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粟裕大将在淮海战役中一份「奇怪」的电文

2024-01-27历史

1949年1月11日,粟裕大将报送了一份电文,主发「军委、中野、华东局」,初次看到这份「中野」排到了「华东局」前面的电文觉得非常奇怪,野战军怎么能排到中央局之前呢?很长时间我才想清楚,粟裕大将这份电文并没有搞错,这个排序是合理的。

粟裕大将电文

单纯来看,野战军是中央局领导,绝对不能排在中央局之前,粟裕大将也不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那么,就一定是另有玄机,我通过研究相关资料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这里的「中野」并非是单纯的中野,而是与淮海战役总前委相对应的淮海总司令部。根据军委48年11月16日电令,成立以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的淮海总前委,统筹领导华东局、中原局、冀鲁豫区党委、苏北工委、豫皖苏分局,并由刘陈邓为常委临机处置一切。也就是说华东局是在淮海总前委的领导之下,而总前委没有专门成立对应的总司令部,那么,代表总前委的刘陈邓三常委所在的司令部就自然兼总司令部,也就是说由中野司令部兼淮海总司令部,这样的「中野」理应排在华东局之前。另外,敦促杜聿明投降书署名中原人民解放军司令部在前,华东人民解放军司令部在后,也说明了这个问题,要知道陈官庄并无中野参战,主体是华野。

大家可能还注意到,渡江战役就与淮海战役不同,发出的指示就是「总前委」名义,而淮海战役发出的指示或者命令则是以「刘陈邓」名义,这二者有区别吗?是有区别的,「总前委」是党的机构,不直接发军事命令,发出的是军队需要执行的「指示」「大政方针」,而个人签名名义发出的既可以是代表司令部给下级的指示、方针,也可以是司令部所发出的「军令」。淮海战役中「刘陈邓」给华野的就既有指示、方针,还有命令,比如48年23日22时,「决心」使用本由粟裕指挥的中11纵突击黄维,饬令华2纵对李延年阻击;27日「关于包歼李刘,即由粟裕负责处理」这些就是命令,当然,「刘陈邓」发的更多的是指示。

这就好比中央军委一样是党的机构,中央军委相对应的有总司令部,如果军委的决定以总司令部名义下发,就构成给部队的无条件执行的命令,但由于军委离前线太远,只能以电文往来,而那个时候电文往来时间延迟是非常大的,战场瞬息万变,以总司令部名义下达命令,就可能命令到达时已经不符合战场实际,因此,军委多以「军委」名义给部队下达指示或者方针,由前线根据实际情况执行。

也许有人认为我这是个人臆想,其实不然,我军早有这样的实践。

比如军委的指示电文,1947年5月4日,军委致电刘邓:「刘邓军十万立即开始休整,巳东以前完毕,巳东(6月1日)后独力经冀鲁豫出中原」,电文什么时候休整,什么时候出动都非常明确,这如果是总司令部发出的军令,则必须无条件执行,但是这是以军委名义下发的指示,刘邓则复电继续进行安阳战役,扫清外围土顽后,再休整15天,于6月10日后出动,军委同意了刘邓意见,类似情况还很多,不再一一举例。而总司令部名义发布的命令,我见到过的只有一个,就是朱老总在开国大典上以总司令身份发布的【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这个就不能讨价还价,必须执行。

关于淮海的指挥模式问题,陈谢集团就是类似的组织方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军委安排了陈谢挺进豫西和陈粟挺进豫皖苏的后续手段,形成三军逐鹿中原局面。当时陈谢集团由晋冀鲁豫第4纵、9纵和38军组成,并成立了一个前委统一指挥,前委由陈赓任书记,谢富治任副书记,韩钧为委员,当时也没有成立陈谢集团司令部,那么陈谢所在的4纵司令部自然成为集团的司令部。因此,9纵和38军的报告报「前委」或者「陈谢」或者「四纵」,都是可以的,但这里的四纵不能理解为单纯的「四纵」,而要理解为陈谢集团司令部。

【全国解放战争史】

参考资料:【全国解放战争史】【毛泽东军事文集】【刘伯承年谱】【粟裕文选】

上一篇:【黄维12兵团是中野一家歼灭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