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红四方面军升级最快的军级干部,16岁参军,20岁成主力军政委

2024-04-20历史

在我军波澜壮阔的革命战争史上,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军事将领,他们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立下不朽功勋。

其中,有许多军事将领很年轻,譬如21岁当上红军军团长的寻淮洲,23岁当上红军主力军军长的林彪。

在这些人中,陈海松这个名字并不广为人知,但是他却是创造了我军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陈海松创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奇迹呢?

1933年,时任红四方面军25师师长的许世友,接到了上级命令:「给你派了一个政委,他很快就要来报道了,你方便的话,要去接。」

许世友有些诧异:「怎么这么巧,三年前我有个勤务员,也是叫陈海松。」

那个时候,许世友并没有多想。

几天后,上级给许世友发电通知,新任政委中午前到达。

为了表示自己的友好,许世友派人前往20里外迎接政委,而他则是和部队的几位团长在师部等候。

不一会儿,哒哒的马蹄声由远及近,许世友走出了师部,抬头远远望去。

新任政委来到了师部,转身跳马,直奔许世友的面前。

许世友看到新任政委,有些眼熟,他眯着眼仔细看,等陈海松来到他的面前,他想到了什么,惊讶地开口道: 「三年前,你不是我的勤务员?」

陈海松哈哈大笑,紧紧握着许世友的手:「老营长,是的,我就是您当年的勤务员。」

还好许世友是见过大世面的人,他压下了自己心中的震惊,开口道:「你小子,真不错。」

陈海松是湖北大悟县人,大悟县是革命老区,诞生了许多新中国的开国元勋,譬如徐海东大将,周志坚,聂凤智中将等,以及数十名少将,除此之外,大悟县还留下了周恩来,李先念,徐向前等人的大量足迹。

陈海松出生于1914年,少年时期,由于家贫,陈海松吃了不少苦头,早早就认识到了旧社会的黑暗。

1927年,随着党组织在「八七会议」确定的「武装斗争」方针,全国各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起义运动。

11月13日,中国共产党员潘汝忠,戴克敏,郑位三等人在黄安,麻城两地举行了起义,这次起义是我党在 鄂豫皖地区武装反抗 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也正是这次起义,诞生了红军三大主力中的红四方面军。

大悟县距离黄安不远,黄麻起义后,大悟县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基层党组织,成立了农民赤卫队,儿童团等。

陈海松此时已经全身心想要投奔革命,就积极参加儿童团,由于他在村里是一众伙伴的「小头领」,因而他被任命为了儿童团的团长。

对于这个职务,陈海松并不是很满意,因为他想加入正规的红军队伍。

陈海松的父亲深知革命不易,随时都有丧命的可能,便想了一个办法,想要将陈海松的心「栓」在家里。

这个办法很简单,为陈海松娶一个妻子。

陈海松机智果敢,他知道家里长辈的心意,也就「配合」地待在家里,积极劳作,干农活,父亲见此情况,很是高兴,认为自己的办法很有效。

实际上,陈父并不知道,陈海松做的这一切,都是「假」的。

几天后,陈海松告诉父亲自己单独到田间干活,父亲同意,可是陈父没有想到的是,陈海松这一走,就没有再回来过,而是参加了红军,投身于轰轰烈烈的革命中。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从家庭方面来说,陈海松有些不孝,不过诸位读者不妨想想,在当时的中国,到处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国家不安稳, 自己的小家就能安稳吗?如果陈海松留在家里,那岂不也是对国家「不忠」吗?

参加红军后,陈海松先是做了许世友的勤务员,当时许世友还是营长,他对陈海松印象很是深刻,因为陈海松做事利落,非常聪明,许世友非常喜欢这个勤务员。

后来,陈海松又来到了余天云的队伍,当了余天云的勤务员。

是金子,无论在哪里,总会发光的。

陈海松似乎天生就是为打仗而生,他聪明机智,做事果敢,为此,陈海松接连受到了上级的信任和器重,1932年,是陈海松参军的第二年,而这一年,他已经升任为了红12师36团政委。

不过没多久,陈海松就遇到了一个糟心的事。

张国焘在红四方面军「肃反」时,陈海松被牵连其中,为此虽然保住了命,但是却被降职,不过,有人没有忘记他。

没有忘记陈海松的人,就是徐向前,在鄂豫皖苏区,陈海松屡战屡胜,他为此获得了徐向前的欣赏,

不久,四川军阀以6万人向红四方面军发动三路围攻。

徐向前指挥红四方面军各个击破,陈海松率部英勇出击,激战于敌人,死战不退,由于他出色的表现,徐向前为陈海松说话,战后,陈海松复任团政委。

1933年,徐向前,陈昌浩等人在四川旺苍县召开了军事会议。

这次红四方面军主要军事领导召开的会议,也算是一个「嘉奖大会」,陈海松由于出色的表现,他被任命为了红25师的政委。

时任红25师师长的,正是许世友。

许世友是河南少林寺出身,但是他并不是一个和尚,参加红军后,许世友勇气可嘉,多次担任敢死队队长,为革命立下卓著功勋,参军几年后,他升任了红25师师长。

当时军部通知许世友一位叫陈海松的人来担任新任政委时,许世友还有些感慨,有些怀念自己当年的勤务员陈海松。

可是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前来担任自己政委的,正是当年他的勤务员。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许世友和陈海松都在红四方面军中,难道两人就不认识吗?这个问题很容易解答,红四方面军常年战斗,每天都有人牺牲,而且兵力也比较分散不集中,因而许世友忘了陈海松,也很正常。

当陈海松再次见到自己的老营长时,也很高兴。

之后,许世友和陈海松精心配合,带着红25师打了不少的硬仗,恶仗,而红25师,也成为了红四方面军中的一个绝对主力师,这一切,都是许世友和陈海松的功劳。

让许世友更加没有想到的是,他与陈海松才合作一年后,陈海松又升了两级。

1934年,陈海松被任命为红九军的军政委,这一年,陈海松不过20岁,此时的许世友,也不过是红九军副军长兼红二十五师师长,从级别上来说,陈海松甚至要比许世友高一级。

四年前,陈海松还是许世友的勤务员,四年一过,陈海松居然成为了许世友的上级。

这个反差,让许多人都感到惊讶,同时,他们也被陈海松的超强军事指挥能力所折服。

徐向前

陈海松担任军政委后,依然是兢兢业业,他非常关心部队战士们的业余生活,战斗情况,有一次战斗,一位连长身负重伤,躺在地上不会动。

敌人攻了过来,红军撤了下去。

眼看连长就要落到敌人的手里,陈海松大手一挥:「突击队跟我上。」

随后,陈海松不顾自己的身份,带着突击队就冲了上去,在红军战士们的英勇攻击下,敌人再次退却,这位连长,也被成功地解救出来。

还有一次,有20多位伤员在阵地上没有撤出,陈海松得知后,立刻训斥了该部队的领导,随后,他又是带着突击队,将这20多名伤员成功救出。

事后,陈海松亲自向他们道歉。

也正是陈海松的爱兵如子,使得他在红九军成为了绝对的核心,徐向前后来评价陈海松说: 「陈海松是红九军的核心首长,红九军没有他不行。」

陈海松英勇善战,是红四方面军的主要军事领导人之一,也正是因为他的年轻,他创造了我军的一个奇迹, 那就是以21岁的年龄,成为红军主力军的政委(军级干部)。

也就是说,陈海松担任红军军级干部时,要比林彪还要年轻三岁。

1935年,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地区会师,毛主席见到陈海松后,也止不住地惊叹: 「红一方面军的干部也很年轻,但是像陈海松这样这么年轻的,却是没有。」

毛主席的夸赞,让陈海松羞红了脸,毕竟这一年,他也才21岁。

那个时候,许多人并不知道,陈海松的生命,将会永远地被定格在23岁。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陕北会师,10月底,为了打通与苏联的通道,党中央决定执行宁夏计划,命令红四方面军组成西路军,西渡黄河。

西路军出征时,陈海松担任红九军政委兼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委员。

由于没有补给,再加上敌我力量悬殊,西路军战士们尽管消灭了不少的敌人,但是部队也是减员严重。

1937年初,西路军在倪家营激战数月后,仅剩3000余人,这些人之后由红九军掩护,突围到梨园堡一带。

西路军刚到梨园堡,敌人的骑兵就追了上来。

陈海松立刻指挥部队占领有利地形,进行反击,一时间,敌人的进攻并未取得什么成果,不过,这始终不是一个长久之计。

此时,红九军的战士们由于连日作战,没有进食,整支部队饥饿疲惫,完全是靠着信念在抵抗敌人,陈海松眼看不是办法,当他得知西路军主要领导人已经撤离后,便安排部队撤退。

这个时候,谁都明白,留下来,必定是牺牲,要走,也许还有突围的机会。

陈海松喊来红九军的保卫局局长陈宜贵,要他组织部队撤退。

陈宜贵一听陈海松的命令,就知道了,陈海松是在交代后事,他要坚持在这里,为部队赢取突围时间。

陈海松在红九军,深受所有将士们的爱戴和尊重,陈宜贵想都没想,立刻喊道 :「政委,你快走,我留下来掩护。」

陈海松没想到陈宜贵反驳自己,他当然知道陈宜贵是为自己好,但是在关键时刻,他高尚的品格和的党性告诉他,自己不能走。

陈海松脸色逐渐沉了下来:「让你走,你就走,不要在这里给我婆婆妈妈。」

眼看着政委真的发火了,陈宜贵不再坚持,他也明白,此时争分夺秒,不应该有那么多的纠结,就这样,陈海松将生的希望,让给了其他同志。

当陈宜贵带着大部分红九军的战士们后撤时,陈海松为了给大家争取时间,朝着身边的几十名战士们大喊:「同志们,跟我冲。」

敌人此时已经缓过劲来,陈海松带着战士们英勇出击,枪里没有子弹,就手提大刀上,他们顽强地坚守在阵地上,死战不退。

陈海松在这次战斗中,未能幸免,他身中八弹,英勇牺牲。

最终,陈海松领导的阵地上,只有一个人成功地突围了出去,这个人,后来将陈海松牺牲的消息传给了西路军的主要领导。

徐向前得知陈海松牺牲的消息,悲痛万分,幸存下来的红九军战士们得知自己的陈海松政委牺牲后,个个失声痛哭,不能自已。

陈海松牺牲时,年仅23岁,可谓是英年早逝。

虽然陈海松离开了,但是党和人民并未遗忘他,2018年,陈海松 故居在湖北孝感市大悟县黄站镇黄站村完工,党组织在他的故居内布置展厅,以文字、图片和影像等形式展现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其主要意义就是让年轻人 铭记历史,铭记先烈,传承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