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烟云江湖】一个法国商人眼中的晚清,一个真实的帝国夕阳

2024-04-09历史

随着各种清宫剧的热播,包括目前各个旅游胜地方兴未艾的旅拍,前清的服饰成了人们很多人心仪的道具,也让现在的人们对清朝蒙上了一层特殊的滤镜,希望自己哪天也能来个穿越,成为身着锦衣华服的「娘娘」,和皇帝或王爷来一段感天动地的爱情。

然后,揭开历史的面纱,如果你喜欢研究历史,那么就可以知道清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规矩最多的朝代,对百姓的限制不仅体现在生活中,更体现在思想上。

当然,清朝的审美也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如果你真的来到了清朝,那么按照当时的流行趋势,你很可能打扮得像一个死板的「僵尸」。

值得庆幸的是,这可不是危言耸听,在清朝末年,世界上第一台照相机已经被发明了出来,因此清朝这个神秘的朝代也留下了得以让我们窥探的缝隙。而给我们今天研究清朝能有宝贵的影像资料,很多都是来自于昔年法国来华的摄影师。

而中法之间究竟有怎样的渊源?细究起来,也从侧面可以了解世界殖民政治的实质,当一个国家从强到弱,从平等友好到被欺凌的过程。

1755年,在巴黎的法兰西歌剧院上映了一出戏剧,这部戏剧的作者是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而这部剧的剧名为【中国孤儿】。讲述了蒙古帝国成吉思汗攻陷燕京后,诛杀了宋朝皇帝及皇族,有大臣藏匿宋室幼孤于皇陵后,以自己的幼子冒充送交成吉思汗并引发了一系列爱恨情仇的故事。可以明显看出来,这部戏剧其实是改编自中国的传统戏剧【赵氏孤儿】,却体现了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值得一提的是,类似对于赵氏孤儿的改编,这并不是第一次。1735年,耶稣会在巴黎出版了四卷本巨著【中华帝国全志】,其中【赵氏孤儿】的译本也被收入,该剧由此成为第一部被译介到欧洲的中国戏剧。此后在法、德、奥、英等国出现了至少六部以「中国孤儿」故事为原型的戏剧和小说,而伏尔泰先生的改编是最为成功的。

到了中国清代,西学东渐,也并没有停下脚步。而其中和中国当时的清政府交往最多的国家当属法兰西波旁王朝。

波旁王朝统治法国自16世纪末开始,此时还没有清朝,甚至没有清朝的前身后金,但两者崛起的时间大致相似,当女真人赢得了关键战役,即萨尔浒之战的胜利(1619)。波旁王朝也正在进行决定自身命运的三十年战争(1618-1648),到了17世纪中期。两国分别被两个优秀的政治家统治着,中国是千古一帝康熙皇帝,而法国是太阳王路易十四。1658年,路易十四第一次向中国清王朝派遣了传教士。这批传教士仅有两人,中文名为穆迪我和聂仲迁,他们在顺治年间来华,但主要活动于康熙年间。在华期间,二人曾受到康熙皇帝的召见,并恩准他们传教。二人回国后,他们向路易十四介绍了中国久远的历史、康熙皇帝的出色的品格和才能。激发了路易十四对中国有了进一步了解的兴趣。

1681年,中国人沈福宗随比利时教士柏应理由澳门启程前往欧洲,1684年,沈福宗和柏应理到达法国。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会见了沈福宗一行,沈福宗将拉丁文译版的【大学】、【中庸】和【论语】等中国经典赠给了路易十四,成为了有记载的第一个会见法国国王的中国人。在法王的宴会上,沈福宗向路易十四介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甚至细节到介绍了中国餐具筷子。这更加激发了路易十四对这个东方古老帝国的兴趣,于是就有了第二次传教士使团的来华。

这次中法接触,路易十四奉行「重商政策」,亲政后,希望在东方,所以,路易十四便将传教士任命为皇家科学院通讯院士,以「国王的数学家」身份考察中国的物产、商业等,以便日后贸易。当时的法国正逐渐成为欧陆第一强国,外交环境并不是很好,与清朝交好,虽几乎不可能获得实际军事支援,但较为符合其国家利益。路易十四甚至称自己希望建立了「巴黎-北京」轴心。

最后就是文化交流目的,使团的六位兼任院士的传教士(洪若翰、白晋、刘应、张诚、李明、塔夏尔),不但精通神学和哲学,还懂得文学、算数、几何学、天文学、音乐等等。他们随身携带的科学仪器是当时欧洲最先进发,而他们的薪水与仪器费用,均由路易十四资助。

法国也是中国最早派驻使节的国家之一。法国是继英美之后最早在中国辟有专管租界(上海法租界)的国家,到19世纪末又拥有广州湾租借地,并以中国西南三省为其势力范围。法国还攫取了中国邮政管理权。在长江流域及中国其他地方,法国有可观的工商业利益,在东南沿海则有福州船政局。在对华企业投资和政府借款方面,法国直接和间接投资总数约占外国在华投资总数的1/5。除了政治、经济利益外,法国在中国还享有保教权,在这一领域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影响。

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分水岭。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经历前所未有的变化。我们习惯上称1840—1911年间的70余年历史为晚清史。晚清史的一个最大特点,便是外国势力在华的存在。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赋予外国列强各种权益和特权,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长达一百余年的中外不平等关系。其影响所及,不光是外交,还牵涉中国的内政和各个领域。

法国是西方列强中与晚清中国发生关系的重要国家之一。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11年清朝覆灭,正是世界历史由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法国与其他西方列强一起纷纷向远东扩张,使用武力敲开中国的大门,逼签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掠夺路矿利权,抢占势力范围。在晚清列强发动的五次对华战争中,法国单独发动的有一次,与他国联合发动的计两次。1885年,清朝边军在老将冯子材的率领下,成功击溃了法国侵略者,取得了镇南关大捷。然而清朝却要求将士乘胜即收,并主动向法国求和。这就是一个腐朽没落的帝国自我封闭的写照。

清政府虽然击溃了法军主力,但却并没有彻底歼灭他们。尽管法军的损失不小,但实力尚在。此后法国政府更是追加了5000万法郎的军费用于和清军作战如果全面开战。如果打消耗战,装备简陋落后的清军很难再次取胜。清朝的胜利并不是西方列强想看到的。如果清朝全面战胜法国侵略军,国际地位自然会提升,这样就很难被驯服。这种情况并不符合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利益,于是英美等国家不断向清政府施压威胁,并宣称:如果继续攻打法军,他们将和法国一同宣战。最后就是满清统治者的私人利益。如果武将长期在外带兵作战,当时战力较强的黑旗军等地方团练佷可能会拥兵自重,从而激起民变、兵变,威胁中央政府的统治。

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法国虽未参加,但在外交上均扮演了重要角色。总之,法国在晚清中国对外关系中扮演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

如今清朝的很多老照片大多数便是来自一个于法国人阿尔伯特·卡恩,在他的镜头下,让我得以窥见晚清中国的一斑。

在早年凭借着自己的商业头脑,在当地创办了工厂,为自己积累了不少的财产。很多拥有头脑的人意识到这片东方土地上的巨大商机,便不远万里来到异国开发市场。阿尔伯特·卡恩也想在神秘的东方大国-中国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商业版图,所以在清末也踏上了中国的土地。

阿尔伯特本人还有一个爱好,那就是摄影。中国这个从风俗到文化皆与西方不同的国家就成为了一个很好的「素材库」。

于是阿尔伯特在中国的这些年便留下了不少的作品,也为如今的我们研究那个百年前的朝代提供了很多的素材。

阿尔伯特因为外国人的身份,得以流转于民间和官邸,这也让他的照片充分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阶级差异。

首先,阿尔伯特的照片以民间百姓为主,有农村的景象,也有市井的场景。

市井虽然处于比较发达的城镇,但是里面的人们依然衣衫褴褛,面容黝黑,而且因为清朝「剃发易服」的政策,每个中国男人的脑后都留着一条长长的辫子。

这条辫子和电视剧中只剃光前面头发的「阴阳头」不同,大部分的清朝人都是把脑袋的头发全部剃光,只在脑后留下一条又细又长的辫子。

原来,历史上的清朝发型就是这样,所谓的「阴阳头」其实是电视剧为了美观起见的改良版本。清朝的统治者是女真人,原本是一个原始的渔猎民族,因为北方长年布满风霜,而他们的生产力也比较落后,没有条件洗澡。

为了不生虱子,满洲人就会剃光所有的头发,只在脑后留下铜钱大小面积的头发,再扎成小辫子,称为「金钱鼠尾」。

而随着他们入关后取得了对中原的统治,便把这种发型强制推行开来。

不过随着后续的「汉化」,满洲人的头发覆盖面积也逐渐扩大了一点,辫子也更粗了一点,就像蛇的尾巴,但是这也和清宫剧里的发型有很大的出入。

而市井中的人不论男女都神色麻木,仿佛对这穷苦的生活已经习惯。

现代技术高清修复上色的老照片

而与之相对的就是那些锦衣玉食的旗人,因为祖上的功劳,他们生来就能够享受官府的俸禄。

阿尔伯特卡恩的照片中,清朝的百姓并非被电视剧所描绘的那样富足繁华。而是在政治黑暗的笼罩下,饱受苦难的底层百姓。人们的眼神中没有光彩,脸上没有笑容,仿佛是被历史的沧桑拖垮的枯木。而在这个时候,慈禧太后的去世和溥仪的即位,成为历史的分水岭。慈禧虽然在政治上有一定手段,却对于新兴思潮抱持顽固态度,守着腐朽的帝制,只愿苟且偷生。清朝末年,正是戊戌变法将清朝推向崩溃的边缘。光绪帝希望通过变革挽救王朝,可是在强大的封建思想面前,他显得力不从心。于是,百姓继续忍受着辫子束缚的苦痛,沉浸在历史的灰暗之中。

因此清末时中国的男人不论满汉,打扮都相差无几;而汉族女人是上衣下裙,满洲女人则是头顶旗头,身穿旗装,并且有一双天足。

而这些身居高位的旗人的神色明显要比那些平民百姓自然很多,但是也多半都是一副正襟危坐、面无表情的姿态。

这也和当时普通中国人对摄影和科技的态度有关,总体上清朝是一个闭塞愚昧的时期,宗教崇拜大于科学认知,对外来文化十分排斥,甚至认为这是「奇淫技巧」。

当然,照相机也被安上了妖魔化的帽子,清朝人觉得这个东西既然能够把人的影像留存下来,那么一定是通过「摄魂」的方式,如果经常照相,那么人就会变成行尸走肉。

据说阿尔伯特在乡间朝着一队农夫拍照时,就被大骂是要摄人魂魄的外国鬼子。

而那些见识比较多、生活比较好的王公贵族虽然对相机不排斥,但是也会认为照相露出笑容是「不规矩」的行径。

并且现在流行的半身照在当时也不被接受,因为清朝人认为照相只照半个身子像极了被「腰斩」而死的样子。从这些照片和清朝人对照相的态度,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蒙昧,也体会到了无知会给人带来多么可怕的后果。

阿尔伯特的照片内容虽然称不上是「美丽」,但是却反应了那个时代的真实影像,让我们感知到真正的历史。

除此之外,法国还为了向国内宣传在遥远的东方中国发生的一切,在自己国内的报刊上用绘画的方式描述了晚清中国。 简单几幅如下:

沙俄军队攻打旅顺要塞,9月25日,1904年

李鸿章,左右是沙俄军队和日本军队,1900年

马钱德上校在指挥救火灾,1901年

发生在满洲里的日俄战斗,1904年10月2日


上海:衙门差役抓人,1906年

在天津的德国和英国,1901年

义和团成员被斩首,1899年至1901年

袁世凯切掉喜爱的辫子,1912

在上海:华伦将军检阅法国军队,1900年

法国人和沙俄人和日本艺伎,1904年

在中国飞的第一架飞机,1911

清末新军,1909

义和团运动,1900年

杀死克林德男爵(德国部长),1900年

哈尔滨被棒刑的中国人,19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