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东汉时期的耿秉,为何被称作东汉最被低估的名将?他到底做了什么

2023-12-16历史

在整个东汉历史上,耿秉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将军。

之所以说他特殊,是因为他做的事情,堪称惊天动地!他领头策划了东汉灭北匈奴的整个计划,并且带头实施了这个计划。严格来说,东汉灭掉北匈奴,勒石燕然,这个结果大部分的功劳,都得算在耿秉的头上。

但同时,对于这个名字,后世很多人都没听过。提到勒石燕然,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也是那位外戚窦宪。至于耿秉这个名字,除了对东汉历史特别了解的人,绝大多数人可能压根就没听说过。

而与之相反的事,后世很多专门研究东汉的历史学家,都对耿秉非常惋惜。大家几乎一致认为,耿秉应该是东汉最被低估的名将。而且以他的战绩,原本是可以妥妥进武庙的!

甚至于有人认为,如果当年东汉时期,一切正常的话。以耿秉的战绩,他不光能进武庙,而且可能还会直接越过七十二陪祭名将的位置,直接名列武庙十哲的榜单!

那么,历史上的耿秉,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一个原本妥妥能进武庙的人,后来知名度却反倒很小?一个亲手策划了攻灭北匈奴作战方案的人,为何后来连武庙都没能进去呢?

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从耿秉本人开始说起。

史书上没有记载,耿秉的详细生年。但是据后世史学家推断,耿秉出生的时候,刘秀应该已经扫平了大半个中原,或者刚刚统一天下后不久。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时间点。

因为耿秉的家族比较特殊。

耿秉的爷爷名叫耿况,大伯名叫耿弇。在东汉开国的历史上,这俩人都是最重要的角色。当年刘秀招抚河北的时候,正是耿家父子,最初站出来支持刘秀,所以才有了后来刘秀建立东汉的成就。

毫不客气的说,如果当时没有耿家的支持,就算刘秀真会召唤陨石,他也很难建立东汉。不是刘秀不够猛,实在是耿家太重要了。

再加上后来耿家比较识趣,在刘秀起飞之后,一直扮演辅助的角色,始终坚定站在刘秀这边,一直没有二心。而且在刘秀统一天下之后,耿家及时放弃了手里的权力,更是在刘秀面前刷满了好感。

所以后来,等到东汉彻底统一天下,大家开始正式分蛋糕的时候,耿家就分到了最大的一块蛋糕。对于后来的东汉政权来说,耿家相当于是大股东,而且人家手里拿的是原始股!

同时,后来在东汉统一战争结束之后,耿况和耿弇父子,及时放弃了兵权,并且隐退回家。这个结果,直接导致耿家其他几个男丁,开始受到重用。后来,耿家第二代的几个男人,也就是耿弇的几个弟弟,清一色都是太守以上级别的官员。

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耿秉出生了。

耿秉他爹,是耿家的三儿子耿国。在东汉开始休养生息之后,耿国的仕途一直很顺利,最后做到了大司农的位置,位列九卿之一。

而耿秉出生的时候,耿家真正的奠基人,耿况和耿弇,已经退休回家了。估计当时这两位大佬,退休回家之后,也没啥别的事情,所以就开始专心教孩子。在耿家这一脉的历史上,耿况算是第一代,耿弇和他的几个弟弟是第二代,而耿秉则是耿家的第三代。

因为爷爷和大伯,退休回家之后,没啥事做。所以在教导耿家第三代的时候,付出了更多的心血。这直接导致,后来耿家的第三代人里面,几乎没出什么纨绔子弟,完全不像其他顶级世家的二代那样。

同时,在爷爷和大伯的教育下,后来耿家的第三代人,几乎人人都精通打仗!不是会打仗,而是几乎人人都精通打仗!

这事其实也很正常,毕竟耿弇本人就是名将。当年耿弇统领的幽州铁骑,几乎是刘秀麾下的最强精锐,直接在战场上横扫天下。耿弇本人,也是名列武庙的顶尖名将。有这么一个长辈,从小贴身教导,耿家第三代的水平,自然不用多说。

一句话,这是人家的家学。

而在耿家众多的第三代孩子里面,耿秉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展现出了特别惊人的战争天赋。从很小的时候开始,耿秉就精通各种兵法,尤其精通【司马法】。耿秉的精通,直接到了可以给【司马法】做解说的水平。

就这样,因为耿秉掌握了耿家的核心技术,所以从很早开始,耿家就已经确定,将耿秉作为第三代的带头人来培养。

而对于耿家的这个选择,刘秀和刘庄父子,应该也是比较认可的。从史书记载来看,刘秀对耿秉的认可程度,基本上就相当于后来诸葛亮对姜维,或者唐太宗对薛仁贵,完全就是将其当成了下一朝的领兵大将来培养。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刘秀时代,耿秉基本上没有任何表现的机会。一是因为刘秀在位后期,东汉整体一直在休养生息,没什么大仗可打。二是因为当时很多老将都还活着,比如说耿秉、邓禹、马援,这时候都活着,所以也轮不上年轻的耿秉上场表现。

就这样,直到刘秀去世,汉明帝即位。老一辈的耿秉、马援等人,这时候都去世了,轮到了二代武将上场,耿秉才逐渐脱颖而出。

汉明帝即位后,直接任命耿秉为‘谒者仆射’,做了自己的贴身军事顾问。每次东汉高层开小会的时候,汉明帝都会带着耿秉。其实从级别上来说,此时的耿秉,完全不够资格参与这种级别的会议。但汉明帝这边,却非得带着他。

谁都看得出来,在汉明帝心里,耿秉就是他最信任的领兵大将。只要未来汉朝开始打仗,前线的指挥官基本就是耿秉了。

不过,在汉明帝在位的前十多年里,耿秉一直没有发挥的机会。因为这期间汉朝一直在休养,始终没有打仗。而从史书记载来看,这个战略方案,应该也是刘秀生前就定好的。当年刘秀晚年的时候,和自己身边的那些功臣,定好了接下来的战争大方向。而后来负责执行的人,就是汉明帝和耿秉这一代人。

所以,直到公元72年,也就是汉明帝在位的第十五年里,耿秉才真正等来自己的机会。

这一年,耿秉已经四十岁左右了。而东汉经过多年的休养之后,也有了重启对匈战争的实力。于是在这一年,耿秉主动上书,请求开启对北匈奴的作战计划。

而汉明帝这边,在接到耿秉的上书之后,很痛快的就批准了这个建议。同时,汉明帝还让耿秉牵头,组建一个战略讨论小组,全权制定接下来的战争方案。

从史书记载来看,这个战略讨论小组,一共有六个人。小组的组长,自然就是耿秉。而剩下的五个组员,则分别是窦固、祭肜、马廖、刘张和耿忠。

这几个人,每一个人都有极为强大的家世背景,每一个都代表一股政治力量,所以才能入选这个小组。窦固是东汉初年的河西派大佬窦融的侄子,窦家在河西五郡影响极大。接下来的战争开打之后,军队一定会通过河西走廊,所以必须得有一个窦家人进组。

至于说为什么选窦融的侄子,而不选窦融的儿子,原因很简单。因为十年之前,窦融的儿子,假传太后懿旨,直接被汉明帝赶回了老家软禁起来,最后不明不白的死在了监狱里。窦融的长子,以及长子的两个儿子,这时候都死了,所以窦家才轮到窦融的侄子窦固出头。

祭肜的堂哥叫祭遵,就是当年云台二十八将当中排第九,后来领兵打四川,结果却被刺杀的祭遵。作为祭遵的堂弟,祭肜代表的是东汉开国老将。虽然年龄偏大,但不管是资历还是水平,都足够参与这个小组。

马廖他爹是马援,也是东汉初期的名将。而且,马廖的妹妹还嫁给了汉明帝做皇后,所以马廖本人,也代表了外戚势力。

至于刘张,他是刘秀大哥刘縯的孙子,直接代表刘氏宗亲。

还有剩下的耿忠,他是耿弇的儿子,和耿秉一样,都是耿家人。不过相对来说,耿忠的军事才能,要比耿秉差一点。但作为耿家的长子长孙,既然耿秉都进了这个小组,耿忠要是不进来,似乎也有点不太合适。

请注意,接下来整个东汉对北匈奴的灭国战争,全部的战略计划,都是出自这个六人小组之手。至于说后来窦宪的勒石燕然,只能说是站在这个小组的肩膀之上,达成的成就。

顺便说一句,在六人小组讨论作战计划的时候,勒石燕然的窦宪,这时候应该还在老家待着。从亲戚关系上来说,窦固是窦宪太爷爷的弟弟的儿子,所以窦宪应该管窦固叫一声叔爷。

因为之前窦宪的爷爷,假传懿旨,导致汉明帝对于他家这一脉印象特别不好,后来就一直让他家待在老家。直到后来,窦固在前线打赢了,立下了战功,窦家其他人才被逐渐解禁。然后窦宪的妹妹,被送进皇宫,嫁给了汉明帝的儿子刘炟。等到窦氏成为皇后之后,窦宪才彻底起飞。

而在六人小组,讨论作战计划的时候,窦宪其实连上桌的资格都没有。

就这样,在耿秉牵头的这个六人小组的讨论下,一个完整的作战方案,新鲜出笼。不过说到这里,我们得暂停一下耿秉的故事,先说一下东汉整体的战争思路。

史书上虽然没有明确记载,东汉对匈奴的整体战略思路,到底是谁提出来的。但是从史书上的相关记载来看,这个计划的大方向,应该是当年刘秀在世的时候制定的。

这事其实也很正常,毕竟,刘秀本人的能力不用多说,属于最顶级的战略家。而且刘秀在位后期的时候,很多开国老将也都还活着。估计这帮老哥们,没事的时候,就一起讨论怎么打匈奴了。

而在东汉的这套战略方案当中,整个对匈作战方案,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分化匈奴,一边坚守北方边境,只打防守反击战,而不深入草原决战。在这期间,东汉尽量恢复国力,同时在防守反击战当中,拿下东北的鲜卑和乌桓,斩断匈奴的臂膀。

在刘秀时代,第一个阶段几乎是完美被搞定了。当时在前线打反击战的,就是那位伏波将军马援。在马援的打击下,后来鲜卑和乌桓,陆续都臣服于汉朝。

同时,因为匈奴内部的权力斗争,在刘秀在位后期的时候,匈奴分裂了,变成了南匈奴和北匈奴。这时候东汉就开始扶持南匈奴,对付北匈奴。

而接下来,等到刘秀去世,汉明帝即位之后。后面的十多年,一直都是第一阶段。直到汉明帝在位后期,汉朝的国力彻底恢复过来。到了这个时候,汉朝才开始启动第二个阶段。

第二阶段,就是攻略西域。拿下西域之后,东汉就可以对北匈奴,形成一个半包围的局面。虽然在北匈奴的北方,东汉没办法布局。可是那边气候太恶劣,本来就没什么人,所以这个包围圈,基本就已经足够了。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耿秉出面,组建了这个六人小组,开始制定接下来的战略方案。

在耿秉的牵头带领下,很快,一个完整的作战方案,被彻底制定出来。此后十几年里,东汉所有的作战思路,基本上都是在这个时候被提出来的。

再之后,随着作战方案被提出来,东汉就开始正式攻略西域了。公元73年,东汉出兵四路,同时杀向北匈奴的地盘。在这四路大军当中,其中三路的作用是佯攻,一路主攻。

三路佯攻的作用,就是拖住北匈奴的主力军队。而主攻的任务,则是要直接出兵,占领今天的哈密地区,打断北匈奴和西域的联系。西域这边,地理位置特殊。只要汉朝能占领哈密地区,接下来北匈奴就很难再大规模向西域增援。

那么再之后,汉朝就可以一个一个,搞定那些西域小国,彻底控制西域了。

但是在这场战争开始之后,作为战略方案的提出者,耿秉本人并没有带兵去负责主攻任务。反倒是窦家的窦固,负责带兵主攻西域。

这当然不是耿秉作战能力不行,或者耿秉不愿意主攻。

准确来说,这其实是因为历史原因。

窦家当年之所以地位那么高,原因就在于当年西汉末年的时候,窦融割据了河西五郡,然后带着整个河西五郡,投靠了刘秀。而到了这时候,尽管窦融已经去世了,但窦家在河西五郡的影响力,依然还在。

所谓的河西五郡,指的就是河西走廊这条路上的几个郡。当年西汉的时候,前期并没有控制这里。直到后来汉武帝时期,霍去病一顿操作,这才拿下了河西走廊。后来西汉又向这里大规模移民屯田,这才形成了后来的河西五郡。

而如今,东汉要进攻西域,就必须得组建军队。出于成本考虑,东汉最好的选择,就是从河西五郡,直接征兵,然后直接进攻西域。但这个工作,耿秉显然做不了,只能由窦固来完成。

除此之外,窦固还有一个优势,是耿秉怎么都比不了的!那就是窦固本人,娶了汉明帝的亲妹妹涅阳公主!涅阳公主是汉明帝同父同母的妹妹,从小就受汉明帝这个哥哥的照顾。所以,不管当年窦家如何骄狂,窦固本人,始终都是汉明帝的亲妹夫,这点无法改变!

因为这两个原因,主攻的任务,自然就只能落到了窦固头上。至于耿秉,他也不可能接受,自己此时去给窦固做副手。所以他就只能去单独统领另外一支军队,从陇西集合,走张掖方向,去承担袭扰工作。

从这时候开始,耿秉大部分的努力,就开始都为窦家做嫁衣了。但这个结果,他本人也没法改变。当然,在做安排的时候,耿家还是把耿忠,塞到了窦固那边去做副手。耿忠也参加了六人小组,虽然能力差点,但他是耿弇的儿子,更有资格去和窦固争夺蛋糕。

这样一来,以后西域那边打赢了,耿家也不至于一无所获。

接下来的战争,没啥值得多说的。因为耿秉这边,只负责牵制和袭扰,所以也没什么太多的战功。反倒是窦固那边,一路大胜,不但迅速击退了匈奴主力,而且还顺利占领了哈密地区,锁死了北匈奴通往西域的大门。

所有的这一切,其实都在耿秉之前的预料当中。

而这一战结束一年之后,耿秉这边,既然完成了拖延的任务,自然也就开始参与西域那边的事情。公元74年,耿秉带兵出昆仑塞,进驻西域。当然,到了西域这边之后,耿秉也只能做窦固的副手。

不过,尽管是副手,但是耿秉还是发挥出了自己的才能。在接下来的战斗当中,耿秉亲自带人,击退了天山一带的匈奴军队。

而且,这期间汉军在进攻车师的时候,耿秉和窦固一度出现了意见分歧。因为当时双方谁都说服不了谁,所以后来耿秉干脆带着麾下的军队,自己去做先锋打仗。短暂交手之后,耿秉不但轻易击溃了车师,而且还干掉了好几千敌军。

这一战之后,车师也就基本投降了。

所以,历史上的耿秉,并不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参谋型人才,他是真的会打仗的!而且带头冲锋也玩的特别好。

这样的人,我们一般称之为是帅才。

而这一年打完之后,窦家和耿家,作为战争的主导者,就开始在西域分蛋糕了。后来,窦固派了班超,再通西域。而耿家这边,则是派了耿家四房的耿恭,带兵留守西域。

再之后,就发生了班超再通西域,以及耿恭十三将士归玉门的故事。

不过,这场仗打完之后,没过多久,汉明帝就去世了。再之后,汉朝不得不暂停前线战争。

但这个结果,对于耿秉来说,其实反倒是一件好事。因为之前汉明帝时代,窦固是汉明帝的妹夫。有窦固在,他不可能担任主帅。可是如今轮到汉章帝在位,汉章帝和窦固就没那么近了。这样一来,耿秉就有机会上位了。

所以接下来的几年里,虽然汉朝前线的战争减少了,但是耿秉反倒是走上了仕途的快车道。

公元75年,就在汉章帝刚刚接班之后不久,耿秉升任征西将军,驻守凉州。公元76年,耿秉改任度辽将军,开始常年驻守北方边境。

在东汉时期,度辽将军其实并不是一个常设的官职。从职权上来说,在东汉鼎盛时期,度辽将军不光要管自己麾下的驻防军队,同时还要负责管理鲜卑、乌桓以及南匈奴!

用现代话来说,耿秉这个度辽将军,几乎辖制了整个东汉北方的所有军队!

而接下来的几年里,在耿秉驻守北方期间,耿秉开始执行自己计划中的下一个环节。在耿秉的安排下,当时南匈奴的军队,直接被耿秉接管。这无疑从根本上,进一步削弱了南匈奴,而且从根本上开始同化南匈奴。

也正是因为耿秉的这套安排,后来窦宪勒石燕然的时候,才能直接统领南匈奴的军队作战。实际上,后来窦宪出兵的时候,麾下的精锐是汉朝骑兵。但大部分的其他军队,其实就是来源于南匈奴以及羌族。

而这一切,无疑都是耿秉的功劳。要是没有耿秉的努力,后来窦宪想要指挥南匈奴的军队打仗,几乎是不可能的。

除此之外,因为耿秉的政策比较好,所以南匈奴这边,也对他极为信服。甚至于后来耿秉去世的时候,南匈奴的很多人,都为他痛哭。甚至还有匈奴人,直接割破了自己的脸,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悲伤。

照理来说,这样的耿秉,接下来升任汉军主帅,负责对北匈奴发起战略决战,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可问题就在于,在耿秉驻守北方的这几年里,汉朝高层,发生了一系列戏剧性的变化。

首先,就在耿秉升任度辽将军之后不久,耿家的另一个牛人耿恭,也开始迅速崛起。但耿恭的崛起,却引起了其他家族的嫉妒。所以后来,耿恭在征讨羌族的时候,被其他家族联手弹劾压制。最终,耿恭直接被免除了官职。

而耿恭被免职之后,耿家这边,为了维护耿秉的位置,不得不放弃耿恭。毕竟,当时在耿家内部,耿秉才是最有希望的人。这直接导致,耿恭带着十三将士归玉门之后,最后落寞而终,老死家乡。

其次,则是窦家那边的变化。

简单来说,因为窦固之前打的比较好,导致汉章帝后来彻底赦免了窦家其他人。窦家其他人,后来也不用再被软禁在老家。再之后,窦家就送了一个女子入宫。最后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宫斗,这个窦家的女子,直接成了皇后!

因为这些后宫里的事情,导致窦家的那个窦宪,一下子就成了汉章帝的大舅哥!这一下,窦宪直接横空出世,再次把耿秉给顶下去了。

更可气的是,在这期间,因为耿秉驻守北方时间过长,需要换防。同时其他大家族的人,也开始觊觎耿秉的位置。公元82年,耿秉被换回了京城,担任执金吾。至于度辽将军的职位,则是被同为东汉高层家族的邓家拿下,由邓家的邓鸿接任。

虽然从官职上来说,执金吾负责保护皇帝,地位更高。但这个结果,直接导致耿秉失去了北方军队的指挥权。从这时候开始,耿秉就注定不可能在总体指挥后面的决战了。

再之后,又过了几年,汉章帝去世,汉和帝接班。而汉和帝接班之后,窦宪一下子就成了皇帝的舅舅!

虽然窦太后只是汉和帝的养母,但同时,因为汉和帝登基时年龄太小,大权都掌握在窦太后手里。这样一来,汉朝北方军队的最高指挥权,自然就只能落入到了窦宪的手里。至于耿秉,自然就只能委屈做窦宪的副手。

就这样,耿秉辛苦了一辈子,好不容易布置好了对匈奴的一切作战准备。但最后,在发起最后决战之前,这个果子却被窦宪给摘取了。

公元89年,窦宪因为过于骄狂,犯了大罪。为了脱罪,窦宪自请前往北方,征讨北匈奴。然后,东汉对北匈奴的战略决战,就正式开始了。

如果从东汉历史的整体角度来看,我们会觉得,窦宪勒石燕然,这事实在很令人骄傲。但是如果从耿秉的角度来看,我们就会觉得,这事很滑稽。

耿秉准备了一辈子,谋划了一辈子,好不容易完成了对匈奴的战略合围。但最后,即将发起决战的时候,他被换掉了。

而这一切,只是因为高层的权力斗争,只是为了给那个骄横的窦宪脱罪。

随着东汉大军出发,接下来的战争过程,也就不用多说了。后面的战争,属于是东汉历史主线剧情。因为东汉之前准备了几十年的时间,所以这场战争,打得异常顺利。

再加上窦宪本人,确实也不是什么都不懂的愣头青,他也是懂一些打仗的。于是最后,在窦宪的带领下,东汉军队彻底消灭了北匈奴政权,成功勒石燕然。

据史书记载,在班固刻下那篇【封燕然山铭】的时候,耿秉也在场。只不过当时耿秉的身份,不是汉军的主帅,而是窦宪的副手。

讽刺的是,之前耿秉打了一辈子仗,为这一刻准备了一辈子。可是这个梦想真正实现的时候,他却不是主角,只能做一个配角。更讽刺的是,在这一战开始之前,窦宪从来都没上过战场!

从这时候开始,后世所有人提到‘勒石燕然’,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窦宪,而不是耿秉。而这个荣耀,原本就应该是属于耿秉的!

大概是因为心里太憋屈,这一战打完之后不久,耿秉就返回了京城。两年之后,耿秉便因病去世,就此结束了自己的人生。

但这还没完。

接下来,其实还有更遗憾的。

在原本耿秉的计划当中,勒石燕然,消灭北匈奴,这应该是整体计划的第三阶段。但在这之后,其实还有一个尾声阶段。

按照耿秉的计划,消灭北匈奴之后,汉朝会设置一个专门的官员,来监督北匈奴,而不是让南匈奴吞并北匈奴。在耿秉的计划当中,以后草原会被彻底分割成南北两部分,直接由汉朝来派人管辖。

对于耿秉的这个计划,窦宪其实也很支持。窦宪虽然跋扈,但他并不是那种什么都不懂,只会摘果子的人。所以战争结束之后,窦宪也向京城那边提出了这个方案。后来在窦宪的请求下,汉朝就设立了一位匈奴中郎将,专管北匈奴这边。

可问题是,后来这个计划刚刚执行两年之后,京城那边,汉和帝就发动了政变,干翻了窦家,干掉了窦宪。而窦家被干掉之后,为了反对窦家,很多人开始推翻窦家当年留下来的很多政策,不论好坏。

所以再后来,这个将匈奴南北分治的计划,就逐渐被废弃了。而被废弃之后,北匈奴后来又几次叛乱,然后继续被汉朝暴打。最后,北匈奴不得不逐渐西迁,彻底空出了北方草原。

这个结果,直接导致了后来东汉中期的时候,鲜卑的崛起!

而如果当年窦宪不是主帅,由耿秉来完成最后的决战。这个计划,其实是有可能顺利执行的。一旦这个计划被顺利执行,后来估计也就没有鲜卑的崛起了。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很大的历史遗憾。

纵观耿秉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耿秉打仗真的是一把好手。不管是带头冲锋,还是战略布局,他都是最顶级的水平。这样的水平,其实完全有资格进入武庙。

而且,如果从头到尾,耿秉都全权负责对匈奴的战争。那么他的战绩,将会直接比肩当年的卫青和霍去病,甚至有可能超越他们。毕竟,当年卫青和霍去病,只是把匈奴打回了漠北。可是耿秉,却直接把匈奴彻底消灭了!而且还实现了对匈奴的直接管理。

如果耿秉真能实现这个战绩,别说进武庙了,就连武庙十哲的位置,都有他的一席之地。

但遗憾的是,因为窦固和窦宪这两人的存在,他只能错过这个结局。不管他的战略如何高明,最后的仗,确实不是他主导的。这样一来,耿秉自然就没资格进武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