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生活

口腹之欲(八十一)——从「野鸡红」说开去

2024-01-27生活

在驿站给志愿者做饭,或者请朋友同学到家里吃饭,我喜欢做一道菜:野鸡红。个中原因,一是当他们听说或者看到宴客食单上这个菜名时,大多会报以较高的期待,当然也有半信半疑的:野鸡是国家保护鸟类,怎么能吃呢?其次,做起来简单;第三,老少咸宜,素食爱好者也能兼顾;最重要的一点,是成本足够低,因为驿站运转费用主要来自于捐赠,志愿者每人每天的伙食费通常就十来元,在家请客本就是舍不得花钱下馆子,能省则省。当野鸡红端上桌时,食客看到的却是一盘芹菜炒蒜苗炒胡萝卜,野鸡毛都没看到一根,正在他们略显失望却又不好意思表达不满时,我连忙给他们讲一个真实的小故事:以前有个人看到一家小饭馆的菜牌上写着一道菜:野鸡红,一角钱一份。他开口就点了两份,菜上桌,边翻菜边吃,两盘菜吃完了,咋连一块野鸡骨头都没见着?听故事的人晓得我讲的是笑话,不过接下来才是我想讲的重点:野鸡红所蕴含的文化——「四正谛」。

一、正形

先从切菜开始说起。我是从一位老厨师讲的故事中看到这道菜的,其中没有过经过脉的做法详解。想象中野鸡羽毛比较长,于是芹菜、蒜苗切长段;胡萝卜切片,与羽毛的形状相似,早先我是这样切法。

有一天,看到朋友圈有人分享这道菜,只不过照片中胡萝卜是切的粗丝。这位朋友是一家知名餐饮集团(店名不说了,免得广告嫌疑)的老板娘,这样做自然是有道理的,向其请教,朋友说她妈妈教她这样的切法。人家是有传承的。

权威不一定要迷信,但可以对照反思。我把胡萝卜切片是臆想野鸡羽毛的形状,但是做菜并不是照搬原型,要讲规矩,一道菜有几种原材料,切好后的形状要统一,丁配丁,块配块,即使简单到作为配料的葱,葱段、葱弹子、马耳朵葱、葱丝、葱花……也要和主料相配,野鸡红的另两样原材料,芹菜是条索状,蒜苗扁一些但炒熟后变细了,胡萝卜切好后的形状也应该与这两样协调,似乎切成粗丝是有道理的。

知错即改,从此以后胡萝卜改成切丝。

二、正色

这道菜为什么叫「野鸡红」?老厨师说:胡萝卜、蒜苗、芹菜心,红、绿、黄三色,就跟野鸡羽毛颜色一样,因此叫「野鸡红」,并且认为有点历史了,在他收集的百年菜资料上,就有这道菜肴。

川菜为什么会有这道菜呢?老厨师没往下说。我的理解是:先秦时期,为分辨五正色,便以古代的「吉鸟」——雉(野鸡)作为染色标准,比照着雉身上较大的色块染出青、赤、黄、白、黑五色。早先的川菜厨师就用「野鸡红」来「正色」,立规矩。

有人说,胡萝卜不红,芹菜不黄啊!四川这边种的胡萝卜颜色非常红,所以也叫红萝卜,我的书稿中写成红萝卜,校对老师以为写错了给改成胡萝卜;芹菜在一些川菜老菜谱中,有写成芹黄。

另一个问题我曾请教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专业博士陈亮先生:现代的雉(野鸡)分类很多,比如红腹锦鸡、血雉、绿尾虹雉等等,古代的野鸡究竟是哪一种呢?陈博士的答复是:中国古人是分不清这些物种的,他能分辨到雉就不错了,但具体到雉指的是哪一个,取决于它的可得性,我们周围如果都是黄腹角雉,这个雉就是黄腹角雉,如果环颈雉比较多就是环颈雉,哪个可得性强就指的是哪个,所以全国各地即使写同一个雉,它针对的物种也不一样。

陈博士的回答解释了我的一个疑问:蒜苗根部是白色的,野鸡红炒出来有四种颜色:赤、青、黄、白,为什么老厨师只说三种呢?

观鸟达人管晓丽认为可能是雉鸡,又叫环颈雉,不过环颈雉有很多亚种,脖子上有一圈白色的亚种是北方才有的,四川的亚种是没有白脖子的。

我想,发明这道菜的四川厨师是看到过雉鸡四川亚种的。

(Luke拍摄于若尔盖)

三、正味

炒这道菜应该放哪些调料呢?老厨师认为要搭点豆瓣炒,我却只放盐,因为芹菜、蒜苗和胡萝卜都自带芳香,用点油、盐和高温激发出来即可。

但这并不妨碍做菜的根本在调味。

中国厨师公认的祖师爷有好几位,伊尹是一位,他说「调合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商汤举行朝见伊尹的仪式,伊尹就是从调味开始谈到各种美食,最后谈到行仁政。另一位祖师爷彭祖,据说以雉和以五味,创造了雉羹,献给尧帝,为尧所赞美,尧因此封他为彭地的诸侯。从懂得调味开始才能算作做菜。

一个人感知世界的方式,主要有视、听、味,中国人认为最高的方式是「味」,才能称之为「道」,所以才有「味道」,体「味」之「道」,味「味」之「道」。

川菜靠的是「味」,所以才会有二十四种复合味型。川菜的厨师可能不懂多高深的「道」,但他们在做菜的过程中体味「道」,感悟生活的各种滋味。没把「味」搞明白的只能叫「做菜」,离「入道」还远,一桌子菜,看着是不同的食材,吃出来却是一个味,就好比听一场音乐会,换不同的人上台演奏,都是一个「宫」调,单调不单调?

复合味型不是乱搭乱配,要讲规范,鱼香味用了多种调料,加点花椒进去可不可以?不可以,因为风味里没有麻味,那不叫创新,叫胡来。

味要正。

四、正心

有人说,川菜搞得麻辣是为了掩盖食材的异味。

我们来看看食材产生异味的土壤。

首先是食材来源是否足够。先说肉类,农耕时代,四川的人家都会养几只鸡下蛋,养鸭子需要有水,并不是家家都养,常常看到挑「鸭棚子」的,举根长竹竿在一大群鸭子后面吆喝,小时候说学习不好的叫「吆鸭子」,很形象。四川是生猪大省,八十年代初,我们乡的生猪站运来一台彩色电视机,每天吃过晚饭就放在大街上,一街的人都围着看,这台电视机就是因为向外「调」生猪的数量多被奖励的。至于鱼,好像以前没人养,为什么?因为养了没人吃,四川到处都是江河,有流水里的河鱼,谁还吃堰塘里养的鱼?据说从前在四川,有一种吃鱼的方式,叫「担担鱼」。河鱼捕上来后,即刻剖鱼刮鳞,岸边有人挑着担子,生着炉火,炉子上有一小锅,洗净的鱼放进这锅熬好的汤里,挑起担子就走,一边走一边炖着鱼,到了某个大户人家,正是开宴的时候,刚好鱼也熟了。鱼从江河里打起来,到上宴席,一刻也没有耽误,尽得鱼之鲜。

再说蔬菜。最寒冷的冬腊月间,你到乡下人家的菜园子走一圈,看看有哪些菜,没有大棚捂着,随便一瞧:红萝卜、白萝卜、大白菜、小白菜、莲花白、红油菜薹、白油菜薹、花菜、菜头、大青菜、儿菜、韭黄、茼蒿、冬寒菜、蒜苗、葱、芫荽……还有冬天最嫩的一把豌豆颠。

腊月初十(周末)菜市场随拍

其次,看食物的储存环境,天气太热自然腐败快。四川盆地的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地理学家将其归为海洋性气候,中国最腹地的区域却是海洋性气候,因为从海洋性气候的两个衡量指标来看是相符合的:「年较差」、「日较差」。夏季即使有极高温天气,也没几天。

四川物产是丰富,可是你没有海鲜啊!一个事实是,绝大部分海产品经过干制后鲜味倍增,个中原因见拙文【阳光的味道】,海产品中的高端食材燕鲍翅肚用干货还是鲜货,哪个更好?

有丰富的新鲜食材,又没有造成食物易腐败的环境,你说何必没事去搞点食物异味出来?

车辐写过一篇文章,谈到身为扬州人的吴白匋教授来成都吃川菜,就深得川味真谛,品味放了花椒辣椒做出来的菜时,「再细加咀嚼,则不仅是鸡鸭鱼肉的原味依然可以分辨,而且会感到味道更厚了。最奇怪的是咽下去以后,回味却是清而甜的」。

味道能掩盖食物的本味?只要食材本身是「正」的,再厚的味也能吃出食材本味,如果吃不出来,那是「味」道的人自身出问题了。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王阳明认为「格者,正也」,「物者,事也」,首先匡正事物,才能一步步做到「正心」。

回到初心,雉又为什么是吉鸟?【周礼•春官•大宗伯】:「士执雉。」郑玄注:「雉取其守介而死,不失其节。」不仅是因为羽毛漂亮,是耿介、有气节。

川菜的一道「野鸡红」,何尝不是演绎了从正形、正色、正味到正心?

心不正,何以「齐家、治国、平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