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董新林:关于泉州城市考古的几点思考

2023-12-31历史

泉州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是1982年中国第一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宋元时期,泉州是闻名世界的东方第一大港,也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

泉州考古是重要的区域考古之一。毋庸讳言,迄今为止泉州城市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显得较为薄弱,诸多基础工作有待构建,泉州城市考古的前景看好。关于泉州城市考古,笔者也是初学者,现就学习体会谈几点初步的想法,请方家指正。

一、泉州城及其沿革

隋开皇九年(589年),现在的「泉州」为南安县辖区,隶属当时的泉州(今福州市)。唐武德五年(622年)设置丰州,治所在今泉州南安市丰州镇,管辖南安和莆田二县。唐贞观元年(627年)废丰州。唐嗣圣元年(684年)置武荣州,治所未变,辖南安、莆田和龙溪(今漳州)三县;很快又撤武荣州。唐久视元年(700年)复置武荣州,治所变更为今泉州市鲤城区,管辖南安、莆田、龙溪和清源(今仙游)四县。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古泉州(今福州)改称「闽州」,将武荣州改称「泉州」(今泉州)。这是现泉州市的「泉州」之名首次出现在正史文献中。

所谓「泉州古城」应有两处:以唐景云二年(711年)为界,之前指今「福州城」;之后指现在泉州市鲤城区的「古城」。本文所讲的「泉州古城」,是指唐久视元年(700年)在今泉州市鲤城区所建「武荣州」治所的故城;唐景云二年(711年)以后改成「泉州」治所。

庄为玑先生等根据地方志等文献记载和实地调查考证,唐朝泉州城平面呈长方形,基本上东西稍窄,南北略宽。城内应为十字街,四面城墙各设一门。东为行春门、南为崇阳门、西为肃清门、北为泉山门。城外有护城壕。城周长三里。

五代南唐(949年)时,泉州刺史留从效在唐城(即子城)外扩建城池,称为罗城,并广植刺桐树,成为泉州特色。此时泉州罗城平面呈前方后圆的不规则形。周长达二十里八十三步。城墙高一丈八尺,设七门。东曰仁风门、西曰义成门、北曰朝天门;西南墙较直,设三门,即正中曰镇南门、东南曰通淮门、西北曰临漳门。在临漳门和镇南门之间增建通津门。城外有护城壕。新泉州城增进了街市和水路港口的联系,是城市功能的新变化。

北宋时期,罗城多次修缮。其中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陆藻知泉州,曾用砖和 石增筑城墙,加固罗城等。南宋绍定三年(1230年),泉州太守游九功增筑罗城,并扩展南城,形成翼城。翼城将临江的市舶司等纳入城内。南宋时期「翼城」的形成,将城市与南关港连接起来,是泉州城市格局的新变化。但原来旧城区基本沿用前朝,6条主街与罗城7个城门相通。城南的东门街、南门街和涂门街为重要的工商业区。泉州南部面临晋江,是最繁华的区域。晋江沿岸为船舶的货运码头仓库区。镇南门附近和法石港是海外蕃商和达官显贵等的集聚区。其中蕃商,主要是穆斯林商人,在城南和东南一带形成了阿拉伯穆斯林集聚区。现存的开元寺和仿叙利亚大马士革礼拜寺形式的清净寺等都是历史的遗痕。

元朝对宋罗城规模又有所扩展。元至正十年(1350年)泉州太守偰玉立扩建南罗城到晋江北岸,与翼城相连。泉州城向南扩展后周长达三十里,城墙高二丈一尺。城墙外砌以包石。有七座城门,东、西、北、东南、西北门皆沿用旧名,唯改镇南门为德济门。废通津门,于临漳门和德济门之间建南薰门(俗称水门)。元代泉州新罗城平面形制呈「鲤鱼」形,故被称为鲤城。明初曾增修月城,并在城墙内外均包石。明清时期的城市形制没有再大变。

20世纪30年代以来,城墙逐渐被拆毁。现在泉州城钟楼下的北十字路,应是唐城的中心(后称子城)。五代扩大唐城,形成罗城。罗城南部一直到今新门街、涂门街一线。现在中山公园区域的古城,可能为衙城。宋元时期泉州城发展达到高峰。今清净寺始建于北宋,元代重修门楼等,应是我国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建筑,与广州、杭州的回教寺齐名。开元寺是泉州最大的寺院,始建于唐代,是泉州城重要的历史地标。

二、泉州城市考古的方法和目标

城市考古发掘和研究,是中国历史时期考古学的核心内容。徐苹芳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根据早年元大都遗址考古发掘和研究实践,率先提出「古今重叠型」城市考古的研究方法。他指出:「复原古今重叠类型城市——元大都城的各类建置的位置时,首先必须严格依据元大都街道布局的规律,按照各类建置不同的等级所规定的不同面积,找出在街道布局汇总所遗留下来的各类建置的遗痕,结合文献记载,加以论证复原。

这种方法是考古学的方法,是进行唐宋以后古今重叠类型城市考古时所使用的主要方法。」「在古今城市重叠的现代城市中,一般地说都保留着古代城市的遗痕。所谓‘遗痕’,是指古代城市的城垣、河湖、街道和大型建置所遗留的痕迹,它反映着城市本身的历史变化。在古今重叠的城市内,对古代城市遗迹不可能进行大面积的考古发掘,因此,要研究古今重叠的城市,唯一的方法便是考察分析现代城市中所遗留的古代城市痕迹,并据以复原被埋在地下的古代城市的平面规划和布局。」

在考古发掘中,确认不同时期的建筑遗迹,析别不同的城市遗痕是十分重要的。这要求在城市考古中,考古工作者必须有明确的学术目标,必须充分利用好每次「见缝插针」的发掘时机,必须力求精耕细作的考古发掘,对重要或关键性的遗迹进行解剖,这样才能获得科学有效的城市考古信息,才能对不同时期的古代城市布局和沿革的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材料。

泉州城从唐朝始建后,历朝沿用,直至现在的泉州城。古代泉州城,历经改建或扩建,最后基本被叠压在现在的泉州城下。因此说,泉州城市考古属于典型的古今重叠型城市考古。泉州城市考古需要遵循古今重叠型城市考古的研究方法,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泉州城市考古的目标是弄清楚泉州城在不同时期的平面布局和历史沿革情况。所有的考古工作都应该围绕这个核心目标而展开。目前泉州城市考古只有唐宋时期泉州府后山遗址、圣友清真寺礼拜堂遗址、元代泉州德济门遗址和南宋泉州南外宗正司遗址、市舶司遗址等少量的发掘工作,都是十分重要的工作。主持南外宗正司遗址和市舶司遗址考古发掘的汪勃研究员长期在唐宋扬州城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工作,有着较为丰富的城市考古工作经验。

具体城市考古的操作细节这里不做详述。需要强调的是,建立泉州城市考古的地理信息系统是十分必要的,其中必须要有一张矢量化的泉州城市考古遗迹总平面图,这将是持续性的泉州城市考古工作的基础。必须保证历年每个考古发掘的遗迹现象都能准确地落到泉州城市考古遗迹总平面图上。需要不断地「拼七巧板」,最终达到搞清泉州城市布局和沿革的学术目标。就目前而言,泉州府衙署遗址和市舶司遗址的调查和发掘尤为重要。从事泉州城市考古有难度,也有挑战,同时也十分可期。

本文由 雷英 董苗 摘编自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福建省文物局 泉州市「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系列遗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编 【泉州城考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中 董新林 著【关于泉州城市考古的几点思考】 一文。内容有删节、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