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育儿

杭州班主任的心愿:让12位特殊毕业生被更多人看见

2024-06-29育儿
视频加载中...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朱丽珍

走进这群特殊的孩子,是因为杭州拱墅区教育研究院举行的一场班级文化建设评比活动。评委老师要对入围班级进行实地走访。一个只有12个孩子的特殊班级,让老师们印象深刻。脑瘫、唐氏儿、孤独症……孩子们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智障碍。

看到评委老师到校,班主任王梦君特别激动。

这场见面,可以说是王老师的「处心积虑」——帮助这群孩子找到工作,让他们被更多人看见。

职三班学生与老师们合影

活动方案里一句话打动班主任

她想为一群特殊的孩子争取更多关注

杭州市健康实验学校是浙江省成立最早的培智教育学校,三年前,学校建立职高部。今年,首批12位存在心智障碍的学生毕业了,年轻的王梦君就是这个特殊班级「职三班」的班主任。

毕业季也是求职季,这些学生的去向,成了学校老师们最挂心的事。

前段时间,王梦君老师看到拱墅区教育研究院发起一场班级文化建设评比活动,方案里一句话瞬间打动了她。「入围就能有机会在全区宣传。」王老师想让这群特殊的孩子,能被更多人知道。

为此,这场评比活动,她精心准备。梳理材料、整理文案,忙活了整整两天。学校教导主任徐芳也帮王老师「把脉」,拎重点、提意见,争取能在评比中胜出,给孩子一个「露脸」机会。

「其实平时工作做得很多,这次活动要拎出一个主题,也是对前期工作的梳理和总结。」徐芳主任坦言,从题目讨论到框架搭建,大家都用心推敲,确定主题为「最好的我们,最美的未来」,「以第一人称的方式,站在孩子的角度来介绍这个班级,从‘我知道我的障碍’‘我知道我的优势’‘我知道我的目标’等方方面面,让评委走近这群孩子。」

最后一天,王老师又重新整理,插入图片、案例,提交了最终版本。

班级文化墙

这份真诚详实的介绍,一下子击中了评委老师的心,在85个提交文字材料的班级中脱颖而出,成为入围的班级之一。

当评委老师们来到学校时,王老师的热情和激动,给杭州市拱墅区教育研究院学生成长研究中心副主任周慧老师留下深刻印象。

「我问她为什么这么激动?她说想利用一切机会让孩子出镜,让更多人看到这群特殊的孩子。」王老师的这份用心,也让周慧老师动容。

班主任王梦君(二排左4)、副班主任陈雪(二排右3)与职三班同学合影

擅长竹编会咖啡拉花

3年里孩子掌握了更多技能

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心智障碍群体(包括孤独症、唐氏综合征、智力障碍、脑瘫等)被划分入培智教育,在特殊教育学校读书。近年来,浙江加快推进特殊教育从义务教育向学前和高中段教育两头延伸,在全国率先确立全面推进15年基础教育的特殊教育格局。

在此背景下,3年前,杭州市健康实验学校建立职高部,12位孩子成为首批学生。

「有孩子刚进来时,每天坐在教室后面,趴着不愿意跟人交流;还有孩子上课坐不住,满学校乱跑。」面对这群特殊的孩子,需要老师付出更多耐心。

徐芳主任还记得自己怀孕时,带着一位孩子去做感统练习,结束后孩子怎么都不肯走,后来是大着肚子的她,和另一位老师将孩子抬回了班级。

延续小学、初中阶段的生活劳动课后,3年职业劳动培养,是希望孩子能得到技能的迁移和提升。

同学们在学校模拟咖啡吧「工作」

然而,没有课程标准,大多靠学校老师自行摸索。

绒绣是学校保留的特色项目,学校退休老师胡文卿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探索。学生通过绣花,不仅提高了专注力,也锻炼了手指精细动作。

潘同学在做手工

向有经验的学校取经,向有技能的老师傅学习……学校又新开设了一些适合特殊孩子的课程,包括竹编、烘焙、咖啡、洗车、客房服务等六门职业劳动课。

到了职高阶段,老师会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兴趣,分成「手工」和「西点」两个方向。竹编、绒绣是手工班;烘焙、咖啡是西点班,而洗车和客房服务是必修课。

老师们发现,这些存在不同程度心智障碍的孩子,动手能力成了他们的强项,一次次尝试探索中,也让老师看到了他们肉眼可见的进步。

孩子们做的竹编 朱丽珍/摄

「有的孩子进来的时候完全坐不住,一开始手工却非常专注,能安安静静几个小时。」小晖是个孤独症患者,有严重的刻板行为,摆歪的东西一定要摆正,这种近乎「强迫症」的完美主义,到了做手工上,反而成了精益求精的优势,「有的竹编难度不小,需要一点空间立体思维能力,有时候老师还没学会,小晖已经摸索出来了。」

孩子们在做竹编

3年里,老师们也见到了这群孩子更多的可能性。

副班主任陈雪老师介绍,有爱心企业来学校参观,发现孩子们的作品特别精美,就会买走当做礼物。「不是纯粹接受别人帮助,而是靠自己劳动来获得报酬,自食其力的感觉让孩子获得了价值感。」

孩子们做的手工艺品展示 朱丽珍/摄

有孩子获得了实习机会

希望这群人被更多人看见

6月27日,潮新闻记者来到杭州健康实验学校,在彩虹桥职教基地,看到了学校开设的烘焙室、模拟超市、咖啡吧、竹编室。这些场景,都是学校模拟真实的就业环境而搭建,为的就是让孩子们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

每个孩子能力不同,学校会根据各自特点安排岗位。不会绒绣、竹编的孩子,可以负责绕线、递工具;不会咖啡拉花的孩子,可以负责迎宾、收银、打扫卫生……

「劳动能力是敲门砖,企业更看重工作人格,比如社交能力、认知能力、情绪控制能力等等。」老师们发现,这些能力对于心智障碍者来说,无疑是短板。相比肢体残疾、听力障碍等残障人士来说,心智障碍学生从学校毕业,他们的就业难题愈发凸显。

学校通过日常「小作坊」的形式,让他们学会分工合作,也锻炼了社交能力。

孩子们在洗车

在学校、老师和家长共同努力下,最近这些孩子也有了一些新动向。

会咖啡拉花的小晖,在西湖区灵隐街道的「福援巴巴·福咖坊」得到一个实习岗位。每天9点上班,傍晚5点下班,主要负责店内清扫、整理货架等工作,六个月考核通过后,将有机会得到一份正式的劳动合同。

小颖和艺涵从19位竞争中胜出,获得了长乔极地海洋公园实习岗位。还有几位孩子,在残疾人之家安置。

孩子们学习客房打扫

特别让王老师焦心的,是一位存在学习困难的男孩龙龙。

「自身能力挺强的,会咖啡拉花、洗车,也会一些体力工作,父母怕孩子被帖标签,没有办理残疾证。」王老师坦言,这些心智障碍的孩子需要庇护性就业,比如龙龙不认字,不会算钱,是没有办法与普通人竞争岗位的,「希望他们离开学校后,能保持‘社会人’的身份,通过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让他们找到价值。」正如面试时,小颖让评委感动的那句话:「接触别人才能让自己更快乐。」

徐芳主任说,之前带着孩子与阿里等企业对接,让孩子们教企业员工做手工,得到人生第一笔工资,让孩子们兴奋不已,「虽然钱不多,孩子想送给更辛苦的老师,还有想给家人买奶茶,特别有感恩之心。」

除了帮孩子找工作,老师也希望这群人能被更多人看见。

「如果单位组织工会活动,可以让孩子参加,也可以邀请到我们学校来体验,孩子们可以教会员工做竹编、做蛋糕。」王老师说,如果有企业能提供见习机会,比如打包快递、客房服务、洗车等等,也希望能给孩子们提供机会,「他们或许不像普通人一样,可以把工作干得很完美,但他们一定很认真,不会偷懒。」

(图片由杭州健康实验学校提供)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