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解放军「兵团」编制的历史沿革

2024-04-26历史

导读

中国人民解放军曾经编有19个野战兵团,在解放战争后期及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存在了一段时间。1948年11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编成16个兵团,后又由原国民党军起义部队编成3个兵团。

01

解放战争初期提出「野战兵团」概念

在土地革命时期,红军力量相对弱小,虽然有方面军、军团、军等这样的编制,但各级部队的编制规模并不大,并没有设立兵团这一级编制。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我军贯彻党中央提出的「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的战略方针,让八路军3个主力师分散敌后,主要以游击战对日军作战,少有以大兵团实施大规模的作战行动。因此,这些时期虽然曾使用过「兵团」的概念,但指的是部队。

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也展开了对可用于野战的部队的整编工作,以应对可能的突然事变。

抗战期间有支特殊的部队,即「八路军留守兵团」,正式使用了「兵团」的称谓。在八路军3个主力师挺进抗日前线后,从各师抽调了部分兵力共约9000余人,留守陕甘宁边区。为统一指挥这些部队,八路军在延安设立了「八路军后方留守处」,由萧劲光任主任。

后留守部队进行整编,除第385旅旅部和第770团番号保留外,其余各部队统一整编为8个警备团。1939年8月,「八路军后方留守处」改称「八路军留守兵团」,由萧劲光任司令员(后兼政治委员)。留守兵团主要担负保卫陕北根据地的重任,但由于无明确的固定的编制,根据形势发展和任务需要,有时还需从其他部队抽调力量。

解放战争时期,为适应战争形势发展和战争规模不断扩大的要求,我军注重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在作战中开始编组较大规模的作战集团,用于重要方向作战,或用于某个方向上的独立作战。这一时期,中央和各战略区都明确提出了「野战兵团」的概念,这里的野战兵团,是指多个部队组成的规模较大的作战集团。

02

最初编成的兵团主要起指挥机构的作用

随着解放战争发展,作战规模不断扩大,机动作战成为常态,各作战集团的指挥问题便提到了日程,再以某个部队代行指挥权指挥其他部队的临时之举已不适应作战要求。正式组建兵团之事便提到了日程。

「1948年3月4日,中央军委决定,华东野战军编组为4个兵团,第一(粟裕)兵团辖第一、第四、第六纵队,第二兵团(许谭或称山东)兵团辖第七、第九、第十三纵队和渤海纵队,第三(陈唐)兵团辖第三、第八、第十纵队,第四(苏北或称韦吉)兵团辖第二、第十一、第十二纵队。……8月,第一、第三兵团合并为第一兵团。」

从华东野战军4个兵团的编成可以看出,这4个兵团就是由之前为执行较大规模的方向性作战任务而编成的作战集团过渡而来的。因为有中央军委的正式命令为准,且各兵团下辖若干的部队,因此,这也可以视为兵团作为一级编制的正式成立,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指代部队。

从华东野战军根据中央军委的电令对各兵团的干部配备来看,「以粟裕兼第一兵团司令兼政委,叶飞为第一兵团副司令兼第一副政委,金明为第二副政委,张震为参谋长,钟期光为政治部主任;以许世友为第二兵团司令,谭震林兼政委,刘少卿为参谋长,谢友法为政治部主任;以陈士榘兼第三兵团司令,唐亮兼政委;以韦国清为第四兵团司令,陈丕显为政委,吉洛为副政委」。

各兵团领导大都在野战军有任职,粟裕为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谭震林为华东野战军副政治委员,陈士榘为华东野战军参谋长,唐亮为华东野战军政治部主任,他们在兵团多是兼职,主要是为了各个方向上的指挥作战,实际是将野战军领导向下加强到各方向指挥。

这就说明,这一时期的兵团带有一定的临时指挥机构性质,可以视作是野战军的方向指挥机构或派出指挥机构。

兵团作为指挥机构,在当时东北野战军体现得更为具体。1948年5月14日,【东北军区关于组成前方第一、第二指挥所及撤销辽东军区的命令】指出:「为便利于战地指挥与应付同时发生几个战斗,决组成两个前方指挥所,此种指挥所不隶属建制部队,只代表总部直接指挥共同攻击某一城市或在某一地区担任打援的几个纵队。任命萧劲光同志兼第一指挥所司令员,萧华同志为政治委员,陈伯钧同志为副司令员,解沛然同志为参谋长。任命程子华同志兼第二指挥所司令员,黄克诚同志兼政治委员,黄志勇同志兼参谋长。」

这充分说明,当时成立前方指挥所是为适应前方指挥所需。东北野战军后来在这两个前方指挥所的基础上,成立了东北野战军第1、第2兵团。而当时,兵团还是方向指挥机构性质,并不辖有固定的部队。

03

兵团作为一级编制的正式确立

随着部队规模和作战规模的扩大,在作战实践中编组有若干个纵队的作战集团逐渐固定下来,临时性的方向指挥机构也就形成了野战军下面固定的一级指挥机构,兵团编制就正式确定了下来。

兵团作为一级编制,其正式编成的标志有三条:一是要有中央军委的正式命令;二是要成立专门的指挥机构(而不是之前的由某个部队指挥机构代行指挥权指挥其他部队);三是要辖有固定的部队。

为适应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1948年9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人民解放军要「有计划地走向正规化」。这次会议后,周恩来负责拟订全军编制方案工作。周恩来于1948年9月13日起草的【解放战争第三年军事计划】中明确指出:「野战部队的序列,纵队以上设野战军、野战兵团两级。」说明此时中央军委对兵团这一编制已有充分的考虑。

1948年9月【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关于建军方针及部队编制等问题的决定】在关于「建军方针问题」中指出,「根据战略预定计划到战争第四年与第五年,我正规军须发展至210个步兵师,编组为20个兵团、70个军」,并提出「部队的番号统一编排。野战军的兵团、军、师番号从西北编起,然后东北、华北、华东、中原。旅统改称师,纵队统改称军,军以上为兵团,兵团以上为野战军」。

11月1日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中写道:「野战部队的序列,军以上设野战军和兵团两级。依情况需要,军及独立师,或分隶于兵团,或直属于野战军。兵团一般地分隶于野战军,但亦得直受军委指挥。在必要时,兵团、军或独立师,亦得划归军区指挥」。

这是兵团作为一级编制正式确立的标志。自此之后,全军统一了兵团的番号,共定20个兵团(实际编了16个)。兵团作为我军的一级编制正式成立,后统一全军兵团番号,是我军正规化建设的重要标志。

我军各兵团正式成立后,即以崭新的面貌投入到了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之中。在我军强大力量打击之下,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不仅被大量地歼灭,而且有一些部队纷纷起义投诚。以国民党军成建制的起义部队为基础,经过改造,我军又建立了3个兵团。

1949年8月8日,长沙起义的原国民党军第1兵团改编为「中国国民党人民解放军第1兵团」,辖第1、第2、第3军。10月,第四野战军根据中央军委命令,将中国国民党人民解放军第1兵团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兵团,下辖第52、第53军。

1949年12月底由新疆国民党军起义部队改编为第22兵团,辖第9军和骑兵第7、第8师。国民党绥远起义部队于1950年12月1日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3兵团。这样,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编制序列中就有了19个兵团。

潘海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