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为将当有怯弱时!陈赓断然决定:这一仗无论如何不能再打了

2024-05-10历史

1947年春,晋冀鲁豫野战军四纵及太岳军区部队,在陈赓、谢富治率领下进军山西南部地区。

这支大军势如破竹,在短短21天之内,就一口气解放了25座县城。

4月底,他们又接到最高指挥部的来电:相机夺取运城。

5月8日,部队对运城发起了总攻。

然而战斗打响后,进展却非常不顺利。敌人凭借占据绝对优势的武器装备拼死顽抗,让我军牺牲了不少干部战士。

在两军相持阶段,陈赓派通信科长戴其萼去运城了解各旅的攻城情况,让他特别留意旅长们都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

当晚,戴其萼回到司令部,介绍了他所看到的种情况。

戴其萼汇报完毕,陈赓愣了一下,说道:「完了?」

「完啦。」

「就这些?」

「就这些。」

陈赓沉思片刻,对戴其萼说道:「从你汇报的情况来看,东关和西关目前都不具备城条件,只有周希汉指挥的十旅在西关情况比较乐观。」

「没错。」

陈赓的语气忽然变得非常严肃,继续问道:「你认为周希汉确实认为有把握登城吗?他真的想攻城吗?」

「他可是向纵队表了决心,这我记得很清楚。」戴其萼陈述着当时的情况,尽可能说得详细一些。

陈赓认真听完,忽然叹了一口气:「唉,你受骗了,你根本不了解他!」

这句话很突兀,让戴其萼惊愕不已,不明白司令员何出此言。

陈赓说道:「我很了解周希汉。他如果认为有把握,提出问题后就会有解决问题的答案。可是你注意到没有?他现在提了一大堆问题,却一个答案都没有。这就说明,他没有把握,不想打。他在前面都没答案,我们就更回答不了啦!」

戴其萼仔细一回想,确实是这么回事,这时他不禁被司令员对人对事的洞察力所深深折服。

陈赓在房间里来回踱着步子,过了很长时间才说话:「我现在正盘算一个问题,要下决心打运城的话,至少要伤亡七八千人。即使攻下来,这代价也太高了!」

「再者,如果攻不下来怎么办?那就得被迫撤出战斗,这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陈赓继续思考着,他明白上级要拿下运城、解放晋南三角地带的决心有多大,但此时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

运城守敌原为地方保安部队,在胡宗南增调晋南的援兵进入该城后,使运城守备力量激增至2万人。

运城是易守难攻,四周都是开阔地,除西关有居民房屋外,其余各关居民住宅甚少,而且城墙高耸,工事密集……

陈赓是一名身经百战的名将,执行过各种各样的命令,从没打过折扣。以他的指挥能力和部队的战斗素养,部队一定能拿下运城。

但是,围打运城会带来另一个后果:为胜利付出沉重的代价,将不可避免地牺牲不少战士宝贵的生命!

这些想法,陈赓并没有跟戴其萼细说,只是最后提醒戴其萼,现在他还有没下定决心不打,而且必须上报最高指挥部。今天他所说的话必须绝对保密。

第二天一大早,政委谢富治来到指挥所,急切地对陈赓说:「老陈,你怎么还不下攻城命令?」

陈赓轻声说:「我考虑,运城不打了。」

谢富治一听就急了,严肃地注视着陈赓说道:「这怎么行?这不是让兄弟部队看笑话,说咱们……孬种!」

陈赓难以察觉地笑了一下。

「这么点大的县城,我们又不是打不赢,把部队拉一下压上去,总能捣开一个城门!」

谢富治瞅了一眼坐在床沿上的陈赓,问:「你是不是腿病又犯了?不行的话,你留在这儿,我和副司令上前头去指挥!」

陈赓斩钉截铁地说道:「老谢,这一仗无论如何不能打!他们骂我陈赓怕死也好,骂我违抗上级命令也好,我不能拿战士的生命当儿戏,少说也得牺牲七八千人,得不偿失。还是考虑考虑吧!」

「爱护士兵我懂,然而猛虎之犹豫,不如蛇蝎!兵贵神速,不能延误战机……」

「战机战机,你别净说大道理!」陈赓把手一挥,情绪有些激动。

正说着,远处传来隆隆炮声,随后有电话打进来,向陈赓报告战况:运城敌人猛烈开炮,我军牺牲了不少战士,阵地虽然守住了,但很难再组织起有力的反击……

陈赓放下电话,卷起袖子,随即又脱下帽子,扭着痉挛的手断然说道:「我们还在这儿讨论个屁!这种开阔地,很难组织有力的反击!这一仗无论如何不能再打了!我命令部队马上撤离!同时报请最高指挥部,犯错误我一人顶着,没有你政委的事!」

谢富治说道:「那好吧,我马上去做撤离的说服工作。」

事实证明,陈赓「不打运城」的决心下对了,最高指挥部也很快同意了陈赓的意见。

后来的情报显示:当时胡宗南援军的大炮就安放在火车上,只要决策稍晚,或硬打,巨大的伤亡则不可避免。

4个月以后,太岳八纵和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第二次包围了运城,尽管此时陈谢大军已渡过黄河打到敌后,全国战局有了很大好转,但仍经历了长达3个多月的苦战攻坚,才最后拿下运城。

也正是因为运城一战保存了实力,才有了后来飞渡黄河的奇迹。

汉末军事家曹操经常训诫手下的猛将夏侯渊:「为将当有怯弱时,不可(但)恃勇也。」意思是身为大将,勇猛无畏固然可贵,但一味逞强的匹夫之勇却决不可取。陈赓大将让部队及时从运城撤军这段历史,恰恰印证了曹操所说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