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女护士与周恩来扮情侣,晚年披露潜伏细节:邓颖超要她穿平底鞋

2024-02-07历史

上世纪初期是中国最动荡的岁月,最后的封建王朝被推翻,中国又陷入了军阀混战的纷争中,民生凋敝,苦不堪言。

为了拯救千疮百孔的国家,无数中国百姓奋起反抗。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涌现出无数女中豪杰,她们为实现驱除外敌、振兴中华之宏伟目标,抛头颅洒热血,飒爽英姿不输男儿,杨庆兰就是其中一位。

1910年,杨庆兰出生在河南信阳,生逢乱世的她,目睹了这世道的黑暗无情,明白了命如草芥的悲哀,稍大一点,杨庆兰也接触到了进步的新思想,一心想参加革命、救亡图存。

她家里人把她这些不安分的想法归结于孩子还小不懂事,为了让她快点懂事,安分守己地过日子,在她15岁那年,父母为她安排了一桩婚事,对方是本地的殷实人家,小伙子老实本分,父母觉得女儿嫁过去就是掉进了福窝。

可杨庆兰却不这么想,没有感情基础的婚姻怎么可能幸福呢?她跟家里抗议这桩婚事,可回答都是「别胡闹,女大当婚」,「结婚从来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要听话,乖乖嫁人」。

杨庆兰对家人的顽固守旧很愤慨,也很无奈,干脆把心一横,去他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婚期到来之前离家出走了,她逃婚了。

年少的杨庆兰靠着仅有的一点盘缠,只身一人从信阳跑到了武汉。

为什么选择是去武汉呢?杨庆兰其实离家前就有所打算,她听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要在武汉开班招生,招收女学生,只要通过考核就可以入学,满怀向往的杨庆兰就去了武汉,报考该校的女生队。

身体素质和文化水平都较好的杨庆兰,很顺利地通过了考试,正式成为了该校女生队的队员。

她剪掉了长发,穿上了军装,每天严格按照教官的要求进行体能训练,杨庆兰在女子中算是体格强健、身体素质较好的,但面对严苛且大负荷的训练课程,还是很吃力,但她从不抱怨,也不退缩,她清楚地知道自己忤逆父母,逃婚离家就是要从戎报国,强健体魄是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再苦再累她都是默默地咬牙坚持。

求学期间,杨庆兰不仅掌握了作战的技能,也找到了人生的信仰,当时正值国共合作期间,武汉的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就是国共两党合作创立,教员中有不少是共产党人。

在校学习期间,杨庆兰耳濡目染,对共产主义产生了深刻的向往,她积极参加我党组织的革命运动,且表现出色,经组织批准,16岁的杨庆兰正式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杨庆兰在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的学业还没有完成的时候,国共合作就破裂了。

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发动了「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上海和武汉都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下,黄埔军校中共产党人身份的师生处境变得很危险。

为了对抗反动派的屠杀,挽救革命,中共方面由周恩来领导,准备发动南昌起义,杨庆兰所在的党支部领导告诉她们要做好准备,随时整装待发。

1927年7月底的时候,杨庆兰等师生接到上级通知,要他们沿长江而下,加入到南昌起义的队伍。

可他们才走到半路,就得到了南昌起义的队伍已经分批南下的消息,他们只好坐船追赶。

这时候杨庆兰所在的学员队伍中,出现了政见分歧,以杨庆兰等态度积极者为一伙,急切要南下追赶大部队,继续革命,还有一撮人对眼前不乐观的革命形势灰了心,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追上大部队,追上了能不能胜利也未可知,主张就地解散,各自回家。

两种声音僵持不下,以致于他们的船走走停停,进程缓慢,杨庆兰虽然年少,但投身革命的决心非常坚定,她是铁了心要跟着共产党革命到底,直到革命胜利或是生命终结。

看着同伴的动摇、行军之缓慢,杨庆兰非常焦急,于是她和几个有着相同志向的同伴站了出来,与那些主张就地解散的消极派坚决斗争。

她们的决绝、她们的斗志最终战胜了消极派,没人再敢站出来阻挠队员们追赶大部队,她们的船才得以全速前进,最终在江西抚州追上了南下的大部队。

斗志昂扬的杨庆兰等女学员就这样加入了南昌起义的队伍,成了中共第一批女红军战士。

跟上大部队后,杨庆兰被分到了贺龙的第20军第3师,负责宣传工作。

后因前方战事吃紧,伤员过多,杨庆兰就被调去战地医院,主要负责从战场上救护伤员,将他们送回后方医治,平时也要照顾伤员。

战场上子弹无眼,护送伤员的路也不好走,杨庆兰的工作是既危险又辛苦。

那时的杨庆兰才17岁,不过个子几乎是女战士里最高的,加之长期从事军事训练,身材也比一般女子魁梧壮实,干起活来干净利索。

小小年纪的杨庆兰身上有股子冲劲,在战场上抢救伤员,她从不惧怕横飞的子弹。

很多时候,敌人火力太猛,根本没法上担架救人,杨庆兰都是背起受伤的战友,一路飞奔。子弹在耳边嗖嗖飞,她都充耳不闻,有那么几次,敌人的子弹就从她头上飞过,把她帽子都打落了,她顾不上害怕,连帽子都来不及捡,就又去背伤员了。

战事胶着的时候,伤员太多,杨庆兰每天要背着伤员往返战场和医院之间几十趟,鞋磨烂了,脚磨出血泡都浑然不觉。晚上疼得难以入眠,第二天依旧拼命去抢救伤员。

可她却从不喊累从不叫苦,她在工作中的出色表现获得了领导和同事的一致肯定,还因此被称为南昌起义部队中的「四大女金刚」之一。

1927年8月末,杨庆兰所在的部队作为起义军的先锋军进入了江西,刚到会昌就遭到了国民党钱大钧部的疯狂阻击,我军战士英勇应敌。

时为20军第3师一营长的陈赓,带领一营的战士们正面迎敌,一鼓作气拿下了敌人三个山包。

因为打得太猛了,侧翼的部队没跟上来,后方的大部队也没到,孤军深入的一营士兵虽然个个骁勇善战,但面对敌人四个团兵力的围困还是难以招架,慢慢陷入了劣势。

在弹药即将消耗殆尽的时候,陈赓为了保存革命的有生力量,下令后撤。

营长陈赓直面敌人的枪炮,走在了队伍的最后方,用血肉之躯掩护同志们离开。

那时他的左腿上已经被打了好几枪,血流不止,动弹不得,担心会有贪财的敌人来翻口袋,陈赓特意脱掉了军装,穿着背心大裤衩在地上一躺,因为中枪血流不止,在地上躺着躺着就昏迷了。

如果不是杨庆兰及时发现他还活着,恐怕陈赓真是凶多吉少了,那天下午,杨庆兰等人照常在战场上积极抢治伤员,我军伤员陆续被送回后方医治后,打扫战场的工作也进入了尾声,救护人员都相继回去了。

杨庆兰准备离开的时候,无意间瞥了一眼不远处的田沟,里面好像躺着个人,杨庆兰赶忙跑过去查看。

是有个人没错,那人只穿着背心短裤,伤得很重,满身血迹,杨庆兰赶忙拿袖子擦了擦他的脸。

看清楚了模样,她心下一惊,这人她认得,是第3师6团的1营长陈赓,看着陈赓身上好几处枪伤,膝盖骨和脚腕都被打折了,血还在流,小沟里的水都被染红了,她似乎都能感觉出陈赓只有出的气没有进的气了,杨庆兰是片刻都不敢耽误,背起了陈赓就往山下奔去。

杨庆兰虽然身体素质不错,但毕竟是女孩子,已经工作了一天,再背着陈赓这个壮汉下山也真是吃不消,陈赓的情况又很危急,杨庆兰更是一刻都不敢休息。

腿肚子酸胀她咬牙坚持,脚趾磨出血她不在乎,终于把陈赓送回了战地医院,杨庆兰长呼了一口气,瘫倒在了地上,才发现自己的衣服已经湿透了。

因为杨庆兰送医及时,陈赓捡回了一条命,对此,陈赓非常感激,后来他们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时重逢了,陈赓还郑重地向杨庆兰表达了谢意,称赞她「一个女孩子真不容易!多了不起啊!」

此后每每有人提及杨庆兰,陈赓都会竖起大拇指,说这个姑娘了不得。

起义部队行军至广东大埔县三河坝时,做出了战略调整,「主力部队进军潮州汕头,打通海上通道;朱德的部队留在三河坝断后,掩护主力部队东进。」

当时,杨庆兰所属的第20军第3师已经划归到朱德的麾下,朱德率领留守的战士们顽强阻击敌人,双方激战了三天三夜,虽然敌军人数是我军的数倍,也未能攻破我军在三河坝的防线,威胁到主力部队转移。

三天之后,朱德率领部队撤出了三河坝,去追赶主力队伍。可刚走到茂芝的时候,就收到了主力军作战失败的消息。

显而易见,朱德手下的这些兵继续进军潮汕的话,也有覆灭的危险。

为了保住这些革命的火种,朱德决定放弃潮汕,「隐蔽北上、穿山西进、直奔湘南」。

当时国民党有五个师的兵力集结在茂芝附近,意图将起义的将士们一网打尽。

朱德的部队要在他们的眼皮底下隐蔽转移绝非易事,他们大多是白天隐藏,晚上行军,走的也都是在群山峻岭之间的险路,可以说是困难重重、险象环生,战士们都走得很吃力,女兵们更是力不从心。

考虑到女兵们的安全,也为了部队的顺利转移,朱德劝杨庆兰等女兵暂时离队,去武汉联系中央军委,转移到北方做地下工作。

杨庆兰等女兵都是在战场上摸爬滚打过来的,朱老总的良苦用心她们都理解,所以都服从暂时离队的安排。

考虑到时局不稳,匪患猖獗,女兵们单独赶路,恐有危险,朱德特意命她们将长发剪掉,全都剪成寸头,还命人给她们每人准备了一套男式的便装,让她们女扮男装,以保安全。

杨庆兰等人就这样离开了起义的队伍,走了整整一个月,才回到武汉。她们在第一时间与中共中央取得了联系,获取新的任务。

杨庆兰则被安排到从事情报工作,不久之后随组织前往上海继续从事地下工作。

在上海,杨庆兰接到了一项艰难又光荣的任务,做周恩来与邓颖超夫妇的内交通。

所谓的内交通,主要工作有两项,一是保护周总理夫妇的安全,包括在家里和外出时的安保警卫工作;二是必要时需单独外出,完成组织下达的任务。

杨庆兰是黄埔军校出身,接受过严苛系统的训练,党性好,完全能胜任安保警卫工作,她一个女人,跟在总理身边又不扎眼,可以说这份工作很适合她。

只是搞情报工作,不仅需要乔装打扮,还得心思细腻,头脑灵活,应对各种突发情况。这对军旅出身、喜欢直来直去的杨庆兰是个挑战。

为了完成组织交代的任务,杨庆兰开始跟着周恩来、邓颖超学习特工的必备技能,最基础的是化妆易装,因为搞情报工作,她们需要不断变换身份。

起初杨庆兰与邓颖超一起执行任务时,她们的人物关系会是姐妹、姑嫂妯娌、主仆等等,邓颖超会帮她化妆,教她化妆技巧,爱武装的女儿家学起红妆也不难。

因为没有特殊的人物设定,换换妆容就可以了,杨庆兰很快就适应了这种工作。

只是,和周总理搭档的时候就有些困难了,因为他们搭档时除了扮成兄妹、主仆 等,还会扮夫妻,而且角色多是「豪门阔太」,出入的都是上流社会的交际场,打交道的都是人精。

出身寒微,一向艰苦朴素的杨庆兰,要准确拿捏阔太的气质,在一群老狐狸面前不露怯还得不露声色地完成任务,简直是难如登天。

为此周总理对她进行了很久的心理建设,邓颖超还教会她打牌、品酒等名媛必备社交技能,连行走的姿态、举手投足间的神韵,都细致地为她讲解纠正。

杨庆兰虽然有些排斥这些资本主义做派,但为了工作,她都学得很用心,进步之快,邓颖超都直夸她聪明,一点就透。

杨庆兰晚年依旧记得她第一次和周总理假扮情侣时的情景,那天周总理一身黑西装,熨得笔挺,一双黑皮鞋擦得铮亮,头上戴着一顶灯草皮帽,英气逼人。

杨庆兰换上了一身绣花的旗袍,头发烫成了最时髦的卷发,画了精致的妆容,还特意将口红厚涂,为了看着更雍容华贵。

杨庆兰一米七的个子,为了让他们看上去更像夫妻,邓颖超还特地为她准备了一双漂亮的平底鞋,杨庆兰才发现那天周总理的皮鞋换成了厚底的,那一次杨庆兰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受到了周总理的表扬。

在周恩来和邓颖超的悉心教导下,杨庆兰成为了一名优秀的特工,多次出色地完成了组织下达的情报工作。

事业渐入佳境的杨庆兰,也幸运地邂逅了自己的真命天子—黄玠然,黄玠然是周总理的秘书,两人因为工作的原因相识,在漫长且艰苦的隐秘战线工作生涯中相知相恋,后经组织同意,结为革命伴侣。

两人出于安全考虑,计划晚上九点的时候,于居所附近的一间小酒馆举办个小型婚礼,邀请战友们聚在一起热闹一下。

他们的想法是时间在夜晚,且地点小,不容易引起敌特的怀疑,可方案报到周恩来处,周恩来还是说此事不妥。

周恩来的意见是婚宴放在晚上确实能避开国民党鹰爪的耳目,可那小酒馆离住处太近了,往来都是熟人,在那里办婚宴容易被记住,一对新人乃至参加婚宴的同志在以后的工作中很容易被认出来,增加了暴露的风险。

同时周恩来也觉得两个年轻人结婚是人生大事,也不能没有仪式就草草走在了一起,便做主将婚宴地点改在了中共地下组织在上海的秘密联络点。

没有鞭炮烟花,没有隆重的婚宴,杨庆兰与黄玠然在同志们的祝福下举办了一场极其简单的婚礼。

但是周恩来作为他们的领导、兼代双方家长,亲自给他们主婚、证婚,还对他们给予最诚挚的祝福,由周总理亲自操持的婚礼,可是什么级别的豪华婚礼都望尘莫及哩!

此后杨庆兰一直工作在革命第一线。新中国成立后,与丈夫黄玠然定居北京,转业后到了教育口,兢兢业业为祖国培养新一代接班人。

她与丈夫都是党的高级干部,但老两口从不以功臣自居,生活依旧朴素,他们的家,在北京的一栋老旧的居民楼里,不大的居室,屋里还是水泥地面、白灰砖墙。

家具也只有一床一桌、两个旧书柜,一对50多年前从上海带来的沙发。

建国后他们夫妇就住在这里,直到去世。期间相关部门多次要为他们分配住房,改善居住环境,都被他们拒绝了。

拒绝的理由大致就是他们常说的:「当年豁出命去干革命,不是为了自己锦衣玉食,而是想要贫苦大众都能丰衣足食。有一方安身之所就满足了,好资源就留给更需要的人吧!」

战争年代里,在枪林弹雨中抢治伤员、在白色恐怖下获取情报;和平岁月中,在岗位上默默耕耘,不忘革命初心,无私奉献。

杨庆兰的一生,正是在艰苦卓绝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乃至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涌现出的无数杰出革命女性的一生,她们燃尽了青春与生命,点亮了新中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