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69年毛泽东视察南京长江大桥时,提出疑问,许世友:我做过实验了

2024-01-05历史

图丨南京长江大桥前言: 在20世纪初,沪宁铁路和津浦铁路虽已开通,但由于南京被长江隔断,使得铁路无法直接连接,只能依靠摆渡过江,严重影响了运输效率。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各方一直在努力尝试在南京建设一座大桥,连接两岸的运输。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这座大桥的建设一直未能实现。

直到1956年,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给了我们启示,南京长江大桥的建造才终于提上了日程。然而,建设过程却充满了困难。

由于当时中苏关系紧张,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只能完全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作为南京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面临着如此大规模的工程和艰难的环境,压力无疑是巨大的。

在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过程中,许世友的资金紧张、物资供应困难和艰苦的条件一直困扰着这个项目。施工人员们住在距离工地一公里外的仓库里,用一块木板和行李卷作为床铺,临时搭建的伙房供应的每餐只有两个素菜,直接盖在饭上。

定量的粮食对于大部分干体力活的人来说都是不够吃的,因此每个人身上都有浮肿。尽管条件艰苦,但每个人都坚定地希望尽快完成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

然而,个人的辛苦可以忍受,但物资和材料的短缺却无法解决,因此工程被迫停滞下来。

南京长江大桥钢梁所用的钢材不再依赖进口,而是采用国产同等性能的钢材,这由鞍山钢铁公司进行试制。鞍山钢铁公司全力以赴,他们将试制出的16锰钢称为「争气钢」,这是那个时代所有中国人的希望和坚持。

南京长江大桥的建造不仅面临物资问题,还受到复杂地理环境的影响。南京长江下游江面宽约1500米,水深约15至30米,江底覆盖层复杂,软硬不一。

因此,大桥局选择了先修建试验桥墩,但试验桥墩遇到的问题是摆动,因为桥孔压缩使水流紊乱,边锚受力不均失去平衡。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大桥工程局向全国紧急求援,然而又遭遇了长江上游雨水增加的困难,给止摆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设计组长林荫岳思考后找到了问题的原因,他设计出了新的图纸,工人们昼夜奋战,最终解决了摆动的问题。但由于这个问题,整个工期延长了半年左右。

为了弥补时间的损失,工人们开始加班加点,很多现场工作人员都只能随便啃个馒头当午餐。

许世友对于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进度有着极高的要求,经过重新规划,决定1969年前完成全部工程。他认为时间过慢,甚至计划在1968年10月1日前通车,向国庆十九周年献礼。

工程部对此感到压力,经过协商,决定1968年9月完成铁路桥,年末完成公里桥。许世友深知时间紧迫,常常亲临现场指挥,甚至亲自参与施工。

在他的推动下,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在1968年9月30日率先通车,公路桥也在1969年元旦前顺利通车,实现了全线贯通。

工程部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原本需要两个月才能完成的土石方任务,展现出了极高的工作效率。

1969年9月19日上午,许世友召开紧急会议,会上他郑重交给了大桥营一个特殊任务:按照最高警卫级别,准备好迎接中央首长对大桥的视察。

大桥营营长徐鸿林接到任务后,猜测来的首长一定是国家的重要领导人,就在会议即将结束的时候,军区作战部部长吴占魁问了一句:「如果首长要游泳怎么办?

」这句话一出,徐鸿林就确定了,要来南京长江大桥视察的首长必定是毛泽东,毕竟在中央首长中,最喜欢游泳的就是他。

傍晚7点,从空军部队借来的8盏探照灯同时被点燃,大桥在探照灯的映衬下,显得更加威武雄壮。到了晚上8点,南京军区的领导和曾经参与大桥建造、保卫大桥的原60军团以上干部,一起站在大桥的桥面上,等待着毛泽东的到来。

夜幕降临,毛泽东深夜乘坐吉普车巡视南京长江大桥警卫情况,不久后,队伍整齐有序地驶上大桥,10分钟后停靠在南堡。

许世友下车后,扶着毛泽东小心走过大桥,来到另一侧等候的人群前,与大家一一握手致意。为了保证毛泽东的安全,大桥实行戒严,只有部分机关干部家属在桥上看夜景。

在此现场的家属吴肖霞回忆道,自己本不打算再去大桥看夜景,但丈夫神秘兮兮地告诉她不去会后悔。在吃过晚饭后,丈夫换上便装,并监督吴肖霞换上最好看的裙子,还给6岁的小女儿戴上蝴蝶结。

天还没亮,吴肖霞一家就已经早早地赶到了南京长江大桥。此刻,桥面上已经有了一些闲逛的人群,他们的穿着都很正式,和吴肖霞一家一样,都是被邀请来欣赏夜景的。

等待期间,吴肖霞的目光被从南边走来的十几个人吸引,她一眼就认出了队伍中间那个高个子的中年人,长得很像毛泽东。

她有些结巴地对旁边的丈夫说,「你说,那……那是不是……主席?」丈夫笑着点了点头。就在这时,毛泽东走到了他们身边,女儿看着毛泽东,大声地说,「跟画上一模一样,跟画上长得一样。

」听到这话,大家都不禁笑了起来,毛泽东微笑着拉了拉小女孩的手,「没错,是一样的。」

毛泽东向许世友询问南京长江大桥是否能满足战备需求。许世友表示大桥已经经过试验,没问题。毛泽东问他做了什么试验,许世友说他派了100辆坦克车从桥上驶过,没有问题。

毛泽东点了点头,但他提出如果战争爆发,大桥的铁路运输可能会饱和,公路运输会增加很多,公路是否有把握?许世友被问住了,因为他没有测试公路性能。

他决定再次派坦克车在公路上驶过,以检测大桥公路部分的情况。在毛泽东离开后,许世友立即报请总部批准,调动坦克部队在南京长江大桥上进行试验。

许世友大胆创新,亲自指挥桥梁测试。此次行动由装甲团10师师长许枫负责,他虽然身经百战,但接到这项任务时,心里还是有些紧张。

南京军区常委会上,大家对此事持有不同的意见。一部分人支持许世友的建议,认为如果坦克都能顺利通过大桥,那就说明大桥的质量是完全可靠的。

然而,也有人对此表示反对,认为这座大桥的建设耗费了全国的力量,如果出现问题,应该向全国人民做出解释。 最终,许世友决定打破常规,指示许枫召集所有参与桥梁设计和建设的专家,拿出坦克是否能够通过桥梁的数据。

经过反复论证,许枫和桥梁专家们一致认为应该使用当时最大吨位的两辆重型坦克进行测试。测试结果很快被送到许世友面前,他决定将这项任务交给10师39团执行。

图丨坦克过大桥照片39团是我国最早接受苏联坦克技术培训的部队之一,从团长到士兵,操作技术都很过硬。为了执行好这次任务,还特地挑选了有经验的老同志,以便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

许枫非常细心,他担心坦克车碾坏路面,特意把草包垫铺设在桥面上,坦克车队驶过前,用水把草包垫浇湿。 9月25日一早,一直在安徽进行野营训练的39团出发了,除了80辆坦克车,还有60多辆各种型号的汽车。

车与车之间的车距大概是50米,整个车队绵延近10公里。晚上,39团最后对每辆坦克进行了仔细检查和测试。

突然发现,有一辆坦克的离合出现了问题,虽然不算什么大毛病,但是一时半会确实没法修,必须得回营房才行。 这可怎么办?

有人建议把这辆坦克留下,可是许枫坚决不同意。他让大家讨论一下,最后大家决定要把这辆坦克弄回营房。可是,怎么弄呢?

大家又沉默了。

最终,大家决定让这辆坦克跟随队伍前进,虽然不需要离合器也能行驶,但要控制好刹车。然而,这种操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坦克有双刹车,相当于每个刹车控制一个履带。

在离合器正常的情况下,刹车容易导致转向和反转向,更不用说在离合器不能使用的情况下,只用刹车控制的难度就会更大。

39团的副团长于脉文看到大家都不说话了,便主动提出:「让我来开吧,我们不能把它留下,否则再回来处理会很麻烦。

」9月26日上午,已经得到消息的群众早早地来到了南京长江大桥,在道路两旁等待着。上午9点,4辆三轮摩托车在前面开路,2辆宣传车紧随其后,第三辆是许世友的指挥车,许世友站在车上,向大家挥手致意。

接着,就是80辆整装待发的坦克和60辆汽车。上午11点,所有坦克都顺利驶过了桥面。

1970年,黄纬禄将南京长江大桥作为潜射模拟导弹试验的场地。当时,中国条件并不优越,无法像美国那样轻易建造塔吊设施。

然而,经过深思熟虑后,黄纬禄灵光一闪:南京长江大桥是个理想的选择。

图丨潜射模拟导弹试验照片向南京长江大桥请教后,黄纬禄写了一封信给许世友。许世友看到信后,非常赞同,并在8月亲自带领相关人士来到大桥现场勘验。

黄纬禄指挥在大桥上的吊车,将模型导弹吊起,准备就绪后,黄纬禄一声令下,模拟导弹成功发射。经过多次试验,黄纬禄得出结论,我国的潜射模拟导弹不会砸到潜艇。

1982年,美国核潜艇之父里科弗访华,当得知我们的潜射模拟导弹是通过南京长江大桥试验成功的,他惊叹不已,并称赞我们也是核潜艇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