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一位美国战俘自愿留在中国后续生活如何?

2023-12-23历史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不久,便俘获大量俘虏。于是为了管理,志愿军特意在朝鲜北部的碧洞,构筑了一个规模较大的战俘营。

说起战俘营,大多数人都是不好的印象。特别是在我国抗日战争中日军的战俘营,很多俘虏都被虐待射杀,几乎没有生存的余地。就算暂时没有被击毙,也要遭受着沉重的劳役,打骂或者是刑罚,简直生不如死。

但在中国的政策里,战俘营的待遇截然不同。

1953年7月27日,战争结束,美国总统杜鲁门发布一项政策,允许战俘可以在90天之内,自由选择去向。可以选择回到祖国,也可以选择留下战争所在国,或者可以选择去任何一个参战国。

政策发布后,美国有21名战俘和一名英国战俘,选择留在中国居住。这个消息一经传出,引起剧烈反响,众人众说纷纭。很多美国人不理解他们为什么要留在中国?

图|詹姆斯·乔治·温纳瑞斯

其中一名叫詹姆斯·乔治·温纳瑞斯的战俘,说出了选择留在中国的原因。据他回忆,他做出这个决定,主要源于他的战俘生活。

他的战俘生活,不像他人想象的那样糟糕,充满耻辱和辱骂,反而充满快乐和友爱。首先志愿军战士根本不让战俘干活,也不对他们搜身,但是志愿军战士会负责保管金表等一些贵重物品。

其次志愿军战士也不会打骂战俘,即使战俘犯错,他们也会采用教育沟通的方式与他们交流,争取让战俘改正。如果战俘实在不听,志愿军战士则会关禁闭,但是不会超过一周。

最后中国的战俘营没有所谓的铁丝网,也没有所谓遍布的电网,只有平常的居住环境。在这里,管理人员和战俘成了朋友,和谐相处。

更令人惊讶的是,志愿军战俘营是志愿军战士,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建立起来的。其物资粮食供应极其紧缺,但就在前线战士吃着一把炒米一把雪的情况下,战俘的待遇依旧在逐步上升。

到了后来,每个战俘每天能分配到875克粮食白面或者大米,还有食油50克,肉50克,鱼50克等食物。换成钱财来算,每个战俘每天的伙食费高达1545元(旧币,后同),轻度患病者2313元,重度病患者3634元。

可以说,这个标准比得上志愿军军团以上干部的生活水平,甚至比一般的干部和战士的生活水平都高出很多。而且考虑到不同国家的饮食习惯,中国还特意运来面包烤箱,给战俘们吃面包。甚至信奉伊斯兰教的战俘,志愿军也会考虑特殊情况,给予特殊照顾。

然而时间长了,由于长期的战争环境和想家的压力,不少战俘的身体还是出现问题。这一情况被周恩来得知后,亲自做出批示,要加强战俘的营养,派遣一大批高水平的医生前往战俘营驻扎,治疗战俘的身体疾病。

为了丰富战俘的生活,志愿军还组织战俘开展很多文体活动,组建俱乐部,图书室,乐器等体育武器。每半个月,志愿军都会给战俘们放中国或者朝鲜拍摄的电影。每个星期六,战俘营也会组织晚会,在上面演出节目。

图|战俘们过圣诞节

如此一来,战俘们都渐渐淡化了想家的痛苦,身体恢复得更好。记得有一个荷兰战俘是个文盲,每天看着别人给家人写信,他却不能而伤心流泪。一位懂得荷兰语的志愿军军官得知后,给他当半年的老师,教授他写荷兰语,给家人写信,缓解他的悲伤。

久而久之,战俘们和志愿军军官都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一次,温纳瑞斯看到一位朝鲜人民,送给志愿军战士一个苹果。志愿军战士见他一直盯着苹果,便直接送给了他。还有一名志愿军战士知道他喜欢钢笔后,将自己舍不得用的钢笔也送给他。

还有为了满足他抽烟的需要,不少志愿军战士节省下自己的烟,送给他抽。虽然这些都是小事,但是却很真诚,慢慢暖化了他的心。

除此之外,志愿军战士也特别尊重不同国家的习惯和节日,让战俘们能自由过圣诞节,感恩节等。特别是过圣诞节和春节时,好几天战俘营都处在欢快的气氛中,到处充满欢声笑语。

1952年11月15日,在志愿军工作人员的组织下,举行一场截然不同的战俘奥运会,选手来自朝鲜各地的五百多名战俘。他们穿着统一的服装,扛着旗帜,排着整齐的队伍走进运动场。运动场的比赛项目也很丰富,有跨栏,跳高,篮球,游泳等一系列项目,应有尽有。

这些举动,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不少外国记者和新闻记者纷纷前来参观。这里的欢快氛围,和志愿军尊重他人的行为,让不少人为之震惊。曾经一位英国夫人考察战俘营时,也不禁震撼感叹说:「这哪里是战俘营啊,简直是一所国际大学校。」

所以综合所有原因,他选择去中国居住。不过即使选择中国,他也没有立即被送到中国,而是给予90天的冷静期思考。

在这90天里,美国派来牧师等人说服他们回到美国。牧师们磨破了嘴皮,承诺大量礼物和高年薪工作,还放出他们父母的录音,劝说他们回国。最后有两名战俘改变主意,选择回到美国。

然而他们回到美国后,等待他们的不是鲜花,而是无情的军事法庭。经过法庭审判,他们都被判处牢狱。虽然他们服刑三年后都被释放了,但是他们的人生已经彻底被蒙上一个污点。而这两位战俘的待遇,也更加让他坚定去往中国的决定。

图|战俘

但这一决定,却引起广大美国人的猜测。他们想象肯定是在关押期间,中国人对他们进行洗脑,要求他们去中国。

针对这一言论,温纳瑞斯回应:「我在志愿军的战俘营里,生活得很好,受到人道的待遇。我想一个国家对敌国的战俘都能那么好,那么对待本国的公民肯定会更好,生活在这个国家的人民该是多么幸福啊!因此我想去中国开始一种新生活。」

就这样,温纳瑞斯和其他战俘一起来到中国。他们一来到中国,政府就授予他们国际和平战士的荣誉称号。接着,他们被统一送到山西太原集中学习中国的风俗习惯,历史,相关政策等。

一年后,他们回到中国红十字会,接受工作生活上的安排。红十字会给予他们四种选择,读大学,工厂,下农场,赋闲。温纳瑞斯选择了工厂,来到山东济南造纸厂成为一名工人。

在工厂里,温纳瑞斯没有受到中国人的歧视,反而得到中国人的尊重和照顾。特别是那些年纪相仿的年轻人,很喜欢和他待在一起玩,经常聚在一起喝酒,打牌,打扑克等。平时生活中,他们嫌弃他的名字太长,喜欢叫他老温,温纳瑞斯也没有什么意见,反而很喜欢。

不过一开始,温纳瑞斯的中文不好,存在沟通障碍。为了方便沟通,他便在工作之余,每天坚持至少学习两三个汉字。久而久之,他的中文也说得越来越好。

期间,当初一起来到中国的21名美国战俘,由于语言,风俗生活习惯等差异,后来有人选择回到美国,或者去英国和其他国家。中国一概允许,尊重他们的意愿,只有温纳瑞斯选择长期留下来,并渐渐习惯中国,爱上中国。

并且由于他小时候生活贫困,生活适应能力比较强,所以他渐渐习惯不吃黄油面包,逐渐适应了中国的饮食。

1963年,在工厂的推荐下,他去了中国人民大学,学习共产主义,马列主义知识。学习期间,他虚心好学,安心学习,获得中国人民大学毕业证书。毕业后,他要求回到工厂工作。

厂友看到他又回来,高兴地说:「老温真是和我们一条心,没有忘记我们。」以后,他们的感情更加好了。

期间,在他人的牵线下,他和一位山东姑娘结婚,家庭幸福。不过婚后十年,妻子患上肺癌,不幸离世,没有留下孩子。1966年,朋友见他孤单,又给他介绍一个离婚的山东姑娘。

两人对彼此都很满意,于一年后按照中国风俗习惯,举行一场热热闹闹的婚礼,结为夫妻。婚后几年,妻子陆续生下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家庭幸福美满。

后来,温纳瑞斯差点被波及,幸好周总理亲自出面,才保障他的生活,因此他也没有受过什么苦。1977年,山东大学等大学陆续邀请他担任教授,负责教授英语口语课程。

中国红十字会还特意给他安排一套一百多平方米的房子,让他享受教授级的待遇和医疗。中国政府还给他提供每四年往返一次去美国的机票,让他能够看望亲人。

第一次回美国探亲,他请了半年的假期,打算陪陪家人。可他没想到,他一到美国,就有很多美国组织团体邀请他演讲,讲述他在中国的生活经历。

如此一来,他只好将假期延长至11个月。在这11个月内,他几乎走遍美国所有城市,以自己在中国的亲身经历,向美国人介绍中国的成就和经历,传播和平共处的思想。

当时美国有两百多家媒体专门对他进行追踪报道,在美国形成一股温纳瑞斯热潮流,引起众人争议。有的媒体和社会人士认同他的说法,称赞他是民间大使,而有的媒体却称呼他是叛徒,疯子。

甚至美国联邦局对他进行过调查,准备在他邻居家安装窃听器进行监控,幸好被邻居拒绝。然而不管如何,他们都无法否定一个事实,温纳瑞斯作为一名俘虏,来到中国生活,并没有遭受迫害,反而享受良好的生活待遇。

1983年,温纳瑞斯第二次回美国探亲。他的母亲已经96岁高龄,但是神智依旧清晰,头脑清楚。她得知儿子在中国的经历后,告诫儿子:「你一定要对得起中国人民。」

图|温纳瑞斯和妻子

2000年,他第三次回美国探亲,待了半年左右便回到中国。有人曾问他:「现在美国经济那么发达,现在社会上有那么多人想去美国,你是一个美国人,怎么不回到美国养老呢?」

温纳瑞斯回答:「我在中国有老婆孩子,还有很多关心我的朋友,中国政府还给我发放退休工资,医疗保障。我现在生活很好,为什么要回美国?中国有句话叫落叶归根,我的根就在中国,我要死在中国的怀抱.....」

事实确实如此,他和妻子的两个孩子都长大成人,结婚生子。他生活幸福,子女孝顺,享受着天伦之乐。

历经半个世纪的人生,他从一个地地道道的美国人,变成一个中国化的公民。他喜欢喝中国老白干,抽济南大鸡牌香烟,喝中国的茉莉花茶,主食也从黄油面包变成米饭和馒头,完完全全中国化。

令人诧异的是,他还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曾经他在大学时期,就主修马列主义课程,毕业后,他又多次研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等书籍。他的书桌上,摆满了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人的书籍。这些书籍,他都一一拜读,还做了详细的笔记。

2001年8月,一名记者对他进行深入采访,专门为他写成一篇文章,讲述他的故事。在文章中,记者提到温纳瑞斯晚年的一个心愿,就是加入中国共产党,引起山东省委书记的注意。

山东省委立即批示,要相关部门组织研究温纳瑞斯的入党问题。可相关部门一调查,发现他还是美国国籍,要先加入中国国籍,才能加入中国共产党。

很多人疑惑,为什么他在中国居住那么久,那么热爱中国,为什么还是美国国籍?为什么不加入中国国籍呢?

关于这件事,实际上温纳瑞斯也想加入中国国籍,但中国国籍并不是那么好加入的。早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就向中国政府申请过加入中国国籍,但可惜当时情况特殊,没办法腾出手为他处理这件事。

图|温纳瑞斯在买东西

因此久而久之,政府也就遗忘了这件事,而温纳瑞斯也只是一个普通公民,没办法联系上政府,于是国籍的事情也就被耽误下来,一耽误就是几十年,他也没能加入中国国籍。

而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个心愿,有关部门经过研究调查后,认为温纳瑞斯保持美国国籍,对于国家和社会更有利,于是他也没能加入共产党。

在那篇文章中,我们也有幸了解到温纳瑞斯的成长经历。

温纳瑞斯出生在美国一个小镇上,生活贫困,早年父亲还做过煤矿工人和清洁工。家里有四个兄弟姐妹,他是老大,还有三个妹妹。

美国爆发经济危机时,家里生活全靠父亲一人承担,更加困难。无奈之下,身为家里的长子,他只能在上中学时就开始四处打工,减轻家里的负担。中学毕业后,他步入社会,可走遍好几个城市都没能找到工作,最后无奈进了军队,至少还能满足自身温饱。

几年后,他成为美国陆军一名步兵,驻扎在巴拿马等国家。珍珠港事件爆发时期,他跟着部队先后来到菲律宾等国家,与德国法西斯和日本帝国主义作战。在战斗中,他非常勇猛,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作出贡献。

战争结束后,他复员回到美国。没多久,美国又爆发经济危机,生活艰难。为了生存,他先后做过服务员,建筑工人,炼钢工人等。没想到没多久,朝鲜战争爆发,生活更加艰难。为了生存下去,他只能再次参军。

一开始担心战争危险,他向政府申请签订合同,要求在美国国内当兵,不去国外。但当时美国政府规定,当兵一定要出国,去朝鲜补充兵源。无奈,他只好穿上军装,跟着部队去了朝鲜,被分配在平壤地区作战。

一天深夜,气温特别低,达到零下四十二摄氏度。由于朝鲜第二次战役失利,美国军队被迫开始撤退。凌晨时分,他突然听到一阵冲锋号角,大量志愿军战士向他们冲来。

图|年轻时的温纳瑞斯

由于没有上过战场,他和几名士兵有点害怕,躲在坦克后面。等到天快亮了,他和一名士兵一起爬到一个山洞里躲避。可山洞里实在过于寒冷,几乎要把他们冻死。

但他们如果出去,他又害怕志愿军战士将他们枪杀。而且美国军官告诉他们,成为战俘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所以他更加害怕不敢出去。

等到下午四点左右,他在山洞里听到声音,便小心翼翼地探头出去。只见一队志愿军战士押着几百名战俘,在一所民房里坐下。一位志愿军战士拿着一些钱给朝鲜百姓,买来白菜,大米,猪肉等食物,做给战俘吃。

他看到后,很不理解,不可思议。这个世界上,怎么可能有国家会对战俘那么好?而且他们不去抢百姓的食物,反而用钱去买?这些景象和美军的宣传,简直截然不同。美军告诉他们,志愿军要征服全世界,要让他们成为奴隶。可这样一支队伍,怎么可能会这样呢?

想到这里,他心里的恐惧渐渐消散。他和那名士兵一起爬出山洞,向附近的志愿军战士投降。一位志愿军军官看到他们,说:「你们不要怕,我们会对你们很好。等战争结束后,我们会送你们回家。」

就这样,他成为一名战俘。被俘后,他先是跟着志愿军跑了三个月,躲避敌机的轰炸,最后才在战俘营安定下来。

在将近两年的战俘营生活中,温纳瑞斯彻底改变了想法,最终决定留在中国,长期居住了几十年。

后来,日本和美国多家报社和电视台,都曾经访问过他。山东的一家报社还想将温纳瑞斯的经历,写成一部书籍,作为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50周年的贺礼。

不过被他拒绝了,因为他前不久在接受中央电视台的一名记者采访时,曾答应让他写书,所以不能再答应他人写书。几名记者再三劝说,依旧没能改变他的意见,他坚持不能再答应别人,不能言而无信,只能不了了之。

除去社会的关注,他平时的生活很平静。他每个月有退休金,每天散散步,听听广播,看看报纸,日子过得很惬意。

图|温纳瑞斯一家

不过随着年龄增长,他难免会受到病痛的困扰。美国的亲友担心他的生活,他总是安慰亲友,中国政府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他。他的生活很好,处处都能感受到温暖。百年后,他要将自己的骨灰撒入黄河,作为自己的归宿。

2004年,温纳瑞斯由于腿伤住进医院,不过只是多年的老毛病,大家也没有觉得很严重。没想到,一天吃完饭,本来身体还很好的他,突然觉得呼吸急促,被紧急送去抢救。抢救无效,最终离开人世。

温纳瑞斯作为一名美国人,在中国生活长达半个世纪,得到中国政府无微不至的照顾。从新中国的建设时期,社会主义发展时期,无论社会如何变化,他都没有动摇过离开中国的想法,深深扎根中国。

半个世纪以来,他也在中国结交众多好友。在大学教授期间,他培育不少青年人才。这些青年毕业后,都投身各行各业,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或者骨干力量。晚年时,他很想去朝鲜的战俘营看一看。

在那个战俘营,他学到很多东西,也重新认识中国人民,结交很多中国志愿军朋友。他更懂得人生的意义,完成人生的重大转折。然而可惜,这个愿望没能实现。虽然他不是中国人,但是他的一生始终保持着热爱中国的信仰。

他在国际上的演讲,关于和平的呼吁,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变西方国家对中国的误解和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