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粟裕最初的构想,3 个纵队悄然渡过黄河,如同隐匿在黑暗中的利剑,等待着最佳的出击时机;2 个纵队则充当诱饵,诱敌深入;另外 3 个纵队准备先吃掉邱清泉第 5 军的 75 师,再将敌军余部引入预设的包围圈,一举歼灭。
然而,战场上的局势瞬息万变,狡猾的邱清泉并未按照粟裕的预期行动,他重新调整部署,反而对我军形成了咄咄逼人的态势。
面对这一突发情况,粟裕镇定自若。他站在地图前,目光深邃而坚定,大脑飞速运转,思考着破敌之策。在这紧张的时刻,他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丝转机——开封。
这座战略要地,竟被敌军疏忽,只驻扎了不到 3 万人的兵力,而我军在附近的兵力多达 6 万人,隶属于华野的陈士榘和唐亮兵团。
战机稍纵即逝,粟裕当机立断,改变原有作战计划,决定先夺取开封。这一决策犹如一道惊雷,打破了战场的僵局。
命令下达,陈士榘和唐亮的部队如猛虎出山,迅速奔袭开封,并立即展开攻城。
我军官兵士气高昂,奋勇作战,仅用 4 天时间,就成功拿下了开封,这是我军在解放战争中首次攻克省会城市,此役的胜利,令中央军委都为之振奋,给予了高度的嘉奖。
国民党方面在得知开封被我军占领后,慌忙组织重兵前来增援,企图夺回这座重要城市。然而,粟裕再次展现出了他卓越的军事智慧,没有选择与增援敌军正面硬拼,而是将目光锁定在了国民党区寿年兵团。
区寿年的任务是增援第 5 军,但在第 5 军向开封进发时,他却行动迟缓,未能及时跟进。粟裕抓住这一稍纵即逝的战机,指挥大军向区寿年兵团猛扑过去。区寿年顿时惊慌失措,急忙向邱清泉求救。
邱清泉无奈之下,只得调动部队回援区寿年。但他万万没有想到,粟裕早已在他回援的路上布下了天罗地网。
最终,粟裕在这场战役中大获全胜,共歼敌 10 万人,不仅全歼了区寿年兵团,就连邱清泉兵团也遭受了惨重的损失。
豫东战役的辉煌胜利,让刘伯承不禁感慨:「这场战役,只有粟裕敢这么打,我是不敢打的!」
林彪也评价道:「粟裕打仗敢冒险,豫东战役,依我看只有五成的把握,粟裕却出其不意地打胜了。」
而当粟裕的老搭档陈毅打来电话询问时,粟裕谦逊地笑着说:「陈老总,这不是我想的,我是跟陈赓打洛阳学的。」陈毅听后,哈哈大笑。
那么,陈赓打洛阳又是怎样一番惊心动魄的景象呢?
时光倒流至 1948 年 2 月,陈赓开始精心筹划一个占据陇海线的宏大战略。若此计划得以成功,不仅能切断陇海线,使我军豫、陕等新的解放区与老解放区连成一片,更能调动围攻刘邓大军的国民党军,缓解刘邓大军的压力。
然而,中央军委在分析敌我兵力对比后发现,敌军兵力多达近 23 个旅,而陈赓能够调动的兵力不足 7 个旅,实力悬殊,胜算难测,因此对于陈赓的作战构想未作出决定。
直到 3 月初,宜川战役结束,胡宗南两个师 5 个旅在西北被我军歼灭,损失近 3 万人。蒋介石被迫调驻守在潼关、洛阳之间的裴会昌兵团前去救援,致使郑潼段 800 里防线出现了漏洞。
陈赓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战机,果断将目光聚焦在了洛阳。
当时的洛阳,虽有邱行湘的正规军驻守,但兵力不过两万人。陈赓毫不犹豫,当机立断,决定先攻打洛阳。战机稍纵即逝,陈赓来不及向中央军委报告,直接指挥 4 个纵队于 3 月 8 日向洛阳发起了进攻。
我军将士英勇无畏,仅用 6 天时间,就成功拿下了洛阳,并活捉了邱行湘。
洛阳的失守,让敌军大为震惊,迅速派重兵回援。陈赓审时度势,没有与敌军正面硬拼,而是主动撤出了洛阳。这一明智的决策,为后续的胜利埋下了伏笔。
此时,曾经被敌军围困的刘邓大军,压力得到了极大的缓解。敌军再次占领洛阳后,陈赓致电刘邓,希望部队调动起来,吸引洛阳之敌再次回援。
刘邓心领神会,立即展开行动,使得洛阳周边的敌军不得不回援,继续围攻刘邓大军。而陈赓早已布置好了重兵,各纵队将士奋勇杀敌,不但重新夺回了洛阳,还将敌军回援的兵力打得丢盔弃甲,取得了一场酣畅淋漓的完胜!
陈赓解放洛阳的战役,充分展现了他不拘一格、灵活用兵的特点。粟裕在攻打开封时,借鉴了陈赓的战术,同样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早在 1947 年 8 月,陈毅陈老总就曾给毛主席写信说:「我党二十多年来创造的杰出军事家并不多,最近粟裕、陈赓先后脱颖而出,前程远大,将与彭、刘、林并肩前进,这是我党与人民的伟大收获!」
陈老总高瞻远瞩,很早就看到了粟裕和陈赓的非凡才能,认为他们足以与彭德怀、刘伯承、林彪这几位威名赫赫的将领并驾齐驱,堪称我军的「五虎将」。
粟裕和陈赓,他们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在解放战争的硝烟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他们的战略眼光、果断决策和灵活战术,不仅为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更成为了后人学习和敬仰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