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寻龙记:中国人为什么对龙情有独钟?

2024-01-02历史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张晶晶

故事该从何处讲起?

1988年,也是一个农历的龙年。除夕夜,燃灯照岁,千家夜明。央视春晚上,主持人即兴向【龙的传人】作曲者侯德健发问:

「你说中国人为什么对龙这么情有独钟?」

一刹那,这个古老民族的无数祖先无数灵魂,仿佛于几尺舞台间会聚。

侯德健轻松地拿起话筒:「十二生肖里,其他十一种动物都是上帝(自然界)创造的,只有龙是中国人自己想象创造的,希望中国人在龙年里有更多新的创造。」

在那个温和的良夜,身着西装、32岁的侯德健抱着吉他,缓慢、抒情地,一句接着一句唱出:

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

它的名字就叫中国

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

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

此后,「龙的传人」唱遍大江南北。回溯那个除夕夜,在其6个月前,一场轰动国人的考古发现在河南濮阳问世:

那是一条存在于约6500年前的「龙」,因挖掘水库而重见天日,为世界带来了无数传奇的故事。

仿佛冥冥之中,在河南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我们寻到了这个民族几千年前的根。

数千年来,龙图腾、龙信仰的出现,超越了血缘和地缘的局限,让中华民族共同体变得难以分割。

中原大地上,龙的传说千古不息。步履款款来,看,新的龙年又要到了——

开场!中国龙

在中国古老的神话体系里,真龙往往威严神圣,是上天的化身,是被崇敬的灵物。

黄帝「乘龙升天」,炎帝「感应神龙而生」,伏羲、女娲都是人首蛇身,蛇即是龙。

那么,龙的崇拜究竟开端于何时?

经千百年岁月,1987年,河南濮阳县城决定开挖一个西水坡水库,出土了一处墓葬,终于揭开了「中华第一龙」的神秘面纱。

「乘龙升天」这一扑朔迷离的传说,被在该墓葬所出土的蚌壳龙虎摆塑所证实。

细看这龙,它躺在一壮年男性骨架的左侧,是用蚌壳精心摆塑而成。它身长1.78米,高0.67米,昂首、弓身、长尾,前爪扒、后爪蹬,像即将要带着墓主人腾飞升天。

它在地下数千年,历尽沧桑,却依然昂扬雄劲。

它的出现,标志 6500 多年前的中原地区,就已然形成对龙的图腾崇拜,中国的龙文化有了更加清晰的史诗脉络。

至于这位6500年前的河南男性是谁,学界尚未给出定论,有学者认为,他就是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

龙之为灵,诚昭昭也。

伏羲、女娲的传说,也尽是龙的身影。

【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太昊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

太昊氏就是伏羲,被后人称作三皇五帝之首。如今的河南淮阳太昊陵,每年都有弘扬龙文化、继承龙精神的研学活动。

中华民族将龙作为图腾,最早是由闻一多提出的。

他在【伏羲考】里说:龙的形象是在蛇的基础上,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与须而形成的。

他认为,龙是一种图腾,并且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

中国社会科学院有学者认为,濮阳西水坡龙虎墓的发现,说明中原地区在6500年前,对龙的崇拜意识已经起源,但意识的起源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形成。

远古时代,人类的每一点进步,都是以千年为单位的跋涉。

大约又过了2000年,龙的形象才真正被社会普遍认同,成为兽骨上的纹饰,玉镯上雕刻的图案,石壁上的花纹。

专家根据考古发现认为,中华龙文化的最初形成,大约在距今4400年前的中原地区。

一条巨龙贯穿的上下五千年

发源于中原的龙文化形象,是后世中华民族完善龙图腾的基础。

时间来到约3700年前,二里头文化时期。

在这个最早的王朝,人们也发现了大量的龙文化遗存。

2002年,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超级国宝」绿松石龙形器,于濮阳「中华第一龙」之后,再次为中原龙文化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时候,龙的形象已经大致相同。这绿松石龙色彩绚丽,它头大、蜷尾、梭形眼,龙身曲伏有致,有绿松石片组成的菱形鳞纹。

有学者称,出土这绿龙的墓葬的主人,是当时的贵族阶层,且是保卫或侍奉宫殿主人的王室成员的近臣。

这说明,当时使用龙的不是一般的贵族,而是接近王室成员与「王」者有关的重要贵族。

夏之后,商周时期的龙文化遗存也相继在河南被发掘——

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蜷体龙形玉玦;

三门峡西周虢国墓地出土一大批精美的龙形玉佩,包括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代表的玉猪龙、人龙合纹佩、盘龙形佩、团身龙形佩等;

平顶山应国墓出土的西周时期盘龙钮带盖铜盉,昂首盘旋的卧龙为盖钮,龙颈上挺,结构精巧。

这时的王朝,崇尚鬼神和宗教,龙纹、龙形玉佩常被用在祭祀仪式中,或佩戴在身上辟邪。

到了秦汉以后,龙成为君主的标志,此后数千年封建社会,龙演变成了权威和尊荣的化身。

所有的皇帝都自称为「真龙天子」,穿「龙袍」、坐「龙座」、睡「龙床」。

皇帝生气叫「龙颜大怒」,皇帝高兴叫「龙心大悦」,皇帝生病是「龙体抱恙」,皇帝的子孙是「龙子龙孙」。

历史上 , 无论王朝如何变迁 ,龙文化的传统一脉相承。至今,海内外华人都以「龙」作为中华民族的标志。

可以说,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以一条巨龙贯穿始终。

在中原地区,从龙的起源到内涵的完善,再到近现代龙文化的艺术发扬,这条巨龙摆尾的线索从未断绝。

细数河南的中国龙

除了丰富的考古发现、文物遗址,在河南留存至今的非遗、民俗中,仍有相当丰富的「龙」元素痕迹。

如舞龙、剪纸龙、泥塑龙,钧瓷、汝瓷上的龙等。

当下民俗文化里,百姓仍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祭龙王」「五月五,赛龙舟」「六月六,晒龙袍」的习惯。

数千年积淀的龙文化,背后是一代代祖先对这个世界的打量、敬畏、认同与赞美。

它的内涵无比丰富,早已内化为每个炎黄子孙的精神图腾。

即将到来的龙年,令我们目光再次汇聚到龙这个字眼,体察它的神圣与可爱之处。

而作为中华龙文化源头的河南,在龙图腾、龙文化、龙符号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哪些作用?

龙年在即,大河报·豫视频将开启「寻龙记」龙文化系列报道,分别从文物遗址里的龙、非遗民俗里的龙、汉字里的龙三个方面,细数「中原的龙如何影响中华的龙」。

致敬这个龙年!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牛中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