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历史的尘埃——折荷的神思

2023-12-19历史

原创 吃畫人

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

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

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

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

——李白【折荷有赠】

学生陈启之的到访,是那年漫长秋天里最令蔡羽开心的事。反之对陈启之而言或许也是如此。

陈启之从苏州出发,未尝停顿,一路西行来到南京。穿过繁华都城内鳞次栉比的沿街屋宇,方于一陋巷坏墙外找到老师的「府邸」。刚刚勒马停车,候门已久的童仆便开门迎客。蔡羽闻声而出,深深作揖后,热情地招呼陈启之进屋。

明 陆治蔡羽书画合壁册之 秋日客至

蔡羽早年便以诗文、书法闻名,被时人诩为当代李贺,不想竟困于场屋40年之久。嘉靖十三年(1534),他终以贡生身份官授南京翰林院孔目,从隐居了大半生的太湖包山,迁至京城。

独自客居异乡,整日埋头做些档案管理的工作,还要应付官场上的种种,过惯了潇散生活的他自不适应。如今得见故人,心中有许多话想倾诉,反倒不知从何说起。

秋日启之至京邸。

荒斋朗秋日,忽覩梦寐人。弭节方慰藉,挟叹难有陈 。客行得无倦,修途劳顿顿。芳年握灵蛇,璚树当青春。骅骝未纵步,光景期绝尘。 空疏嗟余拙,老大恃子亲。入门生殊欢,一坐解积嚬 。凉飙起哀响,夕候多虫呻。听尔谈干将,为尔拂蕙伸。既惠亲谐好,勿生离绪嗔。古来慷慨士,四海为比邻。寒菹荐秋醑,啜饮宁畏贫。羽。

从「芳年握灵蛇」「光景期绝尘」两句来看,陈启之此行除了探望老师之外,很可能还要参加三年一次的秋闱。蔡羽早年丧子,长女出嫁后不久便病逝,故对曾在包山从其读书的学生陈启之发出「老大恃子亲」的感慨。 入秋以来,凉风渐起,屋外草虫低声哀鸣,屋内唯有寒菹下酒,人心却是暖的。

陈启之平日少言寡语,对起居生产一窍不通,但若是跟他聊起图书典籍,竟滔滔不绝。博学如此,连文徵明都敬称其为「启之茂学」。

明 文徵明尺牍 左:「徵明肃拜启之茂学」

陈季子之及门也,声若不出口。问其居,濠股之俗不知也。与之周旋图籍,则居然一文士也。余异之……困之以饘蔌,寂之以寒谷,则又欣欣然扬辞之澜也,浚礼之川也。居三月,复移于市,乃蹙然若不相容。冒炎热,陟江湖,夜解余之榻。 (蔡羽【陈启之进学序】)

他曾跟随蔡羽在包山读书,沉浸于文辞之海与礼仪之川,丝毫不因只有粥与蔬菜吃而不满足。三个月后回到繁华的城市,深感格格不入的他又急忙冒着炎热、乘舟至包山。回到蔡羽家时已经是夜里,就着老师的床榻倒头便进入了梦乡。

临江送别

山中送陈启之。

春去开门绿,莺啼畏客归。

旧蹊径数合,片石白云飞。

读忆松间火,吟虚水上扉 。

已通南涧鹤,莫弃北山薇 。蔡羽。

隐居包山的日子自由自在,一个人的时候又清净得有些孤寂,好在有陈启之作伴。白日二人于水榭窗边吟诗,夜里便在松树下篝火读书。

商朝亡后,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遁于北山,以野草维生;南宋时韩元吉隐居上饶南涧,故自号「南涧」。蔡羽以「北山」喻己所居之包山,又言陈启之「已通南涧」,想来是时过惯城市生活的陈启之刚刚于静谧处营建了新居。

南涧幽绝,有鹤时来,却也别莫嫌弃北山的饘蔌与寒谷,常与「我」相见。蔡羽说。

若是在往年的这个时节,陈启之会陪着蔡羽一起登灵岩山、攀缥缈峰,看「绣岭岧峣上碧天」,眺望「风轻万水静,正见十洲花」。

登灵岩山、缥缈峰胜景

可是如今老师客居市井之中,又有公务,徒留灵岩山上「双池红藻胭脂冷」,缥缈峰下十洲花开无人见。这天陈启之从城外漫游回来时,路过一片开满荷花的湖水,便折下数枝,带给老师。

折荷图

启之折荷花至。

花从城郭采,客借草堂看。 朵朵怜红粉,枝枝捧碧磐 。光流珠露碎,香动玉房寒。住近芙蓉阕,清辉满药栏。羽。

在陆治根据蔡羽诗所作的这一整套画册里,几乎每帧都与诗文内容大体相符。比如画【秋日客至】,真的就是主客相见的场景。但在【启之折荷花至】里,他独独画了凝视着手中荷枝、若有所思的陈启之。

这是在唤起李白【折荷有赠】里的经典意象,而为了达到那种古朴、纯粹的状态,蔡羽诗中的「朵朵」、「枝枝」都被简化为一。

「荷」与「合」谐音,「折荷」暗示着与所赠之人无法抗拒的分别。就像荷叶上的露水,无论怎么攀弄,总不成(团)圆。

月夜话别

话别诸子月夜出于东城道。

余友将东发,留语未更深 。月出临官道,霜飞过上林。來鸿递哀响,踈木动虚襟。秋光犹皎皎,莫遣别离侵。古今知己少,况复异乡亲。 摇落江边夜,须臾月下人 。花丛依酒艳,裾带拂霜新。解剑天河岸,临行一洗尘。羽。

秋天已来到尾声,陈启之也踏上了归程。月夜里,疏林带霜,哀鸿递响。

生怕说些煽情的话触动别情,简单道别后,离人策马而去,须臾只留主人在原地,不愿归去。

在二人的来往书信里,蔡羽常常回忆起过往同游的时光。每当回忆如潮水上涌,归心之弦便多弯一寸。

高阁望远

四月寄启之。

书生寄迹高明地,去忆山楼四月天。

槛外落霞红映酒,镜中飞鸟日冲烟。

三迁逆旅真成梦,一卧京华动隔年 。

湖上绿萝谁独往,陈臻闻说断韦编 。蔡羽。

蔡羽的14世祖蔡源在北宋时任秘书郎,后随宋室南渡,「自大梁徙杭,又自杭徙吴,居太湖之包山(文徵明【翰林蔡先生墓志】)。」前年蔡羽又从包山到京城(大梁即宋汴京)供职翰林,故生「三迁逆旅真成梦,一卧京华动隔年」之慨。

都说来到京城是寄地高明,此刻让「我」想念的却是老家山楼的四月天。槛外酒红色的晚霞落在崖壁,太湖上的飞鸟破「镜」而出,冲破山岚,飞向红日。如今湖上绿萝又生,启之是否要独自往观?听你说最近发奋读书,到了古人「韦编三绝」的地步,想必也没有闲情了吧。

嘉靖十六年(1536),蔡羽请辞还乡下,回到了太湖包山。从下面两帧里的【立秋日与启之静坐】、【都下送启之】二诗来看,离乡短短的三年时间里,陈启之不止一次从苏州至南京与蔡羽相见,蔡羽也不止一次地为他饯别。

秋阁静坐、溪桥策蹇

画册最后一帧【秋尽虎丘】诗中有「舟程云际虚,鹤驾闲中命」「何戡觅旧读,陈琳温寒盟」之句,似乎此时蔡羽已从南京回到家乡。

虎丘图

嘉靖十七年(1537),陈启之将过去几年蔡羽写与他的这十首诗装成一册,请文人许初题「历示游言」四字。

次年画家陆治因诗作图,那份亦师亦友的真情,便借这套【陆治蔡羽书画合壁册】流露到了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