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回顾:朱棣为什么非要迁都?大明国都从南京迁到北京的全过程!

2024-07-19历史

永乐十八年九月,朱棣颁发诏书,宣布将应天府改名为南京,把顺天府定为京师。永乐十九年正月初一,大明王朝的国都正式迁往北京。

从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大明,到永乐十九年,也就是1421年,朱棣正式迁都北京为止,南京做了53年的明朝国都,而北京从此开始了它223年明朝国都的历史。

那么,朱棣为什么非要把国都从南京迁到北京呢?首先就是为了完成父皇朱元璋的遗愿,朱元璋发迹于南方,完成了我国历史上唯一一次由南向北的大一统,不过朱元璋非常清楚,南京并非是国都的最佳选择,因为随着全国的统一,朱元璋已经感受到了南京对北边之地的鞭长莫及。

所以朱元璋一直都有着迁都的想法,甚至曾经亲自到宋朝旧都汴梁勘察过。洪武二十四年,御史胡子祺给朱元璋分析了明朝的地形以后,提出西安自古就是汉唐故都,地理优势得天独厚,是都城的最佳选择。朱元璋对此心动不已,于当年八月就派太子朱标去陕西考察。

不过可惜的是朱标在考察完回到南京以后没多久就生了大病,第二年,刚满37岁的朱标就因病去世了。作为朱元璋最喜欢的儿子和寄予厚望的储君,朱标的英年早逝让朱元璋悲痛不已,迁都一事也就此随着朱标的去世而搁浅。朱元璋在【祀灶文】中解释了终止迁都的原因,本欲迁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初定,不欲劳民。

所以朱棣登上皇位以后的迁都,也算是完成了朱元璋的遗愿,只不过朱棣并没有选择西安,而是将国都定在了北京。而之所以选择北京作为都城,一是因为北京是朱棣的大本营,从洪武十三年就藩北平到建文四年靖难成功,朱棣在北京经营了整整22年。而且朱棣是靠着造反靖难登上皇位的,南京城中各种势力盘根错节、根深蒂固,所以从不论是从个人安全方面考虑,还是从皇位的巩固上来看,迁都北京都是朱棣最佳的选择。

其次,朱棣知道蒙古各部始终是明朝最大的威胁,但他已经将镇守边塞的宁王,谷王等藩王内迁,并将处于北京东北的大宁都指挥使司南迁至保定,山西行都司的一些卫所也迁到北京以南,因而北部边防面临着空缺,所以朱棣迁都北京,由天子守国门,一方面能够防卫边疆抵御蒙古人南下,另一方面也方便出兵讨伐蒙古各部。

再就是综合比较南京和北京的地理优势,山川作为屏障的优势要远大于河流,如果仔细看一下南京的地势,就会发现太过依靠长江的南京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一旦长江沦陷,南京则无险可守。所以作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的南京,定都在此的东吴、东晋、南朝时期的宋齐梁陈、五代南唐、南宋等等,普遍都国祚不长。

而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北端,三面环山,俯瞰中原,号为形胜。同时从大局来看,北京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这不仅符合古代上佳的风水概念,而且在军事上易守难攻。

所以,基于以上的原因,朱棣刚一登基就于永乐元年下诏将北平改名为北京,随后在北京设置留守行后军都督府、北京行部、北京国子监,并将改北平府改名为顺天府。

永乐四年,朱棣以原燕王府已不能供皇帝居住为名下诏营建北京宫殿,并派工部尚书宋礼到四川督办采木,侍郎古朴到江西,师逵、金纯到湖广,副都御史刘砚到浙江,佥都御史史仲成到山西督办工程用料。

随着行宫的修缮,朱棣在永乐七年以后多次北巡,长期在北京居住,只留下太子朱高炽在南京处理政务,而所有奏章都要送到北京来审阅,可以说,此时的北京已经成为了大明朝实际的政治中心。

只不过,朱棣丝毫不提迁都一事,因为他知道明朝的大部分官吏都来自于江南的地主,如果让他们离开故土,远赴塞下,阻力会非常大。但是朱棣将长陵修建在了北京万寿山,已经反映出了朱棣迁都的决心。

永乐八年,朱棣下诏疏通大运河,打通南北漕运,到永乐十三年大运河疏浚工程完工,从此供应北京的物资可以十分经济便捷的由南方北运。

永乐十四年,朱棣终于召集群臣,正式商议迁都,而对于提出反对意见的臣工,朱棣将他们全部革职或者严惩,从而彻底敲定了迁都北京一事。永乐十五年,以南京紫禁城为模板的北平紫禁城正式动工。永乐十八年,北京皇宫终于建设完工,它比南京皇宫的规模稍大,呈规则的方形,十分符合【周礼·考工记】中理想的都城形制。

当年九月,朱棣下诏将应天府改名为南京,把顺天府定为京师,但在南京仍设六部,并以南京为留都。诏书一下,河南布政使周文褒、王文振以及参议陈祚等人,立刻上书反对,朱棣将这批反对迁都的官员通通贬到均州太和山,此后,朝中就没有人公开反对迁都了。

永乐十九年正月初一,朱棣下诏大赦天下,把宫廷和百官全部正式迁到了北京。四月初八,北京皇宫的奉天、华盖和谨身三座大殿,被天雷击中燃起大火,顷刻间烧成了残垣断壁。

三大殿被烧毁一事,立刻让反对迁都的官员们有了充足的理由,他们纷纷上书,声称上天不允许迁都,从而降灾于皇帝,朱棣一怒之下,处死了上书言辞激烈的主事萧仪,然而反对者却并没有因为萧仪的死而退却,他们改变手法,对参与密议迁都的大臣进行攻击。最后,户部尚书夏原吉见到事情难以收场,便将责任全部揽到自己一个人身上,这才逐渐平息了关于迁都的争议。

朱棣驾崩朱高炽继位以后,下诏还都南京,并将北京六部的印信收回,重新加上了行在二字,废除了北京作为京师的地位。不过,还都的实际行动尚未展开,朱高炽便因病去世,尽管朱高炽在遗诏中强烈表明了他希望还都的意愿,但继位的朱瞻基还是暂缓了还都的计划。到明英宗朱祁镇继位以后,他再次下旨确定北京为明朝京师,从此终明一朝,北京作为大明国都再也没有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