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林徽因晚年:肺结核晚期,饱受折磨,临终前呼喊:「思成,思成」

2024-03-01历史

在历史的长河中,林徽因如一颗璀璨的明星,闪烁于中国建筑的黄金时代。她与梁思成共同绘就建筑的壮丽画卷,为中国建筑史留下深刻的篇章。然而,这位建筑女神的人生轨迹并非平坦,其饱经波折的一生既是成就的写照,也是痛苦的诗篇。

林徽因的一生仿如一部史诗,始于1904年杭州。父亲林长民赴日留学,她与母亲和外祖父母相依为命。父亲的来信里,不仅有对时弊的针砭,更渗透着对文学艺术的热爱。这或许是她早期接触艺术的原点,激发了她对建筑和文学的双重热情。

随着父亲日本留学归来,林家也由杭州迁至上海,最终在北京安家。林徽因逐渐认识到家庭的复杂,尤其是父亲对母亲的冷淡。这种家庭背景成为她后来对婚姻的深刻思考的源泉。

1920年,16岁的林徽因随父亲赴欧洲考察。在法国、意大利、德国等国家,她对艺术和文学有了更深的体验。在与女房东的交往中,她初次接触到建筑的魅力。这段经历成为她学习艺术的起点,也为她未来的职业选择奠定基础。

然而,她的人生并未如此顺利。在与徐志摩的情感纠葛中,她展现出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对婚姻的坚守。尽管徐志摩的追求未能得到她的答应,但她的退出并未阻止徐志摩与妻子离异。这段经历成为她一生中情感的一道坎,也是后来谣言缠身的原因之一。

直至遇到梁思成,她才领略到爱情的真谛。梁思成是梁启超之子,文化修养与家世使他们相得益彰。两人在国外深造,共同学习、助力,感情日渐深厚。回国后,他们共同为中国的建筑事业奋斗,为东北大学建立建筑系,为中国建筑史书写新的篇章。

然而,命运并非总是眷顾。在政治运动的巨浪中,林徽因与梁思成的信仰和事业受到严重打击。梁思成的批判使他黯然伤神,而林徽因的健康问题更是雪上加霜。在疾病的折磨下,两位建筑家无法如愿以偿地共渡晚年。

在人生的最后时刻,林徽因仍然展现出坚韧不拔的品质。在同仁医院的病榻上,她对艺术的执着不减,为亚太和平会议代表们准备礼物。这一画面,如同一位坚持追求卓越的艺术家的最后的华丽演出。

1955年3月底的深夜,北京同仁医院的病房里传来林徽因的呼唤声:「思成,思成。」她渴望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见到梁思成,然而护士的拦阻让这一渴望成为永远无法实现的梦想。林徽因在51岁时辞世,结束了她辉煌而坎坷的一生。

林徽因的去世,使中国失去了一位杰出的建筑家和艺术家。在她的墓碑上,诗意的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仿佛为她的一生划下了完美的句号。

梁思成在林徽因离世后,继续坚守信仰,但他的事业也受到了政治运动的冲击。批判的浪潮中,他黯然失落,与妻子相隔千里。这场运动使得两位杰出建筑家的晚年生活饱受困扰。

回首林徽因的一生,她如同一颗流星,划过中国建筑史的夜空。她的建筑贡献、艺术成就和对文学的热爱,构成了她丰富多彩的人生画卷。然而,命运的起伏和个人情感的波折也使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在建筑领域,她与梁思成携手谱写了辉煌篇章,为中国建筑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然而,在感情的世界里,她的坚守和放弃,与徐志摩的曲折纠葛,都成为了话题。

这位建筑女神的故事,既是一段时代的缩影,也是一个女性在专业领域中闯荡的典型。她用自己的坚持和努力,为中国建筑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同时她的个人生活也为后人留下了思考的余地,生动展示了一个女性在婚姻、事业和家庭之间所作的艰难抉择。

在历史的长河中,林徽因的光辉不会被磨灭。她留下的建筑遗产、艺术品和文学作品,如同一座座丰碑,屹立于时光长河。而她个人的坎坷经历,则成为我们深思的源泉,让人们更加珍惜今日的自由与机遇。

最终,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墓碑相邻,他们在死后仍然紧紧相依。他们的一生,如同建筑中的楔石,相互扶持,共同构筑了中国建筑史上的一座座宏伟建筑。这对建筑夫妻,虽然在世俗的风浪中颠簸,却依然为后人树立了崇高的榜样。在历史的册页上,他们的名字将永远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