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福建南平的古称中,为何大多带「剑」字?原来跟两把千古名剑有关

2024-01-18历史

南平城

在我国的东南边陲,坐落着一座有两千年历史的古城——南平。我在南平出生、成长,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小时候就时常听老一辈说起一段源自晋朝的传说——「双剑化龙」。故事内容很是离奇玄幻,一度发展出人人信奉的祭祀仪式。时如逝水,那围绕南平城的两条大江,还能否让现在的南平人民记起尘封的传奇?

一、文献记载中的「双剑化龙」传说

「双剑化龙」民间信仰最早源自【晋书•张华传】。书中记载,吴国尚未平定之时,精通望气学说的人就曾预言,东南方有紫气环绕。当吴国灭亡后,盘踞在东南方的紫气越发强盛。晋朝名臣张华听闻此事,便请来精通天文之术的雷焕,让他测算吉凶祸福。雷焕登台遥望,向张华说,在豫章郡的丰县有剑气直插牛斗,那里必定有无上宝剑。张华大喜,因为他年轻时就听相术师说过,他60岁能位极人臣,并且有绝世宝剑傍身。雷焕此言,正合相术师之言。因此,张华根据天象表奏雷焕为丰县县令,让他暗地里寻找宝剑。雷焕也不辱使命,通过推算来到丰县的一间房屋内挖地4丈。当时的1丈相当于今天的2.5米,4丈也就是大约10米深的土下,有一方石函,闪烁着悠悠的亮光。雷焕打开石函,果然发现当中存有双剑,一把刻着「龙泉」,一把刻着「天阿」。宝剑挖出后,盘踞在东南地区的紫气也就消散开来。

雷焕将其中一把宝剑和埋藏宝剑的土壤送给张华,而张华也信守承诺,将另外一把宝剑留给雷焕。张华得到宝剑后喜不自胜,每日把玩。一日细看剑文,发现这并不是「龙泉」或者「天阿」,竟是失传已久的「干将」。那么,雷焕手中的便是「莫邪」无疑。因此,张华写信告诉雷焕,这两把剑是「干将」、「莫邪」,迟早要合归一处,为什么不将宝剑送给他?雷焕并没有将宝剑送给张华,而是传给了自己的儿子雷华。张华死后,属于他的那把「干将」剑也失去了踪迹。后来雷华带着父亲传下来的宝剑路过延平(今南平市辖区)时,宝剑竟然自行腾空,而后坠入水中,化成两条蛟龙,卷起惊涛骇浪。雷华这才感慨,张华当时说宝剑终究合归一起的话是多么灵验!

从【晋书】的记载看,「双剑化龙」中的双剑源自晋朝大臣张华夜观天象,并请人专门推演而来。张华的友人也曾经和他说过,这两把剑天生一对,迟早要合二为一。没想到,这位友人一语成谶,两把宝剑在建州飞入水中,化作双龙。而这建州,就是南平的古称。这就是「双剑化龙」故事的完整版本。

不过,这个故事并不是晋朝的原创,如果我们看看我的家乡南平的城市名称演变,就会发现其实这个故事的发明比晋朝的开创还要早。

南平在历史上名称多有变化,在五代时期称「龙津」、「剑州」,在宋代称「南剑州」,在元代称「南剑路」。自东汉以来,南平就有50处地名与「双剑化龙」有关。郑庆云更是直接将南平的古称「剑津」、「龙州」等名称的由来算在「双剑化龙」信仰的头上。可见,在编修【晋书】之前,「双剑化龙」就在南平地区流传,【晋书】的记载只是标志着该信仰上升到官方认可的高度。

正是有这一信仰的存在,游历南平地区的文人墨客纷纷留下了双龙传说的诗句。例如唐代胡曾的【龙津】: 「延平津路水溶溶,峭壁危岑一万重。昨夜七星潭底见,分明神剑化为龙。」 这首诗直接体现出他对流传的「民间信仰」的遐想,可以想见在唐代,「双剑化龙」民间信仰已然在当地有一定的影响力。

可惜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日益追求现代化,崇尚新奇科技,对古人们的精神创造可谓渐行渐远。在这个过程中,诸多文化遗址被冷落在某个角落,许多地方传说也逐渐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中。那今天的南平人还记得「双剑化龙」吗?

南平市标

二、南平人心中的「双剑化龙」

在流经南平市延平区的闽江支流中,树立着一座显眼的雕像。两根雪白的巨大的锥形雕塑相交而立,直插云端,好似两把宝剑。所有来到延平地区的人,总会第一眼看到这座雕像。我曾随机采访了几位有代表性的南平人,看看现在的南平人是否还记得这流传千年的故事。

「双剑化龙」雕像

如今在厦门理工大学就读的张同学对「双剑化龙」信仰较为熟悉,他能够准确地说出:「闽江经过延平区这里,有一个雕塑就是双剑化龙,也就是龙泉和天阿双双入水化龙,造福一乡百姓,这也是此地古称‘剑津’的由来。」而成长于新中国的刘大伯却对「双剑化龙」信仰一知半解,只知道地方宣传中有这回事。今年92岁的姜奶奶却对「双剑化龙」信仰无比崇敬,每年还会在特定的节日进行祭奠。

从当地民众的日常用语中也可以发现,「双剑化龙」信仰主要集中在老年人群体,年轻一辈及中年一代要么不清楚,要么只是将其当作美丽的故事。

在「双剑化龙」传说的影响下,人们认为以大宋提刑官宋慈、一代儒学宗师朱熹为代表的本地名家,之所以能做出一番事业,正是得益于「双龙」的庇佑,南平是有神龙守护的钟灵毓秀之地。

地方政府树立「双剑化龙」的雕像,目的就是希望这一流传千古的传说能在当代鲜活如初,凝聚起人心,牢固树立地方的文化自信。

三、「双剑化龙」信仰由何而来?

「双剑化龙」这一富有传奇色彩的民间信仰,是怎么出现的呢?我想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南平地区的地理环境影响着「双剑化龙」民间信仰的形成。在南平,左右山川耸峙,闽江、建溪两川交汇于此。两川水汽蒸腾,让南平地区常年云雾缭绕、似真似幻,加之古人对「风从龙、云从虎」的认知,如此云雾缭绕、风从雨随之地必然有异物存在。于是在当地人丰富神幻的想象中,川化为「剑」,江融为「龙」,两川、两江正是「双剑」、「双龙」。正是基于这样的地理环境和当地人的想象,「双剑化龙」民间信仰的产生才有所依托。

南平风景

其次,风水观念对「双剑化龙」民间信仰的产生也有着深刻的影响。【延平府志】中记载,张华发现双剑,就是基于风水学中的「望气」。古人是很笃信望气之术的,而「双龙相会」本身也符合古代风水观念中的望气说、神物化龙说。

最后,地方精英与人民群众的交融也是「双剑化龙」民间信仰得以发展成型,并成为官方认可的民间信仰的一大原因。地方精英为了宣扬自身有「神灵」相助,从而扩大影响力,便借民间传说中的「双剑化龙」加以大肆宣扬,称此地为「风水宝地」,必出人杰,这无形中使得「双剑化龙」民间信仰稳固下来,成为地方文化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并为官方所认可。

南平古色

文史君说

我一直觉得神话传说和民间信仰是一个地区人民的共同历史记忆,也许人们并不常把神话故事挂在嘴边,也未必会参与到民间信仰活动中来,但是一个城市会用她独特的方式来铭记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风物人情,不管是现实主义的,还是神奇玄幻的。因为如果没有这些人情的滋养和点缀,一座座城无非就是冰冷的雷同的砖墙。「双剑化龙」故事和信仰即是如此,其在正史、地方志及文人诗篇中都占有一席之地,正是有了其存在,南平这座原本就不显赫,现在依然不显赫的东南小城,才有了自己特别的意义。

参考文献

(嘉靖)郑庆云:【延平府志】,1961年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本。

(万历)吴必学等:【延平府志】,1961年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本。

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

张隽:【「双剑化龙」传说的三类文学意象】,【武夷学院学报】2017年第36期。

魏爱棠:【从「越剑化龙」到「建塔聚气」——对剑津传说的神话学分析】,【南平师专学报】2000年第3期。

(作者:浩然文史·史海寻珍)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团队文史科普自媒体,全网主流平台文史类优质作者。 让专业的历史更有趣,让有趣的内容更有深度。 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内容请关注我们的同名公众号(id: haoranwen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