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淮海战役总指挥存在争议,有人说是粟裕,邓小平说是自己

2024-01-19历史

淮海战役于1948年进行,是中国解放战争中的关键战役。经过此次战斗,国民党军队的伤亡达到50余万人,京沪杭地区的防御线被解放军完全攻破。

多年以后,淮海战役的亲历者邓小平仍与亲友感慨这场战役,然而一直以来,大家普遍认为被誉为「军神」的粟裕是淮海战役的总指挥。

这使得关于谁才是淮海战役的真正指挥员,成为当时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

那么,这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淮海战役,背后又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它如何推动了新中国的诞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场生死较量中,邓小平与粟裕两位指挥官究竟谁的作用更为关键?1948年的中国,战争的阴霾笼罩大地,一场正义与权力的决战悄然拉开了序幕。

就在这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展开了豫东战役,这一决策犹如破晓的第一道曙光,揭开了新的篇章。

国民党军试图在东北稳定、华北巩固、西北扩张,实行重点防御,筑起一座座坚固的城堡,抵御解放军的冲击。同时,他们编练强大机动兵团,等待着对手的挑战。

然而,一个月后,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召开政治局会议,确立了从游击战争过渡到正规战争的战略,决定性的会议改变了战争的态势。

济南战役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在战略上的一次重大转折,也是中国人民精神上的一次鼓舞。这座曾被国民党军重兵设防的坚固城池,终于被解放军成功攻克。

新华社在1948年10月24日播发的战报,标志着这一伟大胜利的实现。同时,美联社的评论也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在济南被攻克后,山东的其他城市也纷纷落入解放军之手。面对这一局面,粟裕及时提出了淮海战役的建议,并获得了中共中央军委的批准。

1948年9月24日,当国民党军总部没有预料到华东野战军损失微小时,粟裕已巧妙地布下迷雾,并在山东操控众多电台,开始了对淮海战役的精心策划和战术行动,为最终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1月1日,中共中央军委做出了决策,决定由中原野战军的7个纵队以及地方部队与华东野战军共同展开淮海战役。

然而,这场战役的国民党军总司令官刘峙却指挥无能,导致国民党军的布阵不利,被解放军分割攻击。在11月5日和6日,国民党军调动了12兵团增援徐州、蚌埠,兵力达到了70万。

而华东野战军在当晚立即发起了淮海战役,并发现了国民党军正在收缩,于是立即转为追击。黄百韬的第7兵团在渡大运河时受到了阻碍,部分被歼。

而李弥则拒绝了黄百韬的求援,执意撤退。

11月8日,第3绥靖区的军队在共产党的秘密领导下发动起义,解放军部队迅速穿越了其防线。在此同时,南方的徐州地区局势十分紧张,孙元良兵团开始撤往徐州,而刘汝明兵团则选择向南撤退。

11月10日,蒋介石正式任命杜聿明为徐州总司令部的副总司令。

11月16日,中原野战军攻占宿县,使徐州守军的退路被切断。为统筹华东、中原事宜,中共中央军委决定成立淮海战役总前委,邓小平同志担任书记。

然而,蒋介石并未放弃抵抗,命令黄维、李延年、刘汝明兵团北进,企图重新夺取宿县。从11月13日起,徐州上空就弥漫着硝烟的气息,邱清泉第2兵团与李弥第13兵团联袂出击。

在紧迫的形势下,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的第7、第10、第11纵队组成了一支坚不可摧的阻援部队。这支队伍在宋时轮的领导下,刘培善的政治支持下,在侯集到林佟山开展行动。

与此同时,苏北兵团的各纵队在徐州东南侧对第2和第13兵团的增援进行猛烈的攻击。在潘塘附近,一场激烈的战斗正在进行,硝烟弥漫,战鼓声声。

到了11月22日,战局已经明确。华东野战军像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成功阻截了第2兵团,使其陷入绝境,无法前进。

在这几天里,华东野战军加快了对第7兵团的围攻。

华东野战军在11月22日创造了一个历史性的壮举,成功地将第7兵团10万士兵全部歼灭。这场激烈的战役中,第7兵团的最高级别将领黄百韬阵亡,成为了战役中的最大牺牲者。

1948年11月初,国民党军的命运如同秋叶在风中摇曳,已经无法控制。第7兵团的被歼灭,使得国民党军的阵线开始出现裂痕。

在前线形势波澜起伏的情况下,李延年第6兵团和刘汝明第8兵团在北进时显得犹豫不决。

11月21日,第12兵团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跨过了浍河,但当他们到达目的地时,发现解放军已经形成包围之势。

这时,黄维意识到自己处境危险,决定转向固镇。同时,淮海战役总前委为更好地指挥战斗,迁至临涣以东的小李家村。

这个被柏树环绕的隐秘村落,坐落于徐宿铁路与徐阜公路之间,是战略要地,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