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回顾德国为何不顾一切进攻苏联?看看苏联在德国眼皮子底下做了啥

2024-02-07历史

回顾德国为何不顾一切进攻苏联?看看苏联在德国眼皮子底下做了啥

二战是人类历史上一场规模空前的世界大战。在这场冲突中,法西斯主义国家,如德国和日本,对其他国家发动了肆意的侵略和破坏。而这两个国家最终陷入失败的泥淖,一些观察家认为是因为它们不惜挑战了两个本不应该轻视的强大国家——美国和苏联。

对于日本敢于挑战强大的美国的行为,许多人感到困惑。实际上,随着战争的发展,日本已经没有足够的资源来维持战争。唯有孤注一掷,挑战美国才有可能获得一线生机。因此,日本的豪赌和最终的失败似乎注定了是不可避免的结局。

在欧洲战场上,纳粹德国为何选择挑战苏联这个「庞然大物」呢?

在二战爆发之前,欧洲各大主要国家对纳粹德国采取了绥靖政策,其中苏联在成为纳粹德国在欧洲地区最大威胁之前就已经显露出了强烈的遏制态度。

慕尼黑协定的签署成为英法绥靖政策的高峰,导致苏台德地区被德国吞并,而随后的捷克斯洛伐克也迅速沦为纳粹德国的掌控。鲜为人知的是,苏联在纳粹德国吞并苏台德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遏制作用。

希特勒提出「生存空间」和「纳粹主义」理论后,斯大林对其表现出高度警惕。为了遏制纳粹德国的扩张,苏联与法国、捷克斯洛伐克等国签署了互不侵犯条约。法国甚至希望与苏联共同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来联合遏制纳粹德国。

苏台德危机于1938年3月爆发,当时苏联已与捷克斯洛伐克签署了互不侵犯条约。尽管英法采取了绥靖政策,但希特勒的野心在1938年未能实现主要是由于苏联的遏制。在危机爆发当月,莫洛托夫明确告知捷克政府,苏联将履行互不侵犯条约。苏联向英法通报了相关决策,然而法国希望与苏联商议后再做决定,却未得到回应。

苏联直接建议英法两国进入紧急状态,试图共同扼杀纳粹德国在萌芽阶段。如果英法采纳苏联建议,二战可能不会以轴心国对同盟国的形式爆发。英法对苏联的建议置若罔闻,最终导致了战争的爆发,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1939年9月,苏台德危机达到顶峰,苏联曾考虑采取独立行动。苏军集结在苏联与捷克边境,等待着斯大林的指示,准备对第三帝国进行毁灭性打击。斯大林期待着捷克方正式请求援助,然而由于英法的影响,捷克政府最终未发出邀请苏军入境的请求。苏台德问题一直拖到1939年9月才得以解决,这一推迟让苏联在这一问题上的立场更加坚定。

因此,在苏联未点头之前,希特勒根本无法夺取苏台德。苏联的强硬立场使得希特勒对苏联越发警惕,认识到苏联是一个巨大的威胁。此外,希特勒也深知斯大林的野心难以满足。

在二战爆发之际,苏联并未坐等,反而积极展开领土扩张。从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开始,斯大林似乎嗅到了领土扩张的机遇。在这个时期,苏联在欧洲东部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占领了波兰东部、波罗的海国家以及芬兰的东部领土。

在这一时期,纳粹德国和苏联几乎同时进行领土扩张,这也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提供了重要背景。斯大林希望通过与希特勒签署协定,在东方确保一席之地,以便苏联能够在东欧地区更加安心地进行领土扩张。

希特勒对斯大林在罗马尼亚领土问题上的侵犯感到难以容忍。在这一领土问题上,希特勒希望能够与斯大林保持一定程度的和平,特别是他强烈期望苏联的扩张方向是朝着南方而非西方。希特勒认为,南欧地区是他与意大利墨索里尼许诺的「地盘」,希望斯大林能够在这方面给予某种程度的合作。

斯大林对希特勒的提议并没有做出明确回应,反而表达了对南欧地区的浓厚兴趣。

斯大林甚至希望获得对保加利亚的控制权,或者将其变为苏联的傀儡国,以进一步掌握达达尼尔海峡的控制权。这引起了希特勒的不满,因为保加利亚是希特勒已经承诺给意大利的「地盘」。

苏联的野心也延伸到了波斯湾地区,这意味着中东也成为了苏联的目标。对于希特勒来说,苏联的这些要求让德国在「阳光下的地盘」上所剩无几。

希特勒看透了斯大林的真实意图,认为苏联并非真心与德国建立友好关系,而是想在榨取德国最后一丝价值后彻底对其展开攻击。因此,希特勒做出了进攻的决定,而这场战争正是向希特勒证明苏联的软弱。

冬季战争成为了苏联进一步测试德国耐心的「诚意之作」,然而最终结果却并非如苏联所愿,反而让德国看透了苏联软弱的本质。数百万苏联士兵被困在一个小小的芬兰领土数月之久,这让德国彻底认识到苏联的困境。

尽管在冬季战争中苏联可以算得上赢家,但芬兰也未尽输。曼纳海姆防线,一个由「破木头」构成的防线,居然让苏联损失数十万士兵。苏军的伤亡人数与芬兰军队总人数几乎相当。

希特勒对芬兰军队的战斗力印象深刻。他看到了一个合格的盟友,这些芬兰士兵甚至能够协助德军从北方攻占列宁格勒,为德军完成对苏联的全面进攻提供了支持。

冬季战争后,芬兰摒弃了原本的中立政策,彻底改变了对苏联的立场,为希特勒提供了巨大的利用空间。从1939年开始,希特勒不断地试图争取芬兰成为自己战略计划中的一部分。同时,希特勒对苏联的实力产生了过高的轻视,甚至曾言过:「苏联就是一栋破房子,只要我轻轻踹上一脚就会轰然倒塌。」

当时的苏联刚刚结束了「大清洗」,高级军官中有一半以上都被斯大林亲自枪毙。苏军的核心力量几乎都是刚从军校毕业的新兵。「苏军实力薄弱」虽是外界传闻,但希特勒不能轻信没有实质依据的传言。

冬季战争为希特勒提供了实际证据,验证了关于苏联军队实力的一系列传言的真实性。大清洗实际上已经极大地削弱了苏军的战斗力,使其变得笨重而愚蠢,就像一头失去灵活性的野兽。这一形象的苏军与人类的对抗显然对苏联不利,而冬季战争为这一点提供了明确的实例。

尽管外界对苏联军队实力的传言早有耳闻,但冬季战争揭示了这些传言的真实性。大清洗导致苏军中许多优秀的高级军官丧生,使得苏联军队的指挥层面丧失了许多经验丰富的将领。战争中,苏联军队表现出明显的战术和战略上的不足,这与外界之前对其实力的推测相符。

苏联军队的相对薄弱在二战初期得到了验证,这也使得希特勒对苏联的实力进行了重新评估。尽管苏军后来在苏德战争中迅速恢复并展现出强大的实力,但冬季战争期间的表现无疑让希特勒对苏联的军事能力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尽管希特勒尚未解决英国问题,但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却对希特勒对苏联的进攻持怀疑态度。斯大林甚至在向希特勒提供战争物资的同时,暗中与英国的丘吉尔保持默契。这进一步激怒了敏感的希特勒,因为他一直在警惕苏联和英国可能联手对他进行双线进攻。

就在这个时候,苏联趁着第二次维也纳仲裁的机会,向罗马尼亚提出领土要求。特兰西瓦尼亚的广大领土因此落入苏联手中,纳粹德国为避免两线作战只能无奈接受这一现实。这一系列的外交动作使得希特勒感到愤怒和困惑,他对苏联的真实意图愈发感到不安。

苏联看到了纳粹的「软弱」,甚至向希特勒提出对土耳其的领土要求。希特勒如何可能忍受,苏德两国终于走向了战争的深渊。1940年,希特勒本想进行「巴巴罗萨」行动,但由于墨索里尼在巴尔干的行动被迫推迟。

1941年,德国发动了「巴巴罗萨计划」,正式展开苏德战争。希特勒在时机选择上至少没有犯下错误,因为苏联当时确实也在筹备对纳粹德国的行动。这场战争实际上演变成了一场「先发制人者占优」的博弈,而在第一轮交锋中,纳粹德国至少取得了一定的优势。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