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外媒记者多次刁难邓小平,竟问他为何总是二把手,邓小平巧妙回答

2024-07-27历史

1980年在一次外媒采访中,一个记者言语犀利,尽显刁钻。

她竟然直接问邓公为什么一直是二把手,而邓公的回答却十分巧妙。

那么这个外媒记者究竟是谁?

而邓公又是如何回答她的问题的呢?

1980年,在人民大会堂里,一位来自意大利的女记者以其尖锐的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她就是被誉为世界第一女记者的法拉奇。

法拉奇曾在战地报道中历练,也采访过许多世界领导者。

她的采访风格直接了当,绝不避讳,经常让受访者难以招架。

早在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消息传遍全球时,法拉奇就产生了采访邓公的想法。

她曾经两次以个人名义,想要申请采访邓公,但是都遭到了拒绝。

1980年,借意大利总统访华之机,法拉奇终于获得了采访邓公的机会。

她从邓公的生日开始问起,营造出了一种轻松的氛围,但随着采访的深入,话题却逐渐变得敏感。

法拉奇提到,这次来到北京,她发现了很大变化。

人们不再穿制服,标语也消失了,毛主席的画像少了很多。

于是法拉奇就开口询问,以后还会不会继续保留天安门的毛主席像。

而邓公则平静而又坚定地回答,永远保留。

他说大家永远会纪念毛主席,而且不仅要保留他的画像,还要坚持毛泽东思想。

法拉奇认为中国的情况与苏联类似,她非常认同赫鲁晓夫的反斯大林行动,对天安门仍挂着斯大林的像表示困惑。

邓公明确而又清楚地回应,中国绝不会这样做的。

他甚至还专门叮嘱,法拉奇将这句话记录下来。

而法拉奇则继续提问,西方很多人说邓公和赫鲁晓夫很像,还问邓公对这一问题如何看待。

这一问题明显带有挑衅性,而邓公对这种比较却直言不讳,表示这是愚蠢的想法。

他解释道,赫鲁晓夫对中国做了很多不好的事情,自己与赫鲁晓夫交往了十年,非常了解他是个怎样的人。

法拉奇心中的赫鲁晓夫是个英雄,但邓公显然有不同看法。

不过面对这种分歧,邓公表示不用互相说服,各自保留自己的观点就好。

毕竟每个人的看法,以及看问题的出发点都不是一样的,所以也没有必要,去要求别人和自己的观点必须一致。

除此之外,法拉奇对邓公的职位也感到非常困惑。

因此她就大着胆子问邓公,为什么邓公一直是二把手?为什么他总是担任副手的职务?

那么邓公面对这一犀利的问题,最后是如何回答的呢?

1980年,外媒以犀利著称的记者法拉奇采访邓公,而邓公却十分从容地应对,言辞间展现了大国风范。

世界第一女记者法拉奇,在采访邓公的时候可谓是咄咄逼人,而邓公面对这些问题却显得十分从容。

尤其是在法拉奇问到邓公为何一直是二把手时,邓公的回答简直完美。

那么邓公到底是如何回答的呢?

邓公真诚的态度使法拉奇越来越钦佩,她接着提出了一系列尖锐的问题,邓公也都巧妙地回答了,这就让法拉奇心服口服。

当法拉奇意识到快到中午吃饭时间时,她突然感到有些紧张,因为她心中还有一个疑问未解。

法拉奇不知道自己是否还有机会再次采访邓公,于是她决定立即提问,为什么邓公总是处于二把手的地位?

面对法拉奇的直率提问,他并没有感到冒犯,反而微笑着回答,现在的岗位并没有影响自己的工作。

此外,邓公还打破了干部职务终身制的传统,他说未来是年轻人的,他们这些老干部以后都会慢慢退到二线,把机会让给年轻人,让他们来担任国家领导人。

对邓公来说,拥有多高的政治地位并不是最重要的。

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最大的心愿是为人民谋福祉。他的价值在于人民,而不在于地位。

采访结束后,邓公意犹未尽,说到吃饭时间了,肚子要闹革命了,并表示可以与法拉奇找时间再谈一次。

邓公的话一向简练直接,会客时间通常不长,这次的慷慨一反常态,让在场的人都感到很惊讶。

法拉奇听到后也非常高兴。

于是几天之后,法拉奇再次对邓公进行了采访。

邓公在这次采访中重点讲了毛主席,并对国际形势进行了分析。

谈话结束时,邓公与法拉奇握手告别,还幽默地开玩笑说他考试有没有及格。

法拉奇则受宠若惊地回答说精彩极了。

采访结束后,法拉奇在中文翻译人员的配合下,对采访记录进行了整理。

不久,这两次采访的内容便刊登在了知名国际报刊上,使世界对中国和中国领导人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也提升了中国的国际知名度。

邓公在采访中表现出的风度和幽默感,让人们看到了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不仅有严肃的一面。

这次采访不仅是邓公个人魅力和智慧的展示,更是中国对外开放和自信形象的体现。

通过这次采访,国际社会对中国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也看到了中国领导人的开放心态和远见卓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