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中原野战军七个纵队司令都威名赫赫!谁名气最小,哪位最高寿

2024-04-26历史

曾经在解放战争中威名赫赫的中原野战军,除了其总司令刘伯承和政治委员邓小平早已为大家熟识外,其下辖七个纵队的司令员,竟然也个个大名鼎鼎。只是,很少有人将他们的名字与所在部队联系起来而已。那么,他们七个人究竟是谁,又有过哪些传奇故事?

一,部队及几个纵队司令的概况。

中原野战军是第二野战军的前身,在解放战争时期作为解放军主力部队之一,为解放战争做出了杰出贡献。中原野战军作战序列下共设立了七个纵队。它们分别是第一纵队,司令员是杨勇;第二纵队,司令员陈再道;第三纵队司令陈锡联;第四纵队司令陈赓;第六纵队司令王近山;第九纵队司令秦基伟;第十一纵队司令王秉璋。

很多人会奇怪,怎么没有第五、第七、八纵队和第十纵队,而是直接跳到了第十一纵队?

没有第五纵队是因为参照了国际上的传统和惯例。在西班牙内战期间,有序列为第五纵队的部队,作为混进内部的敌人,从而使第五纵队就此成为「间谍」队伍的代称,因此一般部队建制都会绕开这个番号。

至于其他几个纵队为什么不存在,主要原因是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过程中,部队由于频繁增员减员,使队伍不得不打乱编制重建,还有特殊时期部队进行了相应的整编和改编,有的称号保留了下来,而有的称号在整编和改编中被合并取消,最终形成了现有的编制状况,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在此就不一一赘述。

说起这七个纵队司令,其名字简直是如雷贯耳。他们在1955年新中国第一次授衔时,便全部被授予将以上军衔。七人中分别有开国大将一人,开国上将3人,开国中将3人。在其后的发展中,他们个人成长步伐很快,有的主政一方军政,成为大军区司令。有的进入国家核心领导层,出任国防部长,还有的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战绩彪炳,成为志愿军司令员。一路走来,他们的传奇和中国军史一起被载入了史册。

一,第一纵队司令杨勇。

14岁就参加革命的杨勇,在血与火的淬炼中,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人民解放军指挥员。他不但和杨得志、杨成武上将齐名,与二人被并称为著名的「三杨」,还是中国志愿军最后一任总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杨勇率领自己的第一纵队在山东、山西、河南战场上辗转驰骋,协同中野第三纵队,连续作战长达数月,歼灭国民党部队总数超过10万人。改变了晋鲁豫地区敌我兵力对比,扭转了地区战略局势,为解放军在晋冀鲁豫战场取得战场主动权居功至伟。

1947年,他率部参加了豫北和鲁西南战役,率先突破国民党黄河防线,歼灭据守该防线的国民党一个师和两个独立旅,奠定了解放军在华北战场的胜利基础。

1948年,战略反攻开始后,先后在北向店附近和国民党短兵相接,掩护兄弟部队南下桐柏山,其后参加了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双堆集战役,俘获了国民党军团副司令吴绍周,为战争胜利起到了局部推动作用。

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尾声时,杨勇以志愿军第20兵团司令员的身份走上了朝鲜战场。他率领的部队给联合国军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杨勇的名字很长一段时间在西方军界被不断提起,他是一个具有较高军事素养,经历过现代化战争的高级指挥官。

1972年,国际局势非常严峻的时刻,杨勇作为为数不多的既参加过传统战争,又见识过现代战争的解放军高级指挥官,调任沈阳军区担任副总司令,为稳定军心民心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第二纵队司令员陈再道。

是刘邓大军中著名的「三陈」之一,另外两陈分别是陈赓大将和陈锡联上将,他也是从班、排起步,一步步成长为一个高级指挥官的。

在长征中,他坚决支持朱德、刘伯承,策应红二方面军北上,在生死存亡关头捍卫了党和红军的利益。

抗日战争中,他率部参加了百团大战,在平汉、德石路沿线对日伪军开展破袭战,歼灭敌伪军2000多人。

解放战争中,他和大部队挺进大别山,在淮海战役中,和其他纵队配合,对黄维兵团实行合围,并出色完成阻击李延年兵团的重任,确保团灭黄维兵团,为淮海战役胜利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陈再道成为驻守一方的军政大员,任武汉军区司令员。

三,第三纵队司令员陈锡联。

估计稍微上点年纪的人对这个名字都会非常熟悉。建国后不但是大军区司令员,同时也是大兵种司令员,更进入了国家政治局,连任过多届政治局委员。

陈锡联14岁就成为红军中的正式一员。历次反围剿战争中都有他的身影。

抗日战争期间,任八路军第129师385旅769团团长。

1937年率部参加了著名的夜袭日军阳明堡机场战斗,此役炸毁了日军战机24架,使正在进攻太原的日军因此丧失了空中优势,不得不对兵力进行重新部署,极大鼓舞了抗日军民士气,扩大了八路军的影响力。

解放战争中,在豫北战场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围歼了国民党第2快速纵队,创下了以劣势装备团灭装备精良的国民党部队一个机械化合成旅的惊人战绩。并在此役中活捉国民党第12纵队司令孙殿英。

四,第四纵队司令员陈赓。

他是七人中在建国后第一次授衔中唯一被授予大将军衔的人,足以说明其在解放军中的崇高地位和威望。其名气之大可以说稍微有点军事常识的人没有不知道他的。他是我国国防科技和国防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之一。

1916年,13岁时他便投笔从戎,投身革命。是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参加过讨伐军阀陈炯明的东征战役。

在红军长征中,率领干部团巧渡金沙江,飞越皎平渡,并见证了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历史性场面。

1937年10月26日,在娘子关连续设伏,俘获了大批军用物资,歼敌上千人,粉碎了敌人对晋东南根据地的围剿。

1940年到1943年间,在晋冀鲁豫坚持抗战,沉重地打击了敌人。

解放战争期间,陈赓先是在晋冀鲁豫一带作战,后参加了淮海战役,在解放广州战役中,驻守雷州半岛,堵死了敌人窜逃之路。此后参加了粤桂边围歼战,和兄弟部队协同作战,共歼灭敌人7万余人。

五,第六纵队司令员王近山。

他的名气虽然不能说最大,但却是七个纵队司令中气质最独特的一个。前两年持续热播的抗日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一角,就是依照他为原型进行塑造的,电视剧中那个敢说敢干敢自作主张的李云龙,就是现实战场上的王近山。

现实中的第六纵队司令王近山就有「疯子战将」的称号,其智勇双全的军事指挥才能也颇受中野两位领导刘伯承和邓小平的青睐和器重,因此,中野第六纵队也成为刘伯承元帅行军打仗过程中最倚重的一支队伍。

邓小平就曾经给予第六纵队很高的评价。他说,中野遇到过的很多硬骨头仗都是六纵一口一口啃下来的,什么恶仗、硬仗和事关生死存亡的仗都少不了六纵的身影。

定陶一役中,六纵一力承当了难度最大的战斗,并按时保质地完成了任务,保证了战事顺利进行。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陷入国民党军队两面夹击。是六纵拼死挡住了敌人一次次疯狂进攻,胜利完成了阻击敌人的任务,成功掩护主力部队完成撤退,并顺利按新的作战部署完成了排兵布阵,成为解放军成功打响战略反攻国民党第一枪,拉开整个解放战争战略反攻序幕的不二功臣。

襄樊战役中,六纵和国民党名将郭勋祺率领的川军相遇。郭勋祺在红军长征时期,曾在土城一役中,连续击败几位红军元帅,是国民党将领中不可多得的将才,其率领的川军素以凶狠、勇猛、顽强著称。但不幸的是他遇到了比他更狠更凶更勇猛顽强的王近山和他的第六纵队,最终,六纵不但完胜郭勋祺,还顺带手活捉了国民党著名的大特务头子康泽,赢得了襄樊战役的决定性胜利,让曾经不可一世的郭勋祺部栽在六纵手里。

淮海战役中,六纵面对蒋介石的王牌部队黄维兵团,继续发扬不怕死的勇猛顽强精神,以悬殊的武器配备顶住了黄维兵团第十八和第十军两个军团的轮番进攻,为兄弟部队迂回包抄争取了时间,为团灭黄维兵团立下首功。

六,第九纵队司令员秦基伟。

关于秦基伟将军的传说,民间流传着很多很神奇的版本。无外乎他为民做主,为当年一起流血流汗的战友出头,教训一些不知天高地厚的不法之徒的事迹。

除了侠肝义胆有担当,其政治军事才能也非常卓越。

建国后,秦基伟进入了中央核心层,曾担任国防部长一职。

他不但对国家整体国防大计运筹帷幄,还组织指挥了很多大型军事活动。

著名的1981华北军事实弹大演习,就是由他指挥实施。1984年的国庆大阅兵,也是他出任总指挥一职。1988年,由于其在军事上的突出贡献,被授予大将军衔,他是七个纵队司令是唯一一个被二次授衔的人。

七,第十一纵队司令员王秉璋。

很多人对这个名字估计有点生疏,他也是七个纵队司令中名气最小的一个。

王秉璋出生在河南安阳,家境贫寒的他为了博得一个进身之阶,早早便投身到冯玉祥的西北军中当兵。在国民党军队里,他非常不习惯尔虞我诈、欺上瞒下的旧军阀作风,于1931年在宁都起义,投身到革命军队中,被改编为红五军团。

他从一名基层班长做起,一步步由营而团,一步一个脚印逐渐成长为一名高级指挥官。

抗日战争时期,红军有一部分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当时115师在抗日战争中不断发展壮大,逐渐发展成为六个教导旅,王秉璋时任第3旅副旅长。

1942年时,王秉璋已经升任第115师第4旅旅长兼军分区司令员。

进步很快的王秉璋,到解放战争时期,已经成为解放军地方武装晋鲁豫军区的司令员。

不久后,根据解放战争需要,解放军各个野战部队进行大的改编合并重组,当时隶属晋鲁豫军区地方武装的三个独立旅被刘邓大军的中原野战军收编,单列为第十一纵队,王秉璋一跃成为第十一纵队司令员。

建国后,王秉璋调任空军工作,在1955年新中国第一次授衔中,被授予开国中将军衔,曾出任过空军副司令员一职。

虽然王秉璋在七个纵队司令员中名气是最小的一个,但他却是最长寿的一个,一直到2005年91岁高龄才驾鹤西归,成为七个纵队司令中最后一个离世的。

如今,斯人已矣,但他们的不朽功勋和彪炳战绩将永远被我们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