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年李济深「靠边站」,毛主席:我只认他一个,他不能动
1948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召开新政协的号召,邀请各民主党派人士共谋建立新中国大计。毛主席亲自致函民革主席李济深,邀请他共同筹备政协会议。
然而,李济深却对毛主席的邀请推脱不已,同时还与国民党和美国政府代表保持密切接触,引起民革内部对他的猜疑。
李济深并非没有考虑过前往解放区,但他必须权衡自己的安全与未来。在一次与何香凝的会面中,何香凝直截了当地询问李济深为何仍未北上。李济深深知这其中的危险,但最终在周恩来的安排和鼓励下,决定踏上北上之路。
李济深秘密离开了自己的公馆,前往邓文钊公馆,与何香凝一同赴宴。潘汉年的到访让他意识到已经是时候离开了。
在一次夜晚送客之际,李济深终于离开了自己的家,前往苏联的货船。12天后,他终于抵达大连。
北平和平解放后,新政协筹备会决定在北平举行,李济深率先到达,并受到了热烈的欢迎。随后,毛主席等领导人抵达北平,李济深在迎接队伍中静候。毛主席见到李济深时,毫不犹豫地走向他,两人拥抱在一起。
早在1924年,李济深与毛主席相识,二人在政治上有过激烈的辩论,但并不影响他们的友谊。李济深始终认为,只有靠革命军人的努力,才能取得革命的最终胜利,这与毛主席的观点并不总是一致。然而,尽管有分歧,他们的友情却始终如一。
北伐战争爆发后,李济深所率领的部队成为国民革命军中最为强大的一支,因其出色的战斗力而被誉为「铁军」。与此同时,毛主席前往上海主持中央农委工作,临行前,李济深亲自送别他。
然而,自此之后,由于政治立场的分歧,李济深与毛主席渐行渐远,甚至最终陷入了敌对的局面。
9月,政协会议进行人事选举,李济深被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然而,许多人对此表示不满,认为李济深过去是军阀,曾经屠杀过许多共产党人,参与民主运动的时间也不早,不应该担任副主席一职。
对于这些质疑,对李济深了解最深的周总理向大家解释,呼吁不要过于计较民主人士的过错。周总理指出,虽然李济深曾发动福建事变,但他也曾积极与中央苏区保持联系。如果当时中央领导不过于「左」倾,也许就不会出现江西与福建的扩大割据,也许就不需要进行长征。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于日本侵略者之手,国民党内部各派开始联合起来反对蒋介石,迫使他下野,由孙科组织成立了反蒋的新政府。在孙科就任之后,李济深被任命为训练总监。然而,由于孙科政府财力不足,无法组建有效军队,最终被蒋介石和汪精卫合力击败,李济深只得辞去职务。
李济深一直反对蒋介石和汪精卫的勾结,当他们达成政治分赃协议后,李济深与一些人合作发起了反对行动,不赞同蒋介石继续担任国民政府委员长的提议。然而,蒋介石宣誓就职后,李济深四处游说,曾试图南下说服陈济棠,北上劝说张学良,但都未能得到他们的支持。
蒋介石后来因为十九路军不服从命令,将其调往福建,而李济深则因此决定前往香港。
在福建,十九路军意识到跟随蒋介石没有出路,开始与中共进行接触,并推选李济深领导反蒋斗争。经过李济深的积极活动,临时代表大会召开,宣布成立人民政府,并选举李济深为福建人民政府主席兼军事委员会主席。
李济深原本计划收复广东,驱逐陈济棠,但力量不足;他还想出兵浙江,但将领们不愿实施。蒋介石的军队多路进攻,福建人民政府部队纷纷叛变或溃逃,局势迅速恶化。
1934年1月,李济深解散了政府人员,放弃了福州,自己前往了香港,宣告福建人民政府的失败。毛主席事后对李济深领导的福建事变感到遗憾,称之为「痛失良机」。
在全国胜利后,李济深向毛主席提议,解放军官兵应该回家探亲,但由于当时实行供给制,无法满足回家探亲的条件,因此建议在干部中实行工资制度。毛主席对此表示赞同,从此工资制度在新中国全面实施。
朝鲜战争爆发后,李济深积极支持出兵援助朝鲜,并响应捐献飞机和大炮的号召。为了完成民革捐献的首次目标,李济深卖掉了在香港的房子,并将自己的儿子送去参加志愿军。
尽管身居高位,李济深生活节俭,对子女要求严格,不允许他们享受特殊待遇,更不允许他们透露家庭背景。他希望子女能够学习技术,为国家的建设做出贡献,因此子女们从事各行各业,但没有进入政界。
1957年,李济深遭到错误批判,被迫「靠边站」,给他带来了极大的思想压力。在这段时间里,他日夜感到苦闷,毛主席得知后严厉批评相关人员,表示党中央不会这样对待他。
毛主席亲自作出保证,李济深最终在这场斗争中顺利度过。
1959年9月,李济深因病住进医院,但仍参加了毛主席召开的各民族党派会议。毛主席关切地询问他的病情,鼓励他积极治疗。
然而,不久后,李济深病情急剧恶化,他知道自己时日不多,指定何香凝担任民革领导的重任。
1959年10月9日,李济深因医治无效离世,毛主席、周总理、朱德等中央领导亲自参加了吊唁活动。毛主席对李济深的逝世感到十分悲痛,曾表示:「如果任潮先生能多活几年,那该多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