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唐军元帅演变:大都督,行军大总管,大都护,节度使,观军容使,枢密使

2024-01-18历史

唐太宗到唐中宗时期,为了平定边境,先后委任过:

  • 李靖为定 襄道行军大总管 、以平定突厥;
  • 程咬金为 葱山道行军大总管 、以平定阿史那贺鲁;
  • 委任苏定方为 伊犁道行军大总 管西征突厥;
  • 唐朝对武官元勋的追赠官职也有特点,比如 尉迟恭是 并州都督 ,秦琼是 徐州都督 ,程咬金是 益州大都督 ,这些都督职级都一样?到底谁最高?

    安史之乱爆发, 郭子仪是任朔方军节度使、李光弼任河东节度副使 ,率军勤王;自此,节度使开始在唐朝泛滥,演变了藩镇。

    唐朝中后期,为了统领各个节度使,又设置了 观军容使、监军使、枢密使等 ,唐朝著名的太监先后登上历史舞台中央,这些大元帅又是什么职位?

    其实,本质上,唐朝的军事元帅是承前启后的演变,从大都督、大总管、大都护、节度使、观军容使、监军使、神策军中尉、枢密使等都是疆土、权利制约、动乱的需要等,一路演变而来。

    具体演变的原因就是权利与人心的博弈:

    一、都督府(总管府)的演变

    「都督」这个官职的来源,是起源于东汉末年。当时从东汉到三国鼎立时期,各国普遍设立「都督」这个官职。比如,周瑜就是孙吴的大都督,他总管东吴军事。

    从这时起,「都督」这个官职都一直被沿用到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

    横跨魏晋南北朝这个大时期,通常普遍认为地方的行政管理体系,是:州、郡、县。而其实在府兵的影响下,州之上就有这个更大的管理机构--「都督府」,都督府的职责是「都督某某等州诸军事」,也就说都督府相当于一个军事区域,它管理的区域可能比单独某个州更大。

    北周时期、宇文护改革,将「都督」这个词弱化,改名为「总管」,本质上权力并没有多大变化。

    这样分析,大家就应该可以理解,当时魏晋南北朝时期全国有很多都督府(总管府),且都有一定兵力。

    通常,「都督」一般兼任当地州的刺史、履行军政所有事务;但如果只是当地州刺史,未必能履行督州军务的权力。

    举个例子说明,隋灭陈时,任命:晋王杨广、秦王杨俊、清河公杨素,为大元帅,下属90个行军总管, 可谓当时全隋总动员了!但三个元帅,并不是说这三个都是最高指挥,从史书后文看,这三个元帅是分别统筹三路集团军,各统领数十个总管。

    【隋书·高祖】:「甲子,将伐陈,有事于太庙。命晋王广、秦王俊、清河公杨素并为行军元帅以伐陈。于是晋王广出六合,秦王俊出襄阳,清河公杨素出信州,荆州刺史刘仁恩出江陵,宜阳公王世积出蕲春,新义公韩擒虎出庐江,襄邑公贺若弼出吴州,落丛公燕荣出东海,合总管九十,兵五十一 万八千,皆受晋王节度。东接沧海,西拒巴蜀,旌旗舟楫,横亘数千里。」

    二、唐朝24个都督府

    唐朝建立之初,继承周、隋的制度,都督府(总管府)就仍然被沿用。唐初,边境重要的州郡都设置都督府(总管府),一个都督府统领(总管)几个州的兵力。

    举个例子,一代名将徐世勣,在唐高祖时期,就曾任使持节黎州总管殷、卫 、澶四州诸军事黎州刺史 。职权还是主要体现在军事管理方面。

    那么,唐朝一共设了多少个都督府呢?

    答案是:24个!

    从李渊开始,都督府设置一直演变,到唐睿宗差不多成型,后期改根据「管理要求」不断变化。根据【中国政治制度史】记载, 睿宗时期,唐朝天下一共24个都督府,一共分为三等:大都督府、中都督府、下都督府。

  • 大都督府(从二品):扬州、益州、并州、荆州;
  • 中都督府(正三品):汴州、兖州、魏州、博州、冀州、莆州、绵州、秦州、洪州、越州;
  • 下都督府(从三品):齐州、鄜州、泾州、襄州、安州、潭州、遂州、通州、梁州、岐州。
  • 这其中,大都督的角色非常关键,任命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唐朝一般都是亲王或非常亲近之臣的遥领。 因此这要职的任职之人就很少,不太好分析,但从唐朝追赠开国武将的官职也可看出端倪。

    网图: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我罗列了【新唐书】中建唐有功的武将,追赠都督官职记录如下(生前官职、追赠),其中属于大都督的标红:

  • 李思行,嘉州刺史;追赠:洪州都督;
  • 李高迁,资州刺史;追赠:凉州都督;
  • 姜宝谊,右武卫大将军;追赠:左卫大将军、幽州总管;
  • 许世绪,蔡州刺史;追赠:代州都督;
  • 钱九陇,眉州刺史;追赠:潭州都督;
  • 樊兴,检校右武侯大将军;追赠:左武侯大将军,洪州都督;
  • 公孙武达,肃州刺史;追赠:荆州都督;
  • 张平高,丹州刺史;追赠:潭州都督;
  • 李安远,怀州刺史;追赠:凉州都督;
  • 尉迟恭,夏州都督;追赠:司徒、并州都督。
  • 张公瑾,襄州都督;追赠:荆州都督。
  • 秦琼,左武卫大将军,追赠:徐州都督。
  • 唐俭,遂州都督;追赠:并州都督。
  • 段志玄,镇军大将军;追赠:扬州都督。
  • 刘弘基,辅国大将军;追赠:并州都督。
  • 许绍,峡州刺史;追赠:荆州都督。
  • 程咬金,左领军大将军;追赠:益州大都督。
  • 柴绍,华州刺史;追赠:荆州都督。
  • 丘和,交州大总管;追赠:荆州总管。
  • 张士贵,左领军大将军;追赠:荆州都督。
  • 李靖,尚书右仆射;追赠:司徒、并州都督。
  • 李世绩,同中书门下三品;追赠:太尉、扬州大都督。
  • 高俭,同中书门下三品;追赠:司徒、并州都督。
  • 窦轨,右卫大将军;追赠:并州都督。
  • 窦德玄,检校左相;追赠:幽州都督。
  • 从这里看,李世绩不管是生前官职及死后追赠,都是顶级的。

    还得说明一下,以上我仅列了官职,并未列爵位,从爵位看也很有意思,有兴趣可见笔者前文:李渊是隋的唐国公,建唐后封了两个异姓「王」与数十个「国公」;以及:凌烟阁的二十四功臣、与玄武门之变,核心人物有关键重叠;以及:唐朝宰相有多少个名称?最长名称的是「同中书门下三品平章事」。

    三、行军大总管

    上文说的是都督府和总管府。在唐初,都督与总管的名称交替出现,一般情况:都督为地方任职、总管则为临时征战时的任职。

    唐初的边境危机还是挺多的,最为突出的就是突厥。为了稳定边境、开疆拓土,先后多次在东北、西北进行了大规模战斗。大规模的战斗不是单个都督府的都督能够独立完成的,需要多个都督府参与、以及后勤保障,这样就有了更高层级的「管理需求」。

    网图:唐初地图

    这时就出现了行军大总管。

    具体做法是这样的,唐朝将做作战区域划分了临时的「道」,作为军事作战区域,在所有进入这个区域的都督或总管之上,设个总指挥,全名就叫「某某道行军大总管」,如果战斗规模小,就叫「某某道行军总管」。

    这种临时的「道」就有很多,如:定襄道、交河道、積石道、平壤道、葱山道、伊犁道等等。这些「道」都不固定,战斗打完了就撤销了。

    举个例子 :唐太宗时期,西北的突厥仍然是重要边患,为了解决边患,李世民任命李靖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下属数个行军总管,征讨吉利可汗;最终,李靖彻底消灭并俘虏了吉利可汗。

    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如:

  • 侯君集担任过交河道行军大总管、剿灭高昌国;
  • 张亮担任过平壤道行军大总管、以征服高丽;
  • 程咬金担任过葱山道行军大总管、剿灭阿史那贺鲁;
  • 苏定方担任过伊犁道行军大总管、西征突厥;
  • ......
  • 正是因为,大总管这军事职务的临时性,在边境安稳后,就不设置了。直到后期,总管这个职务消失,而都督因都督府的地方管理需求,保留了名号。

    还得提一句,都督(总管)的职责里都只有督几个州的军事,也就是说民政并没有在职责内,还是属于州刺史的;这个职责差异,就为后续的「节度使」出现埋下伏笔。

    四、唐朝大都护府的产生

    唐朝边境带来的隐患,大多是少数民族,如:突厥、吐谷浑、薛延陀、吐蕃、高丽、南诏等,在唐太宗到唐玄宗时期,唐王朝先后平定了边境,但对边境的管理采取了羁縻策略,伴随而生的就是都护府。

    都护府的长官大都护是军政合一的职务,笔者认为从职权上才是最早节度使的雏形。

    举个例子 :唐初建国,高句丽联合百济、薛延陀从外围联合对抗唐;唐太宗因此发动辽东之战,最终彻底消灭了高句丽,采取了羁縻政策设施都护府; 任命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检校安东都护,领兵二万人以镇抚 ,完完全全的边疆大吏。

    唐朝先后一共设立了六个都护府,都护府分为两级:大都护、上都护。

    大都护府是 :安西、安北、单于;长官为「大都护」,从二品,级别等同于大都督府 :

  • 安西都护府:管理天山以南的西域地区,主要包括安西四镇:龟兹、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于阗(今新疆和田西南)、疏勒(今新疆喀什)四城。
  • 安北都护府:唐贞观二十年灭薛延陀,降服了漠北铁勒诸部,于西受降城东北四十里置燕然都护府 , 以瀚海等六都督 、 皋兰等七州并隶属,后改名北庭都护府。
  • 单于都护府:灭突厥后由云中都护府演化而来。大致包括整个漠南地区,以内蒙古中西部为主。
  • 上都护府是 :北庭、安东、安南。长官为「都护」,正三品,级别等同于中都督府 :

  • 安东都护府:唐中宗总章元年九月平高句丽, 在高句丽故地设置 了9个都督府、42个 州、100个 县,都隶属于安东都护府。
  • 安南都护府:改交州都督府为安南都护府,治所在宋平(今越南河内),统管海南诸国以及境内羁縻州。
  • 北庭都护府:将安西都护府天山以北的地区单独设置北庭都护府,主要管辖突厥十姓等部落。

  • 都护府的详细演变参阅笔者前文:唐朝六大都护府的设置和演变

    五、节度使的出现、遍地开花

    以上大都督、行军大总管基本都是出现在唐玄宗之前,而都护府的大都护都是守卫边疆。在唐帝国稳定后,对行军大总管这类临时、且权力过大的职务就需求不大了。

    到唐玄宗时期,唐朝迎来了开元盛世,各项改革管理也更深入。对军镇的管理改革,唐玄宗是将军、政、民所有地方管理权利全部委托出去了,临时职务的行军大总管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节度使!

    玄宗时期,为了统筹边防,就延边、沿海重要地区还设置了安西、北庭、河西、朔方、河东、范阳、平卢、陇右、剑南九个节度使。

    这个是节度使的重要开端。

    而将这个节度使推向顶峰的人是安禄山! 下图是【资治通鉴】中记载唐玄宗时期各个节度使兵力分布情况,

    初期的节度使中,力量最强大的当属范阳、陇右、河西、朔方、河东这几个节度使。当时安禄山一人独占三镇(河东、范阳、平卢),可谓已然坐拥天下,在杨国忠的各种操作之下,安禄山造反。

    安史之乱后,为了应对安禄山叛军唐朝在全国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节度使迅速扩张到五十余个,根据【旧唐书】记载, 到乾元年,唐一共有三十二个节度使,七个观察使,两个经略使,三个防御使,一共四十四方镇。 此时,唐朝对节度使已然尾大不掉。

    还有个特点, 相较于大都督、行军大总管、大都护而言,节度使最大角色转变在于:由武官担任转变为文官,特别是节度使的中后期 。当时,设置节度使时,还有其他非全权委托的职务,比如经略使、采访使、观察使、防御使、守拙使等,有兴趣可参阅笔者前文:唐朝枢密使、节度使、经略使、观察使、按察使、防御使的区别

    六、观军容使、枢密使:太监进入舞台中央

    安史之乱后,唐王室已然无法顾及边疆了,几大都护府多数被侵占,节度使也纷纷割据一方。唐朝皇帝都被节度使几次赶出了京城,可谓狼狈至极。

    这个时候,唐朝皇帝对这些大臣全部都失去了信心,转而将实权委托给宦官,让唐朝宦官走入历史舞台。下图是【新唐书】中摘录出各个宦官最高担任的职务。

    这个宦官的实权体现在两个军帅的实职上:

    第一个,是观军容使。

    举个例子,唐肃宗为了收复长安,下令各个节度使勤王,顺利收复了两京。为了彻底击败安禄山,唐兵收复长安后,乾元元年,唐肃宗命令九镇节度使共同围剿安庆绪。 这九镇分别是: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河东节度使李光弼,关内节度使王思礼,北庭节度使李嗣业,襄邓节度使鲁炅,荆南节度使季广琛,河南节度使崔光远,滑濮节度许叔冀、平卢兵马使董秦。

    但是,在统帅的设置上,唐肃宗又担心重蹈安史之乱覆辙,于是启用太监。 他委派宦官鱼朝恩为 观军容宣慰处置使 ,统辖各镇节度使。

    这就是观军容使的源头,地方节度使上多了一个宦官领导。

    但也不是说所有宦官都是坏的,杨复光担任观军容使时,领导各路节度使收复京城,是一位宦官英雄。

    第二个,是枢密使。

    唐朝中后期,还是基于对大臣的不信任,为了掣肘制衡朝中大臣及地方节度使、使相,唐宪宗时期增设了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也是宦官来担任。

    枢密使管理着唐朝的核心军队,神策军。

    但是,宦官深度参与军事管理,引发了极度反噬。 唐朝历史中爆发了数次宰相诛杀宦官的事件,如前中期的宰相元载、李训等,最知名的就是「甘露寺之变」,而最激烈的一次彻底葬送了唐帝国。

    唐朝末代宰相崔胤引朱温进入京城诛杀宦官,朱温进京后诛杀了天下宦官,公元904年,朱温再杀唐昭宗然后自立,是为后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