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北伐很难,诸葛亮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最大依仗是什么

2024-02-28历史

诸葛亮在【前(后)出师表】中说过「益州疲弊」和「坐而待亡」之言,显然诸葛亮很清楚,蜀汉最大的短板就是「民力匮乏」,如果偏安一隅就是「坐以待毙」,惟有主动出击才有实现帝业的机会。

虽说诸葛亮有不得不北伐的无奈,但以曹魏的国力而论,蜀汉对上曹魏似乎有点鸡蛋碰石头般的不自量力,明显就是在自取灭亡。

因此,有人认为诸葛亮北伐加速了蜀汉灭亡的步伐。其实,乱世诸侯争雄,胜败并不能完全以势力的强弱来论。否则,当初官渡之战袁绍岂不碾压曹操,赤壁之战曹操岂不碾压「孙刘联盟」。结果,弱势的曹操灭亡了强势的袁绍,同样弱势的「孙刘联盟」则终结了强势的曹操一统天下的宏图霸业。

纵观历史,其实这类结局并不鲜见。如:弱势的刘秀灭亡了强势的王莽、弱势的刘邦灭亡了强势的项羽、弱势的朱元璋灭亡了强势的陈友谅等。

所以,能否夺取天下,虽然势力强弱很关键,但「不可预知的机会」则更加关键,这也是后世常讲的「偶然性」。

甘肃天水诸葛亮雕塑

只是,由于关羽与荆州皆失、刘备又在夷陵之战大败,这才迫使平生谨慎的诸葛亮不得不放弃自己更加擅长的「高筑墙、广集粮」的治国之能,变稳妥的「待天下有变」策略,为主动出击寻找那未知的「一线机会」的冒险策略。

所以说,诸葛亮从选择北伐那一刻开始,走的就是一条冒险之路,这似乎和「平生谨慎」的诸葛亮形象有点出入。

也就是说,诸葛亮在重大战略上,是有一定冒险精神的。例如:诸葛亮初随刘备时,提出的攻取西川以为基业的策略,就有一定的冒险性。

因为,当时的孙权及其一众文武对于刘备夺取西川之举并不看好,都认为刘备的大军可能会葬送在西川的大山中,结果刘备却出乎意料地成功了。

但是,若细思刘备夺取西川的过程,则不难发现存在太多的「不可预知的机会」。如:严颜的突然投降、马超的临时来投、刘璋的性格懦弱以及曹操放弃司马懿和刘晔提出的「得陇望蜀」之策等,而失去任何一个「机会」,则可能都会出现莫大的「危机」。

所以,向有「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之志的诸葛亮,也坚信北伐中会出现那一线「不可预知的机会」。

那么,诸葛亮坚信那一线「不可预知的机会」的最大依仗又是什么呢?那就是,曹魏「四面皆敌」的劣势已将其国力强大的优势削弱到了极致,而曹魏的这「四面之敌」便是诸葛亮北伐的最大依仗。

那么,为何说曹魏的「四面之敌」是诸葛亮的最大依仗呢,而曹魏的「四面之敌」又来自哪里呢?

依仗一:曹魏的西南之敌蜀汉,凭山险优势,退可守、攻可取,将是曹魏最大的麻烦

很多人都感到疑惑,为什么一直都是蜀汉伐曹魏,而不是曹魏伐蜀汉呢?除了曹魏四面皆敌和国内问题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伐蜀的艰险道路。派兵多了,很容易出现粮草跟不上的问题;若派兵少了,又没有多少用。

所以,在无万全之策的准备下,曹魏是不愿意伐蜀的,根本就是徒耗国力。就算姜维受黄皓所迫,远避沓中屯田,如此好的机会,曹魏名将邓艾也并不赞成伐蜀,可见蜀汉道路是何等的艰险。当时,如果不是邓艾侥幸偷渡阴平成功,而作为伐蜀主将的钟会因粮草供应问题已做好了退兵的准备。

陆逊剧照

同时,曹魏防御蜀汉的祁山、陇右一线又非常长,诸葛亮便可以选择有利的任意一点进行攻击,曹魏则需多点设防。也就是说,诸葛亮可以随时打到曹魏的家门口,而曹魏却不好打到蜀汉的家门口,主动权完全掌握在诸葛亮的手中,又怎么能不北伐呢。

特别是第一次北伐,若非马谡街亭之败,诸葛亮几乎已经实现了「打下一块根据地」的第一步北伐战略目标。就算第五次北伐,司马懿也被诸葛亮压着打得抬不起头来,若非诸葛亮病死,鹿死谁手还真不好说。而这一切,便是诸葛亮想要在北伐争取的那一线「不可预知的机会」

所以,蜀汉的地利,应是诸葛亮北伐的最大依仗之一。

依仗二:曹魏的东南之敌陆逊,北伐曹魏四次未尝一败,并于敌境中来去自如,应是曹魏最大的忌惮

诸葛亮时期,与其说曹魏忌惮东吴,不如是忌惮陆逊。因为,在陆逊参与的东吴四次北伐中,未尝一败,更是于敌境中来去自如,素为曹魏所忌惮。如:在「石亭之战」中,如果不是贾逵救援大司马曹休及时,其所统领的10万大军可能都会全军覆没。

同时,若以地理位置和国力来论,东吴对曹魏的威胁要明显大于蜀汉。毕竟,若东吴出兵合肥和襄樊,都足以威胁曹魏的腹心之地。想想襄樊之战中,关羽兵围樊城曹仁、水淹七军后,就曾令吃惊的曹操都想迁都欲避其锋。

所以,曹魏对于东吴的重视程度绝对要高过蜀汉许多,自然也是诸葛亮北伐的最大依仗之一。

依仗三:曹魏的北方之敌胡人,而鲜卑首领轲比能的10万控弦之士,更是曹魏后方最大的威胁

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鲜卑首领轲比能已是「尽收匈奴故地,自云中、五原以东抵辽水,皆为鲜卑庭。数犯塞寇边,幽、并苦之。」(【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

其麾下控弦之士更是达到10万余众,基本建立起了强大的鲜卑族政权,并且屡次侵犯曹魏疆域,就连常年镇守曹魏北疆的护乌丸校尉田豫,也曾被其围困马城7天,幸赖素为鲜卑人所信任的上谷太守阎志(阎柔的胞弟)劝说,这才解了田豫之围。

司马懿剧照

因轲比能势力强大,诸葛亮在第四次北伐时,就曾与其联合,屯兵石城,与诸葛亮北伐遥相呼应。只是诸葛亮退兵后,轲比能又回到了漠南。

此举,也是完美的诸葛亮少有受到人们诟病的地方。

之后,轲比能于楼烦打败了并州刺史毕轨的部队,接着又被曹睿派遣的大将秦朗所败。但是,轲比能的势力却给曹魏北疆的安危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于是曹睿采纳了护乌丸校尉王雄(接替田豫)的建议,由其派出杀手韩龙,成功刺杀了轲比能,一举破坏了鲜卑族政权的建立。对此,有人说曹睿此举,至少将五胡乱华延迟了百年。

同时,在姜维的十一次北伐中,其出兵路线一直都是关中方向,目的就是为了借助胡人的力量。

可见,胡人对曹魏政府威胁之大。

这时,可能有人会问,既然诸葛亮已经有了这三大依仗,为何北伐还会失败呢?

虽然,诸葛亮已有北伐「三大依仗」,但只有依仗一掌握在自己手中,而另外两大依仗也只不过是利益的临时结盟而已,战略行动上根本难以实施统一,自然也容易被曹魏「各个击破」,而诸葛亮所希望出现的那一线机会的可能性也就更小了。

同时,「待天下有变」的机会出现的不是时候,如果高平陵政变之时诸葛亮还活着,蜀吴若都借势北伐,司马氏能否成功「谋权篡位」就很难说了。而当时,正处于司马氏与曹氏水火不容的状态,对于诸葛亮来说,绝对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这也应了一句俗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此外,相对为了目的不择手段的曹魏来,诸葛亮更喜欢阳谋,若是其身边有一个陈平式的阴谋高手,也不至于忧劳成疾而死。毕竟,曹魏并不一定依靠司马懿,还有许多的替代人选,但蜀汉却必须依靠诸葛亮,因「出师未捷身先死」也就在所难免了。

总之,自古以来,成功与失败,都有其必然性与偶然性,无论是实力和人谋,都是必然性的一部分,而不可预知的偶然性,则更是成功与失败的关键,一如诸葛亮北伐的结局是一样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