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一时善心救下未来皇帝的命,赐文臣最高等级谥号——唐代名相张说

2023-12-30历史

前言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故事如同璀璨的星辰,熠熠生辉,深深镌刻在人们的记忆中。而今,我们追溯时光的脉络,折射出一段不可思议的传奇——一时的善心竟救下了未来皇帝的命运,而这位救主,却是唐代名相张说。

在那个纷繁复杂的时代,政治权谋交织,王朝更迭不息。然而,正是一位文臣,以他无私的仁爱之心,不仅援救了一个孩童的生命,更是为自己赢得了历史长河中最高等级的谥号。

本文将引领您踏足唐代的御朝之局,探寻张说如何在千钧一发之际展现出惊人的智慧和胆识,以及他为何值得被封赐如此崇高的谥号。这是一段扣人心弦的历史传奇,一个关乎命运的奇迹,将在接下来的篇章中徐徐展开。

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波,竟成就了他人生转折点

670年,洛阳城中一户名门望族中,诞生了张说。张家世代书香门第,张说从小便聪慧过人,8岁能背诵【春秋】,10岁就能写文章,很快在洛阳士子中小有名气。20岁那年,正值武则天执政,朝野动荡。这个与生俱来的意气风发的青年,也被卷入了政治风波的漩涡中。

那一年,武则天重用的心腹张昌宗与宰相魏元忠不和。张昌宗趁机设计陷害,诬告魏元忠谋反。武则天大怒,将魏元忠投入狱中,并在朝堂上让二人当面对质。当时,张说担任朝中的小官,张昌宗私下找上他,用金钱美色引诱他,要他在对质时指证魏元忠谋反的「证据」。张说义正辞严地拒绝了:「大人诬陷忠良,天理难容!我绝不帮凶!」

第二天在朝堂上,众官员一字排开,魏元忠和张昌宗站在殿中。武则天盘问证据,张昌宗假意慷慨道:「微臣昨晚请教过张说公子此事,请他上殿明确指证。」 说到这里,他恶狠狠地看了张说一眼。

众人的目光齐刷刷投向年仅二十出头的张说。张说不卑不亢地上殿,直接对武则天叩头道:「魏宰相忠心报国,绝无谋逆之心!臣愿以性命担保!」在座的文武百官中,响起一片倒吸凉气的声音。张昌宗脸色大变,愤怒地打断道:「这小子明明就是魏元忠收买的帮凶!」

武则天勃然大怒,当场下令将张说关入死牢。数日后,武则天亲自再次审问张说,问他魏元忠谋反的证据。张说干脆利落地回答:「微臣实在不知魏宰相有任何谋反证据。臣只知张昌宗意图陷害忠良,请陛下明察。」武则天恼羞成怒,又追问了数次,张说的回答一个字不差。

最终,武则天将魏元忠贬官,而张说则因「忤旨」,被流放边远的钦州当小官。一个坚持真理的决定,让张说付出了沉重代价。他不确定自己还能否翻身。

狱中数日,张说备受折磨,瘦了十斤,满头青丝之间开始夹杂白发。死里逃生后,他在路上躺了整整三天,才勉强赶到钦州就任。

智慧和正义终获昭雪,他重返朝堂担任要职

705年,张昌宗被杀,武则天被废,唐中宗李显复辟。中宗认可张说的为人品格,再三说他是「忠义之士」,将他调回朝中,担任工部侍郎,不久又升任吏部侍郎。张说终于昭雪冤情,重返朝堂。

710年,中宗驾崩,李隆基继位,是为唐睿宗。新君主李隆基对张说青睐有加,多次召见说他「德才兼富」,先后提拔他担任中书侍郎、学士承旨、参知政事,成为帝王近臣。张说才思敏捷,每每可以妥善处理错综复杂的政务,深得帝王赏识。

加之二人兴趣爱好相投,更成知己。李隆基需要帮助或倾诉的时候,张说总是言无不尽、尽心尽力。李隆基也很信任张说的才能和品格,有时遇到难题,也会征询张说的意见。

有一次,李隆基的妃子杨良媛怀孕,李隆基担心太平公主的势力太盛,生下这个孩子自己会更加被掣肘,想让杨良媛服药堕胎。这个念头让他十分痛苦,犹豫再三还是告知了张说。「你意下如何?」李隆基问。

张说听后,沉吟良久。他知皇上是好意,但忍不住想起自己的母亲。如果当年母亲也这样服药堕胎,自己就不会来到人世,也不会有机会做太多有意义的事。

「臣恳请陛下三思!」张说斟词酌句劝道:「上天造人,定有天意。堕胎之事,臣不忍提议。」李隆基听后犹豫不决,这天夜里居然做了一个神奇的梦——一个神人将药炉打翻,为孩子解了危难......

第二天一早,张说照常进宫参政。才坐下喝了一口茶,李隆基便匆匆走进来,兴奋地将梦境细说一遍。「如何解释此梦?」他问道。

张说立刻抓住机会,恭敬地说:「这正是天意!陛下梦见神明相助,说明上天要这位小皇子平安降生。臣恳请陛下听从天命,放弃服药的念头。」李隆基这才放下心头大石,同意让杨良媛保住胎儿。

最终,杨良媛平安生下了李亨,就是后来的肃宗。张说见机快而直接的劝谏,成就了这个故事最戏剧性的转折。

张说言简意赅,成为李隆基最得力的帮手

712年春,李隆基登基为帝,是为唐玄宗。太平公主势力依然巨大,与皇帝的矛盾日益激化。张说立场坚定,勤勉为政,不肯迎合公主。公主见他德才兼备,更加忌惮,遂从中作梗,使他失去皇帝宠信。

一年多后,张说在皇帝身边仅剩旁聼之位。他暗中策划,帮助玄宗除掉心腹大患。当玄宗商议诛杀太平公主一事时,张说义正词严地表示赞同,并提出处死公主全家,以绝后患。玄宗当即采纳,成功解除公主势力的威胁。

事后,玄宗深感张说忠心耿耿、洞察先机,特意提拔他入朝,担任中书令,加封燕国公,再次成为宰相之一。张说与同僚姚崇不和,后在政治斗争中失利,遭贬为地方官。

三年后,北方突厥降族造反,沿边地区战事吃紧。文官出身的张说主动请缨,被任命为检校幽州都督,以文臣之身披挂上阵。北方酷寒,张说冒着风雪来到幽州赴任。他对手下说,生死由命,只求尽忠职守。

此次北伐,张说只带二十精兵做前锋,出其不意突袭叛军大营。接着主力部队赶到,张说整军待命,亲自带头冲杀,大败叛军。官兵将领无不刮目相看——一个五十多岁的文官,如此英勇果决,令人钦佩!

战后,玄宗更加倚重张说,不仅将他提拔为尚书右仆射,重新掌握朝政大权,更多次在公开场合盛赞张说:「卿言简意赅,正所谓国之良才也!」

晚年屡休屡起,最终以宰相之尊告别人世

步入60岁后的张说,原本风度翩翩的身板微微佝偻,头顶金光闪烁,脸上皱纹深刻。功成名就的他,性情却变得暴躁,且好财添了毛病,这与他年轻时的正直形象大不相同。

有次张说上朝迟到,玄宗责问缘由。张说想要开脱,玄宗却一眼看穿,他是因忙着查看自己新置的田产。玄宗心中不快,将他的相位撤了,改任他修书史馆。

此时已是天宝九载(750年),安禄山已经在河西集结军马,窥视关中的形势。张说上书指出此事危急,应当提防。奈何玄宗此时只想着建造宫苑焚香,已然顾不上边疆危机。张说叹息不已,觉得大限将至。

730年冬,64岁的张说病倒在家。得知老友病危的消息,唐玄宗亲自前来看望。见到张说消瘦苍老的样子,玄宗不禁潸然泪下。临行时,他为张说开了药方,叮嘱医官日夜相侍。

12月的一天,张说终究没能熬过病魔,闭上了双眼。临终前他神志清醒,对家人说起自己一生经历,语调中没有丝毫遗憾。

张说的丧事按照宰相最高规格举行。为这位功臣,唐玄宗既怀念,也深怀愧疚。他为张说在皇宫举行隆重的告别仪式,亲自撰写墓志铭并读祭文。这是君主对老臣的最高敬意。追赠太师,谥号文贞,这是唐代文臣最高谥号,足见张说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无可替代。

结语

一生跌宕起伏,张说以他犀利的笔墨与睿智的头脑,参与了盛世的点点滴滴。正如他的墓志所云:「自古忠良多浮沉,唯有识时务者称贤」。老相国一生跌官撤职数次,但最终作为宰相之尊璀璨谢场。这就是张说,一位典型的唐代风云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