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逝者|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高如琴:希望和平时代大家都能平安地生活

2024-06-02历史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幸存者照片墙上,又有一盏灯要暗下了。那原本是为高如琴点亮的。

1937年12月13日,3岁的高如琴跟着家人逃命,却在途中遇见了几个日本兵,两声枪响之后,高如琴活了下来,却也失去了疼爱她的外婆。

失去至亲的余痛漫长。在纪念馆、在受访时,在许多不同的场合,她一次又一次讲述自己的悲痛。她曾经说过,希望在这样的和平时代,大家都能平平安安地生活。

据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官微消息,5月23日上午,高如琴去世,享年90岁。截至目前,南京侵华日军受害者援助协会登记在册的在世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34人。

2020年11月16日,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高如琴接受新京报专访,向记者讲述幼年的记忆。 新京报记者 李阳 摄

「哎呦一声,当场就倒下死了」

无论多少年过去,1937年12月13日那天,都被高如琴清晰地记在心上。

那一年她还不到4岁,父亲是手工艺者,以织缎子为生,家里只靠父亲一个人维持生活,条件比较困难。1937年侵华日军进城时,父母带着高如琴和她的哥哥姐姐搬到了外祖母家。

外祖父做毛笔生意,外祖母曹氏60多岁了,平时帮别人洗衣服、做勤杂工。外祖母家在南京中华门附近,靠近秦淮河。1937年12月13日,家里人看见三四个日本兵从隔壁一户人家的正门进去,便赶忙从自家后门出去,后门正对着秦淮河,一家人沿着河边向西逃。

突然,两名日本兵从那户人家后门闯出来,扛着长枪,看见高如琴一家准备逃走,就站在河堤上朝他们射击。

年轻时的高如琴。 受访者供图

「砰!」第一声枪响,子弹射中了高如琴母亲的大腿,看没有死人,日本兵又开了一枪,子弹正中高如琴外祖母的胸口。「她‘哎呦’一声,松开了我的手,当场就倒下死了。」侵华日军看打死了人,便不再开枪,扬长而去。

「如果他们再开枪,就轮到我了。」生前接受采访时,高如琴说。后来,父亲和外公赶了过来,把外祖母的尸体抬到大门口,他们不敢多留,只能把外祖母随便安葬,第二天就到了难民所,一路上看见遍地尸首。

母亲的腿被打伤了,但也没有机会去治,幸运的是没有伤及骨头。在难民所,高如琴一家就住在二楼地板上,每天靠发放的救济稀饭活命。不知道过了多久,一直等到外面不再开枪杀人了才回家。

「外公家前面三间瓦房都被烧了,只剩后面靠河边的那一间,我们一家就住在那。」高如琴生前回忆,自己那时虽然年纪小,但几十年来,侵华日军在南京的暴行一直记在她心里,永远都不会忘记,更不用说她还失去了疼爱自己的外祖母。

「外婆很喜欢我,看到外婆死了,我非常痛心。」2020年,高如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至今,我都没忘记外婆临终前的‘哎呦’声。」

工作中上进,生活里体贴

高如琴的丈夫向宁观告诉新京报记者,二人婚后的前三四十年,他从没听过妻子高如琴讲过这段经历。

他们经人介绍,相识于1956年国庆节。24岁的向宁观还在服役,第一次见到高如琴,就觉得对方很客气,待人接物十分妥帖,相较之下,常年在部队的自己就显得有些「笨拙」,完全不懂怎么挑起话题。

结婚也是朴素的,1957年年初,两人成为了夫妻,没有婚纱照,也没有酒席,甚至因为工作,两人都没有额外请假。

那时的高如琴在制药厂工作,在向宁观的眼里,妻子很上进,也很能干,从材料工做起,慢慢学习,成为统计员,有时候还在厂里兼着其他工作。

高如琴曾经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讲过,小时候,自己看到有钱人家的孩子都去读书,很是羡慕,可惜经济条件不允许,9岁才上小学,而自己的重孙不到3岁就会说英语了。新中国成立后,她去读夜校,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后来工作,在工厂里也坚持读书。

高如琴获得的奖状。 受访者供图

1962年,28岁的高如琴从南京市工业干部学校成本会计班毕业,又在上世纪80年代陆续参加过【统计学原理】电视广播讲座、「工业统计基础知识」培训班学习等。直到现在,家里还保留着高如琴工作时获得的奖状,从上世纪70年代起,几乎每一年,高如琴都被评为先进生产(工作)者,一直到1987年退休。

高如琴对家人也始终细心、体贴且包容。

生活里,一般的家务事难不倒向宁观,洗衣服、打扫屋子,他都能做,唯一不会的就是烹饪。但高如琴手艺好,向宁观觉得妻子做出的饭菜味道像妈妈,自己不喜欢吃鱼、鸡鸭等带刺、带骨头的肉,高如琴都能记得住。孩子们的喜好她也记得清楚,后来两个孩子长大成家,高如琴时常买些孩子们爱吃的菜,做好留给他们。

向宁观很少见她生气或难过,他们几乎没吵过架。「她脾气很好的,也不考虑自己,我不及她对我好。」 向宁观说。

讲出这段历史

高如琴讲出这段历史是个偶然。

上世纪90年代时,她把这件事讲给过一位同事,后来被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获悉,向宁观这才知道妻子童年的时候究竟遭遇过什么。

这之后,高如琴还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扩建工程捐款,积极去参加活动,几乎每次,向宁观都要陪着妻子。时不时地,还有大学生来家里拜访,请高如琴讲讲她记忆中的南京大屠杀,高如琴也总是耐心回答,尽管对她来说,这是悲惨的遭遇。

志愿者探望高如琴夫妇。 受访者供图

事实上,高如琴并不无原则地仇视日本人。她曾经表达过,日本有两种人,一种是侵略者,一种是爱好和平的人。疫情发生以后,有友好的日本人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寄来口罩,幸存者们也收到过两次。

「我们对他们也很友好,他们访问我们,我们非常欢迎。」高如琴说,自己现在已经生活在和平时代,安定幸福,也希望大家在这个时代,都能平平安安地生活。

随着年龄增大,高如琴身体出现了问题。

向宁观记得,2022年12月的一天,高如琴和往常一样做了早饭和午饭。两人刚吃过午饭,她就从凳子上跌下来,后来检查才发现是血管出了问题。她无法再自如地去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加活动,但面对来探望的人,高如琴还是热情地握手迎接。

这几年,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数量越来越少,高如琴会遗憾,但同时也觉得,生老病死是没办法的事,还好他们已经留下了历史的证言。直到5月23日上午,这位90岁的老人也永远地离去。

新京报记者 左琳

编辑 刘倩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