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老话说「门要常打开,户要常关闭」,啥是门,啥是户?有啥区别?

2024-03-03历史

在农村很多的老话,多数都是有出处,或者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的经验总结,就拿这句「门要常打开,户要常关闭」,就也是有出处的。据说是出自老子的【道德经】:门者常开,户者常闭。

不过很多人看到这句话之后,都是一脸的懵逼,搞不清楚什么是「门」,什么是「户」,为何一个要打开,一个要常关闭呢?又有什么道理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下!

在古代的时候,门和户还真的是有区别的,和今天很多人所了解的「一门一户」是不太相同的,并且在当时门和户也常被提起,比如结婚要求「门当户对」,在古代还常发生宗派之间的争论,也就是「门户之争」。

另外王安石写的【元日诗】中也提到了: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描绘了春节期间家家户户挂上新的桃符,寓意着辞旧迎新的热闹喜庆景象。

门是一个象形字,大家发现没有,它就和我们家的大门特别的相似。其实在我国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发明了这个汉字,最早是出现在商代甲骨文和金文中,它的古字形像两扇的大门。

现在通俗的门,指的就是房间里供人进出的通道,不管是大门、小门都可以统称为门。但是在古代对门的释义是非常严苛的,它指的就是房屋的两扇外门。

即在一栋房子中,哪怕房子再大,房间的数量再多,也只有一个门。而其他的都是内门,也就是俗称的「户」。

只是在后来,门的释义变得丰富起来了,逐渐出现了门第、门阀等词语,引申为不同的派别、类别。

因此这样的话,对门就比较好理解了,它就是房屋的主入口,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大门」,它通常位于房屋的正前方,是连接室内和室外的主要通道。

而「户」则是指房屋内部的小门,也可以理解为门里面各户人家进出的小门。像古代很我国最典型的就是四合院,而四合院里面是一大家子住在一起。这样一个大门里面就住着数家人,而每一家人可以称为「一户」。这也是为什么王安石写的是「千门万户」的原因。

这个在农村生活过的都应该很清楚,一大清早起来第一件事,往往就是打开自家的大门。当然了,如果家里有院门的话,这个门就是指院门,而如果没有院门,则是指家中供人进出的「大门」,也就是房间中最大的一扇门。

而这样子做,也是有一定道理的,第一个是迎接宾客,欢迎大家来串门。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门是家庭和社会交往的重要场所。

每当有客人来访时,主人都会亲自迎接客人,并将他们请进家门。这种开门迎客的行为不仅体现了主人的热情和好客,也展示了主人的风范和气度。

通过打开大门,主人向外界传递了一种开放、包容和友好的态度,即是在告诉别人,家里有人,也欢迎大家来串门,这样做也有助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和信任。

第二个是「吸纳吉气」,祈求家庭安康。在风水学中,门被视为吸纳吉气的重要通道。其实从科学的角度来讲,打开家里的大门,其实就是让外界的清新空气和阳光照射到庭院里来,因为庭院是家人活动的主要场所,如果庭院空气好,光照好,家人的心情也会更好。

其实和大门相比,古人所说的户,一般是指庭院内各户人家的「房门」。户门通常位于房屋的侧面或后部,是连接不同房间或室内外的次要通道。由于位置相对隐蔽,户门往往成为家庭隐私和安全的重要保障。

因此,在传统文化中,人们强调「户要常关闭」,主要是为了保护家庭的隐私和安全,防止外界的不良干扰和侵害。

这个也比较好理解,古代传统民居都是四合院,看过「大宅门」的都知道,里面就是一个大家族,好多户人家住在一个院子里。

而这样人多眼杂,把自家的房门关闭,也是一种很智慧的选择。像古代就曾流行在房门上挂上门帘,这可不单单是起到装饰的作用,也有保护隐私的作用。

毕竟在古代的时候社会治安不太好,而且即便是一家人,而老话也说了「人心隔肚皮,知人知面不知心」,所以很多人还是相信「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道理。

​现在明白了「门」和「户」的区别了吧,总结起来就是成语「开门闭户」,即农村住宅有院子,院子的门是大门,房屋的门是户门。而院子的门白天要敞开,但是房屋的户门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