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1947年∶全国铁路大部分仍被国民党掌握,为何毛主席下令停止破坏

2024-04-16历史

1947年6月4日,毛主席突然给各大局的首长发了一封电报,要求全面停止破坏铁路的行动。

各大局,就是当时中共中央在各大战略区的派出机关,有东北局、华东局、晋察冀局、晋冀鲁豫局、中原局,这些局是党在该区的最高领导机关。

这封电报很是蹊跷。

如果有心,我们会发现,毛主席在战争年代发布任何命令指示,都是前后相关,连续好几封的。比如我们曾经专文论述过的新保安之战,毛主席曾专门就这场战役前后发布过35封电报。这也是领袖指挥任何一项工作的基本规律和套路。

这封电报蹊跷就蹊跷在这里,没有遵循既有的模式和办法,光秃秃孤零零就这一封。

这样大范围行动,之前没有与各局商量过。发布过后,也没有追问落实情况。以毛主席的指挥习惯来看,确实很难理解。

与此同时,还有一个令人不解的地方。

1947年6月这个时间节点,全国大部分地区还控制在蒋介石集团手里。解放区只有东北、华东、陕甘宁、华北和中原等地,其中很多解放区还和敌占区犬牙交错。国民党军控制着大量铁路线,以此快速运兵。

为什么要停止破路呢?

我们且不去探讨原因,先看看各大战略区的司令们是怎么执行的。

一、东北尝到了甜头

从破路到护路,东北局理解是最深刻,也最有力的。

东北局面有一个特点。国共双方基本是平分秋色。我军下手早,1945年底就派大军挺进东北,本来已占据沈、大、长、锦、哈等主要城市,奈何国军又是空运,又是海运,又是铁运,很快把五大主力中的两支,以及战斗力稍次的准一流主力五十二军、七十一军等部投入东北,很快把长春以南占领。

后来基本形成国军占据辽吉,我军占据西、北、南三满,互相对峙的局面。

1947年以前,我军一直在积极地执行破路政策,包括东北部队、华北部队,主要任务就是破坏掉自平津一线向东北运输的铁路线。

但是东北我军执行的不一样,是有所保留,甚至局部地区并不执行的。

原因很明显,东北地区的铁路相对发达,形成了「两横四纵」的发达铁路网,东北中型城市几乎都通了火车。

东北局早就意识到铁路的重要性,在南线破路的同时,北线几乎没有破坏过。育帅是受过系统军校教育的人,对军事现代化有着比较深的认识,尤其是现代化后勤供应及机动,比寻常人有更深的见识。

所以即使1946年遭遇极大挫折,被杜聿明一口气反推到松花江岸边,哈尔滨城几乎要弃而不守的情况下,育帅仍然坚持不要轻易破坏黑龙江省铁路。

相反,黄克诚、陈云分头到西满、南满后,甚至还修通了部分铁路,在国军即将进攻的情况下,仍然保持西满的通车。

不得不说,东北诸将的头脑甚是敏锐。后来辽沈战役爆发,黄克诚在西满打造坚强根据地,保障铁路通畅,是锦州前线能维持源源不断供应的一大原因。

据不完全统计,在东北我军发动反攻前,我军手中掌握的铁路线多达4900余公里,而且都是能够通车的。

所以1947年6月东北局接到伟人新指示时,育帅内心估计是极为赞同。

在此之前,育帅与东北局其他领导人,储备了一大批铁路干部和工人,成立专门的铁路局,陈云和吕正操先后担任局长。陈云是什么段位的高人?那可是东北局当时的台柱子,能够独当一面、丝毫不亚于高麻子和罗帅的大人物,由他亲自来管铁路,足见东北局以及育帅的决心。

1947年6月以后东北我军发动反攻,基本上仗打到哪里,铁路就修通恢复到哪里。东北铁路呈现出一副奇特的现状,国民党军败退之前,都要对铁路进行毁坏,或是炸掉,或是拆掉。

当地老百姓观察出了规律,只要某地国民党军开始毁铁路,就预示着解放军不久就要打过来。

国共之势,完全颠倒过来了。

1948年7月,在伟人发布停止毁路指示一年后,在东北我军即将发动辽沈战役的前夕,东北成立了铁道纵队,有了专门的铁道兵,走在了全国的前列,1948年底伟人亲命滕代远出任军委铁道部第一任部长(后改为政府的铁道部),与此不能说没有关系。

东野在辽沈战役前,修通了9818公里的铁路,占东北全境铁路线的98%。这为辽沈战役提供了巨大的帮助。1948年9月,辽沈战役第一阶段,光是通过铁路运输到达前线的部队,就有10万人之多。

我军坐着火车打反动派,这在以前怎能想象得到?

胜负之势易矣!

二、粟裕改破路为破点

1947年6月,华野刚刚在前不久胜利结束了孟良崮战役,粉碎了国民党军重点进攻在山东的初期攻势,虽说谈不上完全粉碎,但胜势是相当大的,巩固了鲁中解放区。

停止破路的指示下达之后,粟裕一系列作战行动有了悄悄的变化。

在此之前,围绕山东省内的两大铁路干线,东西向的胶济线(济南至青岛),南北向的津浦线(天津至南京浦口),华野都采取过破路行动。

比如1945年10月,陈毅奉命到山东指挥部队(华野成立之前,分别是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进行津浦路破路行动,陈毅看到津浦线上一列列火车运送国民党军队向北开进,发出惊叹说,必须尽快把铁路破坏掉。

要知道,当时我军北上,除了山东部队从烟台渡海北上,尚算得上快捷,其他部队陆路进东北,全都是步行,这速度怎么比得上火车。

所以那时破路行动与作战是并行的两大任务,主力部队一边与国民党军作战,一边掩护地方部队和人民群众挖路基、抢铁轨,把山东段的津浦铁路截成了数段。

那么停止破路指示后的作战行动怎么开展呢?

粟裕并没有孤立地理解伟人的指示。

不破路,是为战略反攻作准备,以后我们也要用到铁路。山东当地老百姓仍然在战术层面破坏一些铁路,但已不大面积破坏了,只是把铁轨运走藏起来,以备日后一旦发动反攻,再反铁轨装回去。

但仗还是要打的,迟滞、阻断国军利用铁路运兵也是要干的。怎么打?

粟裕的战略是,破点而不破线。

津浦线在山东过境的要点,像德州、济南、泰安、济宁、峄城(今属枣庄市),断其任何一点,均能实现切断南北交通大动脉的目的。

胶济线呢?沿线是济南、淄博、潍坊、高密、胶州、青岛。

胶济线的情况稍微复杂一些,这条省域铁路,如果只破一点,还不能完全阻断国民党军在省内的运兵,因此只能以破点与破线相结合。

大家顺着这个脉络去观察华野在1947年6月以后的作战行动,就能发现一些端倪。

七月分兵之后,粟裕起初打了南麻临朐战役,叶飞出鲁南,陈士榘进河南,许世友进胶东。各个方向只有许司令没有大的失利。

这是一个稍显混乱并调整的状态。粟裕回过味来之后,分两个方向集中作战,执行的是破点而不破线的策略。

也就是攻打铁路线上的要点城市,不再进行大面积的破线行动。

沙土集战役拿下郓城威胁津浦县上的济宁,豫东战役连破陇海线上的开封、睢县。

许谭兵团东进后,在胶东和潍县一带大战国民党军,待黄百韬兵团撤走、李弥南进、胡琏回归中原后,反过头来连夺潍县、兖州、曲阜等地,把胶济线、津浦线的几个要点城市打了个遍。

最后是打济南,许世友指挥一部分主力围攻济南,直接把山东与河北的铁路交通隔断。粟裕则率18万大军在济宁、菏泽一线准备阻击杜聿明、邱清泉的援军。以往我们在分析战史时,只是注意到粟裕使用围点打援战术迫使杜聿明不敢北进,而从铁路的角度看,则能窥见粟裕的另一重考虑,也就是继续执行破点断线战略,一方面使国民党军的交通线无法维持,另一方面,采取卡点成线的策略,一步步把山东省内两条主干线的铁路比较完整地夺过来。

试想,如果粟裕完全没有理会中央命令,或者理解不到位,在战略上不破而在战术上四处乱破,虽然无碍解放战争大局,但数十万大军坐火车席卷东南,新中国成立之初四面八方支援上海经济战的历史就将不复存在。

高明的军事家,打法或许各式各样,但有一条是共同的:一法通,万法通。不同形势就有不同的应对办法,而且通常是非常精准、非常有力地应对。

三、刘伯承土路包围铁路

相比来说,中原局和中野对停止破路的认知,以及作战实践,是比较难以观察的,换句通俗点的话讲,就是刘伯承的战略战术似乎与伟人的命令无关。

为何这样说?

1947年6月底,刘邓大军开始千里跃进大别山,根本无暇顾及铁路的事。刘邓大军的精力主要放在跨越黄河淮河以及淮河流域的众多支流,刘邓大军本来傲视全军的兵力和武器装备,在这场千里跃进途中大受损失。

但任何时候都不能低估刘伯承这位近代以来罕见的、兼具军事科学素养与实战经验的军事大宗师,以他的战争嗅觉,不可能察觉不出伟人的意之所指。

千里跃进,战略反攻,停止破路,这是一个系列操作,有一个共同的战略指向,为即将扩大解放区、扩大我党我军战略实力做准备。

而铁路就是未来我们实力的一部分。

现在,我们就可以解答文章开头提出的蹊跷之处。

为什么伟人一反常态没有连续发文,而是孤零零地只发了一次,因为这是一封战略性指示,不需要具体执行,不需要立即回复执行情况,不需要立即见到成效。

形式上虽然是孤零零的,但与前后指示各大战略局发动战略反攻,像刘邓南下,华野七月分兵,东北发动夏季反攻,等等这些指示,构成了战略上的联系。

什么叫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我们阅读历史资料时,前后联系着看问题分析问题,察觉到文字背后的东西,察觉到本来在形式上并不联系的文字之间的关系,这就是内行看门道,能看到这一层,才能说,我们初步看懂了一些历史真相,才能说,我们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和伟人达成了超越时空的共鸣。

如果不是时间场合有限制,笔者建议大家此处对伟人抱以热烈的掌声。

刘邓大军南下,很多路线行经京汉线,包括一些战斗也发生在京汉线附近,京汉线是河南境内当时最大的南北交通干线,也是国民党在整个解放战争期间维持通车时间最长的一段,直到淮海战役结束,武汉至驻马店段还维持着局部道路的通行。

为什么?

刘伯承没有下令毁路。

胡琏能从山东战场及时撤回来追击刘邓大军,郑州指挥部还能发号施令快速调兵,一大基础就是京汉铁路干线的基本畅通。

刘伯承实际上为这条指示作出了牺牲。

1948年初刘邓大军转出大别山之后,刘伯承在国军南北夹击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不大规模破路,那么仗怎么打呢?尽量把战线向远离铁路干线的地方引。像陈赓的豫西牵牛,战斗差点深入到豫陕鄂交界的商洛山区。

为什么要打的这么艰苦,不外乎尽量削弱国民党军在交通上的优势。

换句话说,可以理解为交通上的「农村包围城市」,或者说是土路包围铁路。

各大区的准确理解与精准执行,换来了巨大的收益。

1949年底,大陆上原有主要铁路基本修复,并连接成一个整体。1949年总计修复里程两万多公里。

蒋介石撤退之前对各地的铁路进行了大破坏,并扬言,估计中共要用十年、二十年时间才能修复所有铁路,但由于我党我军早就开始着手修路,实际不到一年就基本修复通车了。

交通战线的这些丰功伟绩,为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为新中国的大规模经济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值得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