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他在平潭寻到血脉之源——专访平潭国际南岛语族研究院副院长、台湾博士许桂荣

2024-05-09历史

龟山遗址鸟瞰图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地层横剖面,这是考古工作者依据土质土色以及土壤软硬度的不同划分出来的文化层,它们如同书页,层层翻页、由近及远地倾诉着千百年来历史的沧桑与变迁……」在平潭国际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史前遗址之一——龟山遗址内,一位讲解员正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解说着南岛语族祖先生活过的地层变化特征,他是平潭国际南岛语族研究院副院长、台胞博士许桂荣。

许桂荣从法学博士跨专业入行,是考古人所说的「因缘际会」,更仿佛是一种使命召唤。八年间,他踏上平潭、融入平潭、推介平潭,深深地被这片土地所吸引。在平潭追梦的过程中,他以另一种方式寻根溯源,回到自己的「家」。

寻找南岛语族的起源

许桂荣正在介绍南岛语族的起源与扩散。(赵芳 摄)

2012年,在中国政法大学攻读法学博士的许桂荣,从一位福建籍博士生导师的介绍中第一次听说了平潭——中国大陆离台湾岛最近的地方。两年后,他受邀参加平潭两岸法学论坛,进一步了解到大陆出台一系列惠台政策。回校后他便将自己的博士论文选题定为【两岸视野下平潭综合实验区的法律制度构建问题】,希望通过梳理两岸政策、历史的变化,构想两岸共建机制。当他带着课题深入走访平潭台胞聚集地时,发现台湾元素正在这里不断聚集,台岚两地的共同生活圈也在快速形成。

2016年,许桂荣的研究著作【两岸视野下平潭综合实验区的法律制度构建问题】在台湾正式出版,但他对平潭的探索并未止步。他说:「亲身体验这里的好政策,才能让自己为平潭的发声更有底气。」为了能够更好地印证自己的研究理论,同年9月,他以台胞身份到平潭「试水」,租场地、开公司、办业务,没想到一试便离不开了。许桂荣说:「平潭一直走在两岸融合开放的前沿,这里给了我很好的发展平台,未来的远景需要更多像我一样的‘新平潭人’去实现。」

2019年8月,平潭国际南岛语族研究院正式成立。作为两岸交流基地,院方期待能有台湾人才加入。邀请信息到了许桂荣的手里,他有些犹豫。「听说基地过去荒烟蔓草、废墟一片,野草长得比房子还高,要用柴刀开路才能走进去。」基地选址在平原镇上攀村,属于平潭比较偏远的位置,而且人手不足,经费也不够,可谓是「除了一个招牌,什么都没有」。但是他深入了解后,感受到了使命的召唤:「以前就觉得自己可能有一些台湾少数民族的血统,对台湾高山族也一直很有好感,很乐意为少数民族做点贡献。」

许桂荣接受了邀请,于次年1月来到研究院工作,主要负责研究院的建章立制,搭建组织架构,也处理各种琐碎事务。「在研究院发展过程中,我也与它共同成长、共同蜕变。」他说,「每当我遇到不懂的知识,就会去图书馆查阅大量相关著作和论文。在基础知识和研究成果打下一定基础后,我便开始摸索,通过运营微信公众号、举办高校学术论坛、联合福建各大高校建立教学实践基地等方式,助力基地聚人气、聚合力。」在他的点滴努力下,研究院的各项工作逐渐步入正轨。

从曾经的考古「小白」到如今能带着观众侃侃而谈南岛语族历史,以及与专家们共同开展南岛语族的起源与扩散研究,许桂荣的成长不仅得益于他的勤学苦读,更来自他寻根的执念。沿着时间的长河逆流而上,他寻到了南岛语族的起源,也遇见了自己的桑梓情怀。

在「后人」身上发现新线索

平潭壳丘头遗址群考古现场(林映树 摄)

20世纪以来,考古学家、语言学家以及民族学家用不同方法共同印证了南岛语族的起源地在亚洲大陆的东端,其中一种猜测是南岛语族起源于台湾的大坌坑遗址。「台独学者」由此称台湾是南岛语族的起源地,加以政治操弄,以此大搞「去中国化」,并试图以此为由与南太平洋岛国建立亲缘联系,与祖国大陆分裂。

1987年,著名华裔考古学家张光直指出,大坌坑文化是台湾少数民族文化的基础,是台湾南岛语族的祖先文化,但南岛语族的起源地有可能是大陆的东南海岸。

2020年5月,平潭国际南岛语族研究院联合中国科学院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上发表研究论文——【古基因组揭示的中国南北方史前人群格局及迁移与混合】,论文中提及福建漳平奇和洞8400年前的头盖骨DNA与南岛语族的基因组数据完全一致,此外,它与中国台湾高山族阿美族群、泰雅族群的基因组数据的相似度高达70%以上。

这一重大研究成果直接印证了张光直教授的推测,也刷新了许桂荣关于族群源头的认知。「作为一名在大陆参与相关研究的台胞,我觉得自己有义务将真相告诉给更多台胞。」近年来,许桂荣也在探索寻根新路径:南岛语族源头理论不仅要在古迹中证实,更要在活生生的后人口中找到新的线索。

彼时正值新冠疫情期间,许桂荣无法回到台湾,便通过身边的台胞朋友认识了16位在平潭工作的台湾高山族同胞。和他们交流中发现,其中大部分人对南岛语族的了解很匮乏,仅停留在听说层面。许桂荣邀请他们来到平潭国际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带着他们参观南岛语族博物馆和史前文物修复室,为他们讲述这段远古的记忆,引发他们对南岛语族的浓厚兴趣。其中好几人因此加入了考古研究基地的志愿者团队,在后续的相关活动中担任讲解员。「甚至还有一些台胞告诉我们,他们民族传说里就有‘祖先来自遥远的大陆、划着船到达这个地方’的故事。」这些话极大地鼓舞了许桂荣和身边从事南岛语族研究的同事们。

台湾著名雕刻大师、微雕艺术家王章维在参观中激动地对许桂荣说:「我真的太感动了!大陆与台湾本就同源,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没想到我们共同的祖先探索海洋文明能追溯到更早的7000多年前,没有他们就没有如今的我们!」

参观后,王章维怀着一份思祖追远的情怀,制作了一件名为【南岛语族·中国心】的板雕作品赠予平潭国际南岛语族研究院。这件作品中,平潭的海和台湾的中央山脉紧紧相连,山上的五星红旗寄寓着对两岸早日统一的热切期盼。作品被珍藏在研究院里,成为见证两岸亲情的珍贵纪念品。

许桂荣的坚持也有意外的收获。展馆中有一件壳丘头遗址出土的陶支座,在此前的研究中一直被认为是某件器皿的底座,但一位台湾高山族阿美族群同胞参观时一眼就认了出来:「这个物件我知道!它是我们族里的祭祀用品,上面的孔用来插入祭祀用的长矛,我外婆至今还在用。」这个发现让研究人员都兴奋了起来。

许桂荣希望通过南岛语族的研究和推广,能让台湾同胞知道,即便他们认为自己不是炎黄子孙而是南岛语族,也改变不了共有一个大陆祖先的事实。「因为从DNA匹配性上看,无论是什么族群后裔,无论有几分之几血统,源头上我们都是有亲缘关系的中国人。」他坚定地说,「我们正在联合各大高校考古专业的学生开展研学基地共建合作,让他们帮助我们挖掘出更多远古人类骨骸去做DNA比对,得出更多和南岛语族起源相关的事实证据。」

打造寻根朝圣目的地

在平潭国际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停放着一艘巴布亚新几内亚伊里安岛居民使用过的独木舟。(陈澜清 摄)

2010年盛夏,一场特殊的「寻根之旅」展开。6名南岛语族后裔、法属波利尼西亚人驾着仿古独木舟,从南太平洋的大溪地启程,历时近4个月登陆「溯源终点」——中国福建。他们来到平潭寻访祖先足迹,在壳丘头遗址种下一棵象征乡愁的榕树并立碑纪念。他们认为,从人类学角度上看,他们的根在中国,这是一段追溯历史的旅程。此次「寻根之旅」在南太平洋岛国流域被传为佳话。

许桂荣谈到一个细节。当这些南岛语族后裔来到福建博物院,看到展出的南岛语族先人遗骨时,激动得热泪盈眶。他们说:「这是我们的祖先啊,按照族里习俗要祭拜他们。」他们采购祭品、举行祭祀仪式,然后才安心离开。

许桂荣意识到,南岛语族人慎终追远,与中国人尊崇祖先的观念十分相像。「我认为平潭国际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不仅仅是遗迹文物的展示点,更是世界上现存南岛语族后人归心寻家的终点,这份祖灵崇拜情结对他们来说有着特殊的情怀和意义。」在这里,他们能够了解到早在久远的年代,他们的祖先就曾在此生活过,并不断精进造船航海技术,慢慢完成征服海洋的壮举。

为了加强遗址的保护利用和开发工作,打造平潭国际旅游岛文化品牌,平潭综合实验区决定以壳丘头遗址为核心,结合青山绿水的生态环境,建设南岛语族文化村(壳丘头考古遗址公园)。

「在这里,全世界的参观者都可以来体验壳丘头与南岛语族交汇的文化,在露天博物馆参观了解南岛语族文明的源头,体验考古发掘的成果及场景。」许桂荣说。

「过去,中国大陆在阐述历史时,大多是站在中原史观、两河流域的角度,但现在,经过海洋考古研究人员的积极探索,我们拥有了很好的研究基础去证明,在这片土地上,曾经有一群人孕育着‘向海一方’的海洋文明。」对未来,许桂荣有一个更加宏大的构想。他希望在平潭,全世界南岛语族后裔与华夏炎黄子孙以此为契机或结缘或融合,让这里真正成为南太平洋岛国南岛语族寻根朝圣的目的地。「将来,壳丘头考古遗址公园计划建设祭坛,通过举办各类季节性祭祀活动,让全世界南岛语族的后人漂洋过海而来,在这片土地上找到祖先留下的痕迹,找到精神意义上的寄托和追思。」

在平潭南岛语族博物馆的最后一个展厅,有一张台湾地图。许桂荣指着地图上台湾大坌坑遗址标识讲解道,这个地方正巧是如今的台北港所在地。「当年,南岛语族祖先从大陆东南沿海划着独木舟来到台湾。如今沿着同样的路线,从平潭澳前码头搭乘‘海峡号’高速客轮,只要三个小时就能抵达台北港。数千年的时空交错间,大陆和台湾从未被浅浅的海峡阻断。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两岸可以贯通隧道,让这条寻亲之路更快、更稳。」

来源:【海峡通讯】2024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