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育儿

哭声不会唤醒理解,只会让人觉得扰民

2024-01-12育儿

哭这种事,出发点是希望通过哭来解决问题,但通常而言,无论是哪个年龄段的哭,到最后都会让问题变得更为复杂或是更加敏感。

比如小时候哭,容易引来大人的不快,虽然哄孩子是每个家长都会面对的事情,但这并不等于哭就能解决问题,就能让哄孩子这件事成为理所应当的存在,尤其是孩子犯了错的时候,哭看似是渴望原谅,实际上则更像是一种激发矛盾的导火索。

成年之后,哭是一种崩溃,一种在重压之下无法忍受所出现的应激反馈,虽然这个时候若是身边有人能够出言安慰固然是好事,但成年人的崩溃,只有解决问题才是解决崩溃的唯一办法,与此同时,在这个「一群人看另一群人笑话」的时代,崩溃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甚至还有可能成为他人的谈资。

年老了,哭声就成一种悲哀,一种旁若无人的悲哀。

除去那些别有用心的哭,普通人的哭,尤其是成年之后的哭,

那都是没办法的办法。

谁不知道哭有多难看?谁不知道哭能让自己多难堪?

但问题就在于,到了「避无可避」的那一刻,

普通人的本事,躲不了,也没办法躲。

所以哭就成了一种自我成全的象征。

哭出来,情绪释放出来,总会好过一点。

人在脆弱的时候,即便不渴望理解,也会因为一些只言片语的感动而相信那些愿意伸出援手的人。

但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就不能向上文所说「除去那些别有用心的哭」了,

因为对于这个问题而言,别有用心的帮助,绝非少数。

虽然人们并不想接受这个勾心斗角的世道对自己的造成全方位无死角的影响,人们对于心灵港湾的渴望在现如今已经可以用付出金钱的代价来获取「庇护」,而越是这样稀缺的精神资源,越是容易被那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

然而我们看到的是,有人利用还不是最坏的结果,

因为有人不利用,他们直接毁,

毁掉的毁。

对于他人遭受的痛苦,能够引起共鸣的条件往往极其苛刻,有些事情没有经历就不具备发言权,而对于那些习惯了喝鸡汤打鸡血的旁观者来说,他人的痛苦更像是一种「实体化的道理」,人们品头论足,时而捶胸顿足,时而感慨万千,情绪的变化就像是脱了僵的野马,而反观真正感受到痛苦,以哭为悲鸣的当事人来说,

外人的不理解不会让他们的悲伤雪上加霜,但若是哭声过大,则会撕破那些虚伪的东西,转而看透那层不理解背后的真实嘴脸:

那不是立场上的隔阂,

而是人与人之间,人性上的厌恶。

有时走在街上,看到那些因某些事崩溃而大哭的人们时,我会抬头侧望,这可能是下意识的举动,因为我对为什么会哭这件事缺乏足够的好奇心,但往往在我侧望之时,我首先看到的并不是哭泣的人,而是围观的人。

围观者不分男女老少,种族信仰,即便是勉为其难的相信「也许深色衣服的人更喜欢围观也说不定」这样连自己都无法说服的总结,但终究人们围观者的姿态总会给我一种人间群像的错觉,

那并不精彩,也不深邃,也许在专业摄影师眼里,这一幕的定格能够引起某种视觉上的冲击,但作为路人的我来说,那时那刻的瞬间,

也不过是下一瞬的铺垫:

我从未想过为什么会有人在路边嚎啕大哭,但我也从未质疑过这个世界上有太多能让成年人崩溃的事情,只是对于那些只有本人才知道的痛彻心扉,我确实难以引起某种精神上的共鸣,

不过,我倒是认为不去勉强引起共鸣,才是对这些人的尊重,或者说对于那些萍水相逢的人间悲欢,

最好的理解就是不围观。

但现实,

总是跟「最好」这两个字不沾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