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生活

为1株草建造一座庭院,这位大学教授的院子,惊艳了我

2024-06-28生活

在江南的温婉水乡无锡,居住着一位人称「江南草圣」的奇人,他便是王大濛教授。

王大濛教授在江南大学执教三十余载,桃李满天下。

然而,退休后的他并未停歇探索的脚步,反而投身于一种名叫菖蒲的小草的研究之中,以此为中心,精心打造了一座别具一格的庭院。

草中诗意

菖蒲,这种在江南水乡常见的小草,在王大濛老师的手中却焕发出了别样的光彩。

古人云:「山有嘉卉,侯栗侯梅」,意指山间有美丽的花草,如栗子般坚实,如梅花般高洁。而王大濛老师所养的菖蒲,便如同那嘉卉一般,每一盆都仿佛蕴含着诗意与远方。

他倾注了无数心血,使得这些原本平凡的小草,变得价值连城。有人曾估价他的菖蒲盆栽上万元,然而他却从未有过出售之意。

知音共赏

「中华民族是一个信仰草的民族,我们对草有着特殊的感情。」王大濛老师如是说。

他视这些菖蒲为知音、为朋友,与它们共度时光,倾听它们的生长之声。

为了更好地呵护这些心爱的小草,3年前,他决定为它们建造一座专属的庭院——蒲园。

庭院深深

蒲园坐落在无锡南边的一片静谧别墅区,毗邻太湖,水汽氤氲。

园子虽仅百余平方米,却巧妙地融合了山石、流水等元素,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

这座园子的设计者乃是当代园林大师华雪寒,他的巧手使得蒲园既有江南园林的精致,又不失自然野趣。

隐者之乐

在蒲园中,王大濛老师如同一位悠闲的隐士,每日晨起后便投身于这片绿色的海洋。

他细心观察每一株菖蒲的生长情况,与它们共度每一个清晨与黄昏。

园中的菖蒲品种繁多,形态各异,有的翠绿欲滴,有的则深邃如墨。在王大濛老师的精心呵护下,这些小草都展现出了勃勃生机。

绿意盎然

古人云:「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王大濛老师的蒲园虽无杨柳堆烟之景,却有其独特的韵味。

除了菖蒲之外,他还种植了五六十种其他植物,如万年青、兰花以及爬满墙壁的铁线莲等。这些植物与菖蒲相映成趣,共同营造出一个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

在王大濛老师的巧手下,蒲园不仅是一个养草的地方,更是一个充满诗意与艺术气息的空间。

他善于将生活与艺术融为一体,使得这片小小的庭院充满了无尽的韵味与遐想。

文化传承

王大濛老师对草的热爱与追求并非孤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草一直被赋予着崇高的地位。

古人常以草来抒发情感、寄托情怀。 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诗便生动地描绘了草的顽强生命力和坚韧精神。

在王大濛老师的蒲园中,我们仿佛能够感受到这种古老的文化气息。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造力,将一株株不起眼的小草变成了令人惊艳的庭院景观。这不仅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更是对中华民族草文化的一种传承与发扬。

心灵归宿

除了养草之外,王大濛老师还热衷于动手改造物品、创造美。

他将一个民国时期的保险箱巧妙改造成了别致的茶炉,为蒲园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韵味。

这种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使得他的蒲园不仅是一个养草的地方,更是一个充满艺术气息和生活情趣的空间。

在王大濛的蒲园中漫步,我们仿佛能够穿越时空,感受到古人对庭院的见解与诗意。

这里不仅有王大濛对草的深情厚爱,更有他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追求。正如他所言: 「人生不能像动物一样白来人间一趟。」

他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创造出了一个充满诗意与远方的庭院空间,让我们在其中领略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王大濛的蒲园,不仅惊艳了我们的眼球,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草文化的传承以及对美的独特追求。

在这片绿意盎然的庭院里,我们仿佛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和宁静的港湾。

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之际,王大濛便会静坐于蒲园之中,品一杯清茶、赏一盆菖蒲、听一曲古乐。

此刻的他仿佛与世隔绝,置身于一个充满诗意与宁静的世界之中。

而这座为他心爱的小草而建的庭院,也成为了他心灵的栖息地和精神家园。

回归自然

在这个喧嚣而浮躁的时代里,王大濛用他的蒲园,向我们诠释了一种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

他让我们看到了生活中最简单、最纯粹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