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19岁战士献计,使3万红军成功摆脱10万敌军追击,军中神人

2024-01-07历史

前方天险难以越,后方30万国军紧追不舍。此时红军该如何是好?在这个危急关头,一名19岁的战士提出了渡江妙计,令主席惊叹:「红军之中真是人才济济啊!

1934年12月,中央红军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猴场镇的家家户户都在为即将到来的新春佳节做准备,然而,党中央领导人却表情严肃,眉头紧锁。

红军必须尽快做出抉择,以摆脱当前的困境。 这一切都源于1934年10月的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败,由于党中央部分人的「左」倾错误思想,红军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惨痛教训。

这次的落败不仅让红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也助长了国民党的嚣张气焰,加速了对中央苏区和各地革命根据地的围剿。

然而,尽管面临重重困难,红军并未放弃。他们坚信,只要团结一致,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革命的目标。因此,他们决定改变策略,调整战斗方向,为实现最终的胜利而努力。

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层为了红军的生存和革命的延续,做出了艰难而明智的战略转移决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1934年11月中旬,中央红军成功突破国民党军的防线,从湖南南部向广西北部行进。然而,在这个过程中,红军遭遇了史上最惨痛的湘江战役。

蒋介石为了一劳永逸地消灭中央红军,派出了何健指挥的16个师,分五路追击红军,并指示王家烈在湘黔地区进行堵截。何、王两部的兵力总计达30万,可见蒋介石此次铁了心要将红军消灭殆尽。

湘江战役示意图虽展示了红军英勇奋斗的场景,但这场战斗给红军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在战斗开始前,红军的人数为86,000多人,但在湘江战役后直接下降到了3万人,而且还不包括伤病员。

这对遭受重创的红军来说,真正的危机并未结束。国民党军队通过情报机构得知了红军的行踪,并在乌江岸边部署了黔军,严阵以待。

只要红军准备过乌江,就会受到无数子弹和火炮的攻击。更糟糕的是,薛岳的10多万国民党军队正在向红军的方向前进,形势异常危急。

在湘江战役后,毛主席、周总理等人召开猴场会议,商讨红军的前进方向。李德、博古等人坚持从湘桂边境北上,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

虽然这似乎是万全之策,但毛主席对此表示坚决反对,他提出红军应尽快强渡乌江。他认为,蒋介石可能已经识破了红军的意图,如果不改变路线,红军的损失将会更大。

虽然彼时的红军因为湘江战役损失惨重,但如果我们继续按照原来的路线前进,可能会面临着蒋介石的双重夹击。为了消灭红军,蒋介石必然会在这条路上布下重兵,等待我们的将是更加艰难的战斗。

周总理、朱德等领导人支持毛主席的观点,但博古一派的观点也有人支持。在经过激烈的讨论后,党中央领导本着大局为重的原则,决定放弃原计划,将强渡乌江作为当前的主要任务。

而这个重要的任务,则由刘伯承全权指挥。 那么,三万红军如何才能成功渡过乌江呢?猴场会议结束后的一个深夜,毛主席坐在屋里沉思了很久,桌上的饭菜也凉了很多次。

与此同时,刘伯承也在紧张地指挥各部队进行作战部署。这次,他们不仅要设法成功渡过乌江,还要击退黔军,每一项计划都不能有丝毫疏漏。

首先,关于作战方面,刘伯承安排红十三、红四、红一兵团担任主力军,其中红一军团2师4团作为先锋部队。

至于渡江方面,他则安排红军军委纵队的工兵营负责架桥,而且必须在三天内完成任务。

面对贵州第一大川乌江的天险,红军决定先派出小分队潜到对岸侦查。然而,小分队在距离对岸几百米的地方被守军发现,爆发了激烈交火。

虽然小分队最终成功返回,但还是有一名战士英勇牺牲。这次强渡乌江的尝试以失败告终,但红军并未气馁,继续为突破乌江防线而努力。

陈光和耿飚不死心,决定将队伍人数增加至18人,兵分三路,搭乘竹筏冒险偷渡至对岸。尽管这一次未能如愿以偿,虽然没有被敌人发现,但战士们的竹筏却被湍急的水流冲散,其中一只竹筏甚至与另外两只失去了联系。

同时,负责架桥的王耀南,望着波涛汹涌的乌江江面,心中焦虑万分。经过一整夜的急行军,王耀南带领工兵营及时抵达乌江。

尽管心中早有预料,但他还是被乌江的真实景象惊呆了。乌江的水流速度极快,更糟糕的是,岸边的废弃船只都被黔军一把火烧得精光。

工兵营原本计划使用这些船搭建桥梁,但现在连建筑材料都已不复存在,他们该如何应对?

王耀南愁眉苦脸,经验丰富的他遇到了瓶颈。这时,作战局长张云逸和耿飚过来视察,发现架桥进度依然停滞不前。

王耀南详细汇报了情况,两位领导也表现出了忧虑。就在这时,一个清脆的声音打断了他们。说话的是一名19岁的年轻战士石长阶,他向王耀南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用篾绳连接竹排,制作成一座轻便灵巧的水上浮桥,可以帮助部队顺利渡过江。

听到这个建议,王耀南脸上的阴云稍有缓和,但他仍然有些犹豫。见状,石长阶解释道:「王营长,我是在江边长大的,家里的篾绳经常用于水中。

竹篾在水里浸泡的时间越久,越结实,所以我们可以用它代替绳索。而且,乌江岸边有很多竹子,材料现成,我们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 虽然这个想法可能有些冒险,但王耀南还是决定采纳石长阶的建议,用他的智慧帮助部队渡过难关。这个小战士的勇敢和智慧,不仅化险为夷,更让他的英魂永垂不朽。

石长阶独自低语,王耀南的眼神却逐渐明亮。对啊,他怎么就没想到呢?敌人的船只被烧毁,但他们还有遍地的竹子可以就地取材。

时间紧迫,王耀南立刻命令战士们去砍竹子,当他得知这些竹子都是老百姓自家种的后,他叫住了大家,认真地叮嘱道:「请记住,只砍公竹子,不要砍母竹子!每砍完一棵竹子,请在旁边放些钱,作为我们对老百姓的补偿,你们记住了吗?」

工兵营的战士们齐声答应,他们深知无论红军身处何等困境,都不能忘记毛主席"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坚定信仰。

尽管红军现在正全力以赴渡江,但如果因为自身生存而破坏了群众的经济基础,那绝对是不可接受的。时间紧迫,战士们快速收集了许多竹子,并将它们削成长两丈、宽一丈的竹排。

然而,他们很快发现了一个新问题,竹排的浮力不够。王耀南原本想将竹排改造成三层叠加的样式,但现在,这位「工兵专家」面临了一个新的挑战。

在影视剧【强渡乌江】中,红军战士们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他们的渡江时间只剩下不到20个小时,而按照原计划,他们需要砍伐更多的竹子来建造竹排。

这个任务需要大量时间,可能还会延误部队的渡江计划。幸运的是,彭老总及时调派了2000名战士,附近的百姓也主动伸出援手,帮助工兵营收集到了足够的竹排。

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红军的架桥工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一点一点地接近对岸。然而,敌军注意到了我军的动向,立即发动了数百发机枪进行疯狂扫射。众多战士在战斗中倒下,清澈的乌江水瞬间被鲜血染红。

红军坚毅不屈,敌人妄图通过疯狂进攻来阻止我方架桥,但红军从不被困难吓倒。即使是受伤的战士,也坚持继续架桥,倒下的战士则由后方的同志填补空位。

红军主力为了反击嚣张的敌人,也发起了攻击。红一军团炮兵连连长赵章成,以其「百发百中神炮手」的称号,负责指挥这次作战。

战斗号角响起,他果断投出三颗炮弹,对岸敌军的阵地瞬间被炸得惨叫声四起。然而,这群黔军面临的不只是赵章成这一支队伍,他们要面对的是一支充满决心和勇气的红军队伍。

赵章成的炮兵连正在发动攻击,而毛振华等红军战士却悄无声息地出现在了黔军大本营的背后。他们的行动犹如瞬移一般,让黔军陷入了惊慌之中。

原来,他们正是在偷渡时一直跟随赵章成的战士。在炮兵连和黔军进行炮火交战的同时,毛振华等人顺利潜入了黔军的阵地。

他们行动迅速,没有给敌人留下任何反击的机会,成功地攻破了黔军所有的碉堡。这一幕让黔军大为惊恐,他们的心里充满了恐慌。

「太棒了!我们只用了36个小时就建成了这座桥,真是了不起!耀南啊,你之前告诉我这个主意是一位叫石长阶的小战士想出来的,他现在在哪儿呢?为什么没见到他呢?」

在战斗的旧址,王耀南看着主席的期待眼神,但他却不禁黯然神伤。他该如何开口讲述那段悲壮的往事呢?在红军与黔军激战之时,为了稳定竹排,石长阶英勇牺牲,一颗敌人的子弹无情地击中了他的心脏。

那年他只有19岁,生命就永远定格在了乌江湍急的水流中。他的血染红了江水,他的英勇壮举令后人敬仰。让我们向这位英勇的革命烈士石长阶致以最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