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营溪战斗:粟裕与「叶王陶」出问题,陈毅正确判断为何未坚持?

2024-03-04历史

陈毅粟裕率领江南指挥部跨过长江,挺进黄桥地区,创建了抗日根据地,并通过黄桥决战,成功打开了苏北乃至华中抗战的新局面。

这段历史,军迷们都非常熟悉,特别是黄桥决战,影响深远。然而,在黄桥决战之前,苏北指挥部还进行了一系列作战,其中包括营溪战斗和姜埝战斗。

有趣的是,在营溪战斗中,粟裕和他的三员猛将叶飞、王必成、陶勇都积极地投入其中。然而,他们在出击时机的把握上都犯了错误。

最终,由于没有听取陈毅的意见,他们在出击过早的情况下,将营溪反顽打成了一场击溃战。 王必成在这次战斗中表现得最为积极,他主张尽早出击。

战争年代,总有一些将领闻战则喜,他们将打仗融入了自己的骨血和血液中。无论是粟裕还是他的部下叶飞、王必成、陶勇,都有着这样的血性特点。

然而,在这次营溪反顽作战中,王必成在出击时机问题上的表现最为积极。

陈毅、粟裕原本计划是让顽军先进入古溪,然后我方再反击,使得敌人离大本营远一点,不好逃回去。据叶飞在回忆录中记载,他估计是王必成发起的,煽动粟裕立即出击。

叶飞认为王必成和陶勇比他的一纵队更想打,因为他们一路打来虽然抓了几百人枪,但那是杂牌军、老爷枪,远远没有吃饱。

当时,粟裕作为前敌总指挥,随王必成的二纵一块行动。叶飞认为是王必成撺掇的粟裕,这个可能性应该是很大的。

叶飞和陶勇对尽早出击问题也表示赞同。粟裕最终也表示赞同。看王必成那样出击心切,作为前敌总指挥的粟裕,干脆把叶飞和陶勇都叫过来,准备一块商议一下再下决心。

没想到,叶飞和陶勇同样都表示赞同。叶飞回忆说:当粟裕问他们的意见时,三个司令员没有一个反对的,大家都嗷嗷叫,要出击,都说不要再退了,就出击,有把握。

他们这些指挥员习惯进攻,只要手上有几支能打能冲的部队,就不甘心老是「挨打」。

粟裕下决心尽早出击的客观原因是,古溪的医院、修械所挨了炮弹。如果我军继续后撤,这些坛坛罐罐需要组织群众转移,是一个不小的工程。

加上不想让古溪的军械、军需物资被炸毁,粟裕赞同"叶王陶"的意见。最终,粟裕和"叶王陶"商定的出击部署是:叶飞的一纵队首先攻克营溪,然后向西迂回到顽117师和独立旅的后面,切断韩军主力的退路;王必成的2纵和陶勇的3纵从古溪正面出击,争取在前后夹击中歼灭韩军主力4个团。

粟裕报请陈毅批准,陈毅虽不情愿但最终同意。当粟裕把出击计划当面报告给陈毅时,陈毅反复询问粟裕能否切断古溪顽军的退路,当听到肯定答复后,陈毅最终同意。

战争总是充满了偶然性和戏剧性,计划中的事情往往在战斗中发生了变化。在营溪反顽作战中,叶飞的1纵队按照计划成功地攻占了营溪,消灭了顽军的两个团。

然而,敌军主力看到营溪被我军攻克,决定用少数部队进行掩护,然后迅速逃跑。此时,由于我军反击过早,没有让敌人进占古溪,这使得顽军主力离后方大本营较近,我军无法及时进行穿插和分割。

最终,营溪反顽作战虽然我方缴获的人枪不多,但总体上也是一场胜利。然而,陈毅对此并不满意,他认为他自己也有责任,并且责怪了叶飞、王必成和陶勇。

但是,陈毅也意识到,绝对的常胜将军是不存在的。共产党的高级将领之所以厉害,就是因为他们能够从每次战斗中学习和进步。

在营溪反顽作战结束后的一个月,陈毅和粟裕率领「叶王陶」部队进行了黄桥决战。在这次战斗中,他们在首先歼灭翁达独立旅的时机把握上做得非常精准到位,这为整个黄桥决战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战争是一场生死博弈,但只要我们能够从每次战斗中学习和进步,我们就能够最终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