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许世友难题,毛主席意见关键,王震:他很幸运

2024-02-06历史

许世友难题,毛主席意见关键,王震:他很幸运

1985年新年刚过不久,已经患上肝癌晚期的许世友预感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于是命令人代为致信给中央,表达希望能够实行土葬的愿望。

许世友对于他要求土葬的原因陈述得十分清楚,他希望能够「活着为国尽忠,死后为家尽孝」。这封信迅速送到了北京,经过中央和军委的审阅,但由于当时中央正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火葬政策,并且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只有任弼时没有经过火葬。

因此,一时之间没有人能够做出决定。对于这个要求,许世友在弥留之际仍在期待中央的答复,但直到10月22日他去世,也没有收到任何回应。

最终,这份请求送到了邓小平的办公桌上。如何处理许世友的请求,这无疑成为了邓小平面临的一个难题。

许世友将军魂归故里,生前尽忠职守,死后安葬。他出生于1905年的湖北麻城县乘马岗区,家庭贫困,父亲为了让他健康长大,四处求医问药。

然而,缺衣少食的生活让许世友十分瘦弱,甚至二岁多还不会走路。父亲无奈之下决定将他卖掉,母亲不舍,追赶上去将他抱回。

这就是许世友的身世背景。

许母为了生存,带着儿子四处乞讨。然而厄运总是偏爱着苦命人,许父也一病不起,母亲不得不独自承担起家庭的重担。

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8岁的许世友决定前往少林寺出家学艺。他知道母亲虽然理解他的决定,但在乱世之中,又能怎么办呢?

在少林寺的八年里,他师从僧人林子金,日夜苦练武艺,不仅提升了身体素质,还学到了许多关于家国大义的知识。

许世友对母亲的思念从未停止,16岁时,他听说母亲生病,便希望能赶回家照顾她。虽然师傅们认为他是可造之材,母亲的病情也不重,但他无法控制对母亲的思念。

他闯过少林寺的「木人阵」,还俗回家。临别时,方丈送他银元作为纪念。回家后,他发现母亲已经康复,但他们已有8年未见,见面时禁不住泪水。

还俗后,他决定参军保家卫国,但遭到母亲的反对,她担心乱世中当兵的危险。然而,他还是坚持了自己的选择,最终成为了一名高级将领。

与母亲分别的日子,总是特别漫长。1932年,面对国民党的围剿,许世友不得不离开大别山,临走之际许世友向母亲跪别。

之后数年,虽能短暂相聚,但更多是离别。许世友调任济南担任司令,他终于能够接母亲同住一段,眼见分别数年的母亲,他向母亲下了跪。

然而母亲却习惯了乡下的生活,还是回到了家乡。1957年,许世友回到家乡探亲,眼见78岁高龄的母亲背着柴火走来,他又一次不由自主的选择了下跪。

在他的兄弟姐妹中,他是唯一一个活下来的大人物。在他为国奋斗的几十年里,终究是忠于国家,却少了对母亲的孝道。

这忠孝自古便是两难的选择,但往往越是如此艰难的选择,越能显现出大人物的不同之处。许世友将军便是如此。1959年,许母病逝,忙于军务的他未能见母亲最后一面,这也成了他永远的遗憾。

后来,他在母亲坟前说:「娘,忠孝难全,你老人家健在时我未能服侍你,我死后,一定来为你守坟。」

许世友坚定主张土葬,1956年,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表示支持火化并签字。然而,许世友作为候补委员坚持要土葬,他表示土葬可以更好地满足他对死后尽孝的需求。

尽管毛主席同意了他的要求,让他等以后再说,但许世友对土葬的信念并未改变。在1979年,他还嘱咐儿子为他置办棺材,表达了他对土葬的深深执着。

1985年,许世友被查出肝癌晚期,他知道自己的日子不多了,于是写信要求土葬。然而,当这份请求到了邓小平手中时,邓小平也感到了为难。

「许世友在60年的戎马生涯中,战功赫赫,百死一生,是一位具有特殊性格、特殊经历、特殊贡献的特殊人物。邓小平同志签发的特殊通行证,这是特殊的认可。」

这样的七个特殊,充分展现了邓小平对许世友将军的认可。11月9日,许世友将军的遗体在他父母坟茔仅40米的地方安葬,最终实现了他死后尽孝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