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1972年172名老将军复出,各大军区都不要,惊动周总理亲自协调

2024-04-28历史

新中国建立,然而改革未停止。许多开国功臣,有权威的老将却因一些政治变故暂时退出政治舞台。然而在1972年6月,一大批老将在经历一系列纷繁复杂的政事后,终于迎来了复出的机会,一些老干部却因为各大军区的纷纷婉拒,再次陷入困难。各大岗位婉拒经验丰富的老干部,究竟有什么隐情?周总理亲自协调,将面临怎样的纠纷?

新中国建立后,波谲云诡的改革道路刚刚趋于平稳,在1972年的6月,毛主席就命令当时的总政,开始筹划175名将领复出的名单,具体的工作就落在了周总理身上。

1972年10月,根据上报中央的将领名单,周总理召开政治局的会议,在会议上,他转达了毛主席的英明决定,督促各部门积极落实干部政策,并当场为不同部门分配好任务。即将复出的将士们根据不同的级别,由不同的单位来负责协调安排,原则上是「由上到下,由易到难」。

这次任务由周总理亲自监督,可是复出的将领人数太多,最开始都是一个一个找,后来变成了一个区一个区处理,即使这样,每天仍然忙活地分身乏术。于是周总理想到了找两个得力的助手。怎么找?这可是个技术活,因为要公平公正为老干部服务,还不能有私心。 总政治部主任田维新,和三野将领魏伯亭起了不小的作用。

中央派去全国各地的工作人员,来到了干部们的家乡,与干部们的家属见面交流,商量安排工作的具体事宜。有的干部们去向不明,还要得益于家属们给中央的来信和当地人员提供的信息,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在大家的努力下,不少将领都陆续恢复了原来的职位,然而尴尬的是,不少在名单里面的将领的工作早已经被人代替,想要在军中为每个人找到与之军衔和能力相匹配的工作是一件颇有难度的事情。比如三名开国上将陈再道、王建安、李志民,他们都被各大军区婉拒了,这让工作人员十分头疼,于是周总理只好亲自出马。

陈再道出生湖北省麻城市,曾参加黄麻起义,17岁就参与革命,军中表现优异,一步步被提拔,跟着共产党打倒了日本帝国主义,逼退了国民党,直到新中国成立。1955年获得上将头衔,之后被调任到了武汉上任武汉军区司令员的职务。

令人叹惋的是,其子由于收听到台湾和美国的广播之后,产生了一些叛逆的想法,大胆将情报出卖给了我国的敌方阵营,以至于他被冠以反革命罪名执行枪决。他多次受到诽谤和不公平的待遇,虽然他保留了忠贞不渝的品质,但却因影响巨大,仍然被撤销了职务。

陈再道一直没有丧失对党的期望,一直到了1972年毛主席为旧将领平反,他又能够复出工作。由于陈再道曾经任职的武汉军区司令员位置已经有了新人,只好为其安排别的位置,却也不好让人家继续在武汉军区担任副司令,只好为其争取别的军区的职务。

但问题是,陈再道作为威望极高的老同志,曾经是许多军长的上司,如果要开展新工作的话,许多人担心工作可能会因为有曾经的同事或者上司受到阻碍,因此陈再道的复出受到了许多军区的婉拒。周总理只好亲自处理此事,正在一筹莫展之时,他想到了福州军区总司令韩先楚。

老将复出遇难题,各大军区纷纷拒绝,他们将何去何从?周总理亲自做工作,老将晚年有什么保障?

韩先楚曾在解放战争,有着优异的表现,在抗美援朝战争亲自督导第三十八军的战役,更是开辟了海渡海作战的战术,解放了海南,曾被军中上下赋予「长胜将军」的称号。这样一名优秀的将军,有着开阔的胸襟,在听到周总理的安排时,虽说也有犹豫,却能体谅老将士的不易,大方地伸出橄榄枝,这就是大将风范,最终陈再道加入了福建军区并在那里任职。

与陈再道命运相似,同样被安排去往福建任职还有老将李志民。李志民于1906年出生于湖南浏阳,年幼时在私塾念过几年的书,后来在乡里找了份教师的工作,还担任过当地的校长,教书育人。

可是后来,豪绅行事嚣张,欺压百姓,普通百姓却生活贫穷困苦,基本的衣食住行都得不到保障。老天的不公,人民的麻木,当时的文人有不同的选择,譬如鲁迅弃医从文是为了唤醒人们内心的热血,而李志民则选择了弃笔从戎,加入了湖南当时的红军队伍,用枪杆子保护国家。

此后无论是长征、抗日、还是建国后的抗美援朝战争,这些艰难险阻,李志民都挺过来了,还被授予了上将这一军衔。在被撤销职务以前,他曾从事政委工作,担任抗日军政大学组织部部长,在大学任职期间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军政人才,很有威望。

在解放战争中,担任冀中军区野战纵队、晋察冀野战军第2、3纵队政治委员,并先后参加了平绥路、宝南、正太、保北、清风店、青沧、石家庄、察绥、平津等多次重要战役。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更是担任了志愿军政委一职,却在之后的政治风波中不幸被卷入,撤销了职务,等到他再次回到党的怀抱时,已经56岁了。

1972年毛主席为将领们正名,于是李志民再次担任上了福州军区的政委一职,由于当时福州政委政治倾向出了一些问题,已经被隔离审查,所以李志民的「再上任「虽然也是历经波折,却要比其他几位将领顺利的多。

王建安于1907年年底,出生于湖北省黄安县一个名叫桃花沙河的小村子,早年家境贫穷,生活十分的困苦,甚至不得不在大街上乞讨为生。后来他做了地主家的放牛童子,老是受土豪劣绅的欺负压榨,却十分地有骨气。当地的地痞流氓以各种理由克扣工钱,若是一般人恐怕也就逆来顺受,渐渐成为鲁迅先生笔下「麻木的群众」,但是王建安天生反骨,听前辈们说沧州的武师能力超群,他十分神往。

为了能够不再受到欺压,他前往沧州八极门李殿堂拜师学艺,学成之后,回乡将曾经欺负他的恶霸流氓痛扁一顿,将富豪的金银珠宝全部散给了百姓。然而王建安也知道「强龙不压地头蛇」的道理,为了摆脱恶势力的纠缠报复,同时保护更多的百姓,他前往了武汉参军,同时也将自己的名字中的「见」改成了建设的「建」,寓意为报效祖国,建设家园。

其时军阀势力强盛,武汉属于吴佩孚的管辖范围,在武汉参军的王建安却受不了部队中打压百姓、收敛钱财,训练稀松的习气,不想变成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模样。于是怒而回乡,在家乡自己组建了一支60多人的部队,专收一些无家可归的流民和自发团结起来保卫家园的乡亲。也是这样的一支部队,成为了红军中的一部分,为后来的黄麻起义贡献了不小的力量。

遭遇尴尬的老将们纷纷找到了归宿,出身贫寒,侠肝义胆的王建安上将将「花落谁家」,去往哪一个军区工作?让我们拭目以待~

王建安不仅勇猛有担当,而且还很懂得识大局,就是这样的一位英雄,19岁陪着红军打仗,一路过关斩将,风风火火地打到了抗美援朝结束,众望所归地获得了上将的头衔。他无论是资历还是威信在军中都是有口皆碑,曾经重伤躺在病床上仍然坚持指挥战斗,最后在他的指导下,解放济南的战争取得了顺利。

后来经历了政治动荡之后,王建安离开,他所在的最后一个岗位是在济南军区,由于曾经的职位过高,那里也有许多老下级。周总理只好去别的军区看看,这时他又想到了福州军区的韩先楚司令,可是联想到韩先楚司令已经接收了一位老将了,再次要求恐怕就没那么容易了。而韩先楚本人也在电话那头说道:「我这头已经有一位老同志了,别的军区也可以再安排嘛!」

韩先楚将军地拒绝很委婉,但是意思已经再明显不过了,王建安在红军时期当政委的时候,韩先楚还是一个师长,对于曾经的上级只有敬畏,怎么好意思让人家来自己手底下工作。眼看着事情办不成,田维新只好再次让周总理拿主意。周总理听了,沉吟许久,才对田维新说,让他先将王建安上校安排在田维新那里,后续的思想工作自己来做。

几天之后,周总理将韩先楚叫到自己的办公室,田维新本以为要颇费些口舌,才能说服韩先楚,却没想到不一会儿,就见韩先楚笑吟吟地走了出来,原来经过周总理的几番点拨,韩先楚将军竟是很爽快地答应一起收下王建安。田维新不由对周总理心服口服。三年后,毛主席将王建安推荐给了中央做军事顾问。

就这样,几位老将都成为韩先楚将军的副手,一起到福州军区为韩先楚做事。令人不禁佩服的是,虽然老将们阅历深厚,战功赫赫,却不倚老卖老,让韩先楚难办,反而干劲十足,非常快速地适应了新的工作,对于昔日的手下成为如今的上级,表现地十分大方豁达。

老将们风风火火了大半生,已经不在乎所谓的名利了,而韩先楚将军更是胸怀宽广,体恤了老人们继续回到岗位的愿望,给了上将们关怀。他们也相互成就,既为福州军区带来了福利,也体现了军人们的优秀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