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资治通鉴】:顶级的表情管理,会哭也是一种重要能力

2024-04-26历史

01

你们发现了没有,在【资治通鉴】中,读到魏晋时期的部分,有很多历史情节中,讲到里面的人动不动就哭泣,有的时候还哭得鼻涕都流出来了,甚至哭晕了,还有冬天的时候,哭到眼泪鼻涕都结冰了。

我也是在阅读过程中,怀着一种好奇的心思,这个是不是【资治通鉴】故意这么写的,是不是有点夸张了。难道古人都是这么感情丰富吗?

为此,我翻阅了【资治通鉴】中的其他部分,发现司马光并没有同样的写法。甚至我在西汉的部分中,还找到按理解需要哭泣,却硬是哭不出来的情节。比如,汉昭帝死了的时候,权臣霍光就找来昌邑王刘贺,请他到长安做皇帝。

这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按辈分刚去世的皇帝汉昭帝刘弗陵是他的叔叔,属于长辈去世了,哭一下也是可以应该的。

可是刘贺奔赴长安的路上,非常着急,而且还不忘记吃喝玩乐。他身边的官员王吉提醒道,「你这一次去长安,属于奔丧,你应该日夜哭泣才对,不要贪心玩耍了。」

刘贺根本听不进。到了霸上的时候,首都的官员来迎接刘贺了。王吉又提醒他,你应该哭泣了。昌邑王刘贺还是不哭。

到了长安城郊区了,都看到长安城的城墙了,王吉再次提醒他,你该哭泣了。

刘贺还是不肯哭,马上要借人皇帝了,内心其实无比狂喜,哪有心思哭泣。

直到走进皇宫之中,他才对着汉昭帝灵柩的方向,根据当时的礼仪要求,干号了几声,才算是完成了哭泣的政治秀。

这个刘贺,可能就是因为哭泣的表演能力太差了,他皇帝只做了27天,尽干一些荒唐事,就被霍光等人干下来了,等到汉宣帝上台的时候,最后会把他封为海昏侯,这个「昏」字,可能也正是适合他了。

2011年至2015年时候,西汉海昏侯墓被考古队发掘,出土了许多珍贵文物和古代钱币。其中,最让人震惊的,就是出土了马蹄金等金器480件,重量超过120公斤。海昏侯的故事,当时引起了许多人的讨论和感叹。

海昏侯出土的金饼

02

把哭泣作为一种表演,可能自古就有。

但是,到了汉末和魏晋时期,特殊的时代环境,导致那个时期的人们,特别需要掌握一种政治技能,就是要善于哭泣,哭得跟真的一样伤心。这里,我给大家抄录几个地方故事来说明。

比如,重要官员人选的举荐时候,为了表示真诚,就需要哭泣。在【资治通鉴】第三十一卷中,即汉纪第二十三节中,讲到汉成帝得知大司马、大将军王凤病重了,随时要挂了,他需要考虑下一任人选。汉成帝就哭着拉王凤的手说,「大将军你病了,万一不行了,我看那个谭次将军可以接任。」

听到这个话,王凤顾不得病重,立马下跪哭泣了,他说谭次这个人不行,道德能力都不行,然后推荐了他的弟弟王音。

后来,王凤死了,果然汉成帝任命王音接任大司马、大将军。王凤、王音就是王莽的伯父和叔父。这里注意了,汉成帝和王凤,君臣两个人都是哭泣的表演高手,不过最终还是王凤实现了自己的目的。

曹丕,是一个文学家,作为曹操的接班人,他也是哭泣表演的高手。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当时作为太子的曹丕,来了一场感天动地的哭泣表演。

在【资治通鉴】第六十九卷中,即魏纪第一节中,讲到曹操去世和曹丕接班的时候。曹丕是苦的不省人事,官员问他怎么做事,他都答不上来了。【资治通鉴】的原文是这么写的, 「太子号哭不已。」

这搞得当时管事的秘书长司马孚都非常着急,他骂道,太子作为储君,这个时候应该出来镇住局面,怎么只知道哭呢?

其实,曹丕非常清醒,他的哭泣只是做给活人看的一场表演而已。等到他顺利接任魏王的位置,宣布大赦,就没有再哭了。而且接着曹植喝酒误事,把他贬安乡侯。对这个跟他争夺王位弟弟的处理,他可是一点不糊涂。

曹丕作为魏国的真正建立者,非常会表演哭泣。可是要说表演哭泣,晋朝的开创者司马炎,比他更加会哭,简直就是影帝。

在【资治通鉴】第八十卷中,即晋纪第二节中,讲到晋朝的大臣羊祜去世了,司马炎哭的非常伤心。哭到什么程度呢。【资治通鉴】中是这么写的,我抄来给大家看看:

祜卒,帝哭之甚哀。是日,大寒,涕泪沾须鬓皆为冰。

在【资治通鉴】中,写到汉末和魏晋时期,哭泣的情节还有很多,我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了。大家可以自己找书来看看。

曹丕剧照

03

有人可能要说,你上面讲到的几个场合,也许人家就是真的伤心哭泣啊。尤其是曹丕的例子,自己的父亲去世了,大哭一场,也是人之常情啊。

我承认,这种场合的哭泣,是比较如何人性的。但是你要注意了,【资治通鉴】里面写的是,只顾哭泣,都不管事情了,是不是有点过头了呢?哪怕是普通人家办丧事,主人家也要照顾来往的宾客,不至于不管事了,何况是魏国的太子呢。按照曹丕的智谋,考虑他们曹家的尿性,你觉得真的会达到这样的程度吗?其中有没有表演的成分呢?

当然,古人的心情,我们始终是无法揣度的。

我在读到这些地方的时候,只是觉得从现代人的角度,发现一个问题,如果说哭泣是一种人的正常感情表达方式,为什么到了汉末和魏晋时期,这种感情表达方式,怎么来的这么的集中,而且往往都是在一些关键的时间节点上。

这可能就要从当时的时代环境来理解了。

魏晋时期,是一个规矩破坏,礼节沦落的时代,是一个比拳头硬,比刀剑武力值的时代,权力斗争和传统礼仪,都内卷到了一个更加激励的程度。在这种环境下,学会自己的表情管理,适当的时候哭一哭,喊一喊,装一装,是非常必要的技能。

越是在一个伦理失序的时候,你越是需要表现出对礼仪的虔诚,越是到了人情浅薄的时代,你越是需要表现出重感情的宝贵品质。

这一点上,前面提到的汉成帝、王凤、曹丕、司马炎,都是精通人性的高手。

司马炎剧照

04

从哭泣这个非常细节的事情,我在阅读【资治通鉴】过程中,就有一个感觉,我们在阅读历史的时候,一定要联系当时的时代环境,而且还从从普通人的普通感情方式来理解,不要把他们当做一种不同于我们的所谓古人、圣人或者别的什么超人。

在人性、人情方面,我觉得古今都是一样的。

哭还是不哭,怎么哭,其实都是环境的需要,这些历史人物在自己的舞台上,他们都是了不起的演员,演技都是一流的。

这也是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一个读书方法,就是 坚持从生活经验出发,坚持从常识出发,来理解古代的故事和人物 ,这样我们才能理解里面的历史逻辑。

还有一点就是,像【资治通鉴】这种非常严肃的政治家写的严肃著作,他在一些细节故事的描写上,也是非常严谨的,不会是自己瞎编的,这个书毕竟是要给皇帝看的。

实际上,根据我读【资治通鉴】的经验,司马光的用词措句是非常严谨的,我们阅读这部书的时候,一定要从这种细节去理解作者的态度。

细节为王,这个方法用来阅读【资治通鉴】,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