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育儿

孩子每一天都在长大,意味着她每天都在抛弃你

2024-02-23育儿

在孩子靠近我的时候,我有厌恶的感觉:给孩子温柔一推

我们来理解一下,在你跟孩子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给的第一个解释是厌恶是用来保护孩子的,如果当不管女儿还是儿子靠近你的时候,在他们这个年龄你没有厌恶的感觉,你只有爱的这种感觉,这真的会导致非常严重的没分化。所以这个讨厌会让你和你的孩子之间有一个间隙,这显然是非常有助于他的成长。

第二个解释是我们看看你反移情讨厌是怎么来的,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反移情,我们拿你女儿举例,你的女儿是小学一年级,她靠近你的时候,她内心里面有可能有非常矛盾的想法,第一个想法是我爱妈妈,我希望跟她亲近。第二个想法是我已经7岁了,实际上我可以不要妈妈了,但是我如果直接抛弃妈妈,用我的成长,因为我把我的注意力转移到新的客体身上这种方式来离开妈妈的话,我就会内疚,所以潜意识搞了一个非常巧妙的事情,她投射了讨厌给你,大家注意投射性认同在这里的表现,妈妈请你讨厌我吧,你接到这个信息就把它作为反移情来体会,就是你讨厌她。第三步你会跟她保持距离,相当于说你走吧,妈妈现在想成为自己,想搞定自己的事情,不想看到你。

如果我们回应这个讨厌,并且把这个讨厌以不那么激烈的方式表现出来,比如说只是离开,或者是自己去干别的事情,或者去跟老公亲热一下什么的,这就相当于维尼科特说的,给了孩子温柔一推,现在是你来讨厌她,把她推开了,她就可以放心的成长,而不再有内疚感。

第三个解释是你内心里面有一个关于完美妈妈的形象,你觉得完美的妈妈就是在所有的场景和所有的时间都要无条件接纳自己7岁的女儿的。我刚才把完美的妈妈的标准一说出来,大家就会觉得这有点荒谬,为什么?因为这样的一个妈妈在现实世界是不存在的,如果我们仍然以这种超高的要求来要求自己的话,第一,我们过度自恋。第二,假如你真的成了这样一个妈妈的话,孩子一定会有问题,为什么?因为完美的妈妈一定会制造有问题的孩子,这是我们所有的人都知道的。

你也许不是对当下把她推开这件事情感到内疚。你也许是对她靠近你之后,你潜意识里面想把她吞噬的想法感到内疚,有可能是吞噬性的爱,吞噬性的爱意味着你和她之间完全没有边界,在象征层面也意味着你直接把它塞回到你的子宫里面,你是对你没有看到的潜意识层面的对她的愿望感到恐惧,所以再次重复一下,你对她的讨厌是有保护作用的,你对她的讨厌会避免她重新回到你的身体里面。

你潜意识里面就是想要把它吞噬到自己身体里面,你的讨厌阻止了这种事情发生。吞噬的动力是什么呢?是因为那种原始的爱。我们体会一下母亲的感觉,这个小孩在我肚子里面,我想对他怎么样就怎么样,然后生下来之后很短的时间里面他是完全听我的,但是以后是越来越调皮,越来越失控,所以我如果能够把它重新吞到肚子里面来,它就还是100%的在我掌控中间,就不会有两个独立的人之间的那些冲突和麻烦。

我们用另外一个角度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有很多妈妈要求自己的孩子,甚至作为妻子要求自己的老公,100%听自己的,但是他们作为完整的人是不可能100%都听你的。这个时候作为妈妈和作为妻子,她就有一个幻想,如果把你变成比如说植物人,变成残疾人,某种肢体残疾的人,你就会100%听我的了,象征层面也相当于把它重新放到自己的肚子里面,这个讲明白吗?

比如说在我40多岁的时候,妈有一次跟我讲,因为她知道我到处飞,她有一次直截了当跟我讲,他说我真希望你双腿断了,这样你就出不了门,你就永远都在家里呆着,我就永远知道你在什么地方。在现实层面也是相当于我妈妈希望我重新回到她的肚子里面,如果把它说的更加抽象一点,在那种没有分化的爱中,我们是不允许对方成为自己的,我只愿意他成为我的一部分,比如说成为我肚子里面的胎儿。

还有你可能夸大了你讨厌你的女儿而给予她的创伤性体验。为什么?因为你投射了你自己的婴儿般的弱小给她,但是我们都知道小孩有时候很皮的,小孩你别说只是那么轻描淡写一下,表现出对她的讨厌或者把她推开,你就是直接把她骂一顿,她有时候也会嬉皮笑脸的跟你互动。好像什么事都没有了,跟这个是一样的,跟这个对比的话你就知道我们有时候对小孩保持一点敌意,对她没有那么大的创伤。

但是我刚才说的那种情况,你如果向她投射了你自己的婴儿般的软弱的话,或者弱小的话,你就会觉得好像我随便做一点什么东西,都会对她造成毁灭性的创伤,这显然既贬低了她,又夸大了自己伤害自己孩子的能力。

还有一个解释,有可能是昨日重现,意思是你早年可能有某种程度的被拒绝的创伤,被讨厌的创伤。此时此刻如果你拒绝你的孩子或者讨厌你的孩子的话,你自己的创伤会被激活。这个也会使你在有时候偶尔的拒绝或者是讨厌一下孩子的时候,有一点不堪重负的感觉,就觉得好像这是一件天大的事情。

大家可能已经看出来这些解释,有可能要把她推到的方向,要恢复自然而然的跟孩子的关系。比如我讨厌你就是讨厌你,我这一刻不想见你,就是不想见你,大家都可以各过各的,然后过一会我可能心情好了之后,我愿意理你。我觉得这样的状态是最自然的状态,而不是把自己伪装成一个刚才我们说过的100%的时间和100%的地点都是一个100%完美的母亲这样一个状态。一旦你对自己偶尔出现的讨厌自己的孩子不那么内疚的时候,你就放弃了完美主义的妈妈的这样的理想,而这是精神分析希望达到的。

在女儿想抱妈妈的时候,妈妈很想推开她,这是因为它激活了妈妈曾经也想这样跟爸爸妈妈亲密但又亲密不了的一些痛苦,这会激活妈妈自己的痛苦,所以她自己的女儿推开,她让女儿再次去体验她童年的时候,没办法跟父母亲密的痛苦。发生在女儿和妈妈之间的这一幕,有可能是几十年之前发生在妈妈跟自己的妈妈或者是爸爸之间的一幕,这是代际之间的强迫性重复,她要把女儿培养成最能够理解自己在那个年龄有多么痛苦的一个人。

另外还有一个关于分离焦虑的解释。我想分离焦虑永远都要跟融合焦虑一起来谈,因为单独的分离焦虑是不存在的,我们还是看刚才的例子,就是小女儿要爬到你的肩膀上去的时候,你对她有厌恶的感觉,甚至想把她推开,或者是也做了把她推开的动作,是因为在潜意识层面,也许你们是融合的,你爱她爱到了融合这种状态,所以你在意识层面需要否认,就是用讨厌他的推开她来表示我在内心里面没有跟我的女儿融合。

当一个人充分的成为他自己的时候,他自然拥有共情他人的能力

还有一个有可能我觉得是最重要的,涉及到一些比较新的精神分析的观点,大家可以去找一找精神分析的主体间性这样的书看一看。我对精神分析的主体坚信现在非常感兴趣,刚才你提到做自己和伤害他人之间的冲突,主体间性完美的回答了这个问题,或者说完美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把今天主体间性的那些精神分析,就是那些高度抽象的理论用在你刚才提问的具体的事实上,那是这样描述的,当一个人充分的成为他自己的时候,他自然拥有共情他人的能力,也就是说他不会对别人造成伤害。

我们想想看,比如说我们的父母是一个充分的有自我的人,他的自我成长的非常好,我们跟他打交道的时候,就会觉得我们在跟一个干净的清爽的、不会突破别人边界、也不会让别人突破自己边界的这样一个人打交道,我们想一想我们可以成长的健康吗?我们一定会回答是成长得非常健康,但是如果我们跟一个没有充分的成为他自己的的父亲或者母亲打交道,我们就会觉得他黏黏糊糊,他没有边界,他不知道边界的感觉是什么样子,他既不知道别人的边界感觉是什么样,但是首先他是不知道他自己的边界是什么感觉,所以他只要一动就可能侵犯到别人的边界。

我有一个原始客体级别的亲人就是这样子的。就是他知道现在跟他说话的时候,你都会感觉到他永远都不知道他自己的边界和别人的边界在哪里,所以他一开口就是非常荒谬的在干涉别人,或者是邀请别人干涉他,这就是没有充分成为自我的人,他没有别人的一个典型的例子。

我们把它再重新抽象化,主体间性的理论,如果用一句话描述,有很多不同的描述,其中一种用一句话描述的样子是这样的。就是主体性自动包含客体,真的是精彩绝伦,大家下去之后好好的体会这句话,我们再折腾一下,你充分成为你自己的时候,你自然拥有共情你的儿子和女儿的能力,你不需要做别人,都做那种故意共情孩子那种样子,这个步骤省了,你只要成为你自己,你就具备这样的功能。

大家有没有觉得这样的一些说法出来之后,我们整个人都放松了,我们以前想的是我们在充分成为了自己的时候,我们会不会变得更加自私,更加封闭,更加不具有共情的能力,更加跟其他人情感隔离,我们以前想当然的是这样子的,但是现在我们被解放了,我们如果充分成为自己的话,别人自在心中。

区分偏执分裂状态和抑郁状态:我不知道该怎么做妈妈了,这是健康的状态

你说妈妈对自己的担心,就是担心自己做妈妈,内心里面有一些黑暗的东西到孩子身上去了,我们实际上不太管你的那些黑暗的东西到底出不出来,我们管的是你竟然已经觉察到自己内心里面有黑暗的东西了,这已经是非常好了。我们就怕那些比如说一个妈妈,她觉得自己内心里面只有美好,所以她可以肆无忌惮的对孩子做任何事情,这样的孩子这样的妈妈就一定会搞出问题来,为什么?因为她对自己内心里面那些黑暗的东西没有起码的自觉。我们还是把它上升到理论层面,觉得自己完全是对的,没有丝毫的迟疑,这就是所谓的PS状态。大家把它记住,就是偏执分裂。

大家都听说过克莱因的理论,我个人觉得她的理论最重要的内容就是他把人类的精神状态分成两个不同的样子,一个就是ps,就是偏执分裂,再一个就是d,抑郁状态,抑郁跟抑郁症的抑郁不一样。我们先来定义一下这两个状态是什么样子的。 ps就是偏执分裂状态,它的意思就是缺乏基本的灵活性,而赋予一件事情黑白分明的鉴别标准。

比如你完全好完全坏,或者是我做妈妈就是一个完全好的妈妈,以及要么就是完全坏的妈妈,这都是偏执分裂状态。最通俗的说那种觉得自己好,认死理的,对自己所相信的东西一点都不怀疑的,就是ps状态,几乎就相当于一个精神病状态。

而抑郁状态是我开始对我做的有点怀疑了,这恰恰就是这个妈妈的一个状态,就是我希望做一个好妈妈,但是我又担心我内心里面黑暗的东西对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这就是d状态。

克莱因举的原始的例子是一个婴儿很爱妈妈,但是他爱妈妈同时又产生矛盾的情感就是恨妈妈,他咬了妈妈一口,然后他开始自我攻击,觉得自己伤害了自己所爱的对象,他就抑郁了,这就是一个整合的状态,健康的状态。这是对我们如果在对待孩子这个事情上面有点迟疑的话,对这种状态的赞美,你迟疑就表示这个状态是对的。

有很多妈妈学了精神分析之后说,我回去之后都不知道怎么样对待自己的孩子了,我该怎么办?我告诉她你这个状态是最好的,精神分析就是要让所有的偏执分裂的妈妈永远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妈妈变进入到抑郁状态,这样孩子就有活下去的可能性,以及有健康的成长的可能性。

我遇到一个事业上非常成功很有钱这样一个未婚的女性,她跟我讲的她以后如果有了儿子的话,她就要把她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全部都是非常确定的,不容改变的,没有自我怀疑的这样一些说法。我真的当时会想,做他的儿子绝对是一件非常倒霉的事情,因为他太ps了,他太知道他怎么做了,没有迟疑。

女性身份认同:用感觉委屈和流泪来认同自己的女性身份

关于女人容易哭的现象,比如说一个非常优秀的非常理性的非常知性的这样一个女人,她可能看一个特别无聊的电视剧,她的认知那个部分会觉得这个电视剧水平非常差,无聊等等,但是她情感控制不住,她看这种电视剧的时候会哭,眼泪不知不觉就掉下来了。

我记得很多年之前,我遇到中国最好的大学的社会心理学的系主任,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她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女性,你想想看这样的学校系主任在工作的时候肯定是非常的强势,杀伐决断的这样一个女人,但是她跟我说,她每天晚上在家里看那些无聊的电视剧的时候,总是在哭,动不动就哭了,我们还是要想办法理解这种情况,有可能这是在用来对抗自己在很多时候的过度理智化。

在某些时候像一个中国最著名大学社会系社会学系的系主任,以及像你这样很能干的人,我猜测,在这个时候可能会对自己永远保持理智,永远强大的这种状态,有一些疲乏,或者是赋予自己过度强大的状态以没有很好的向女性身份认同的这样的意义,所以就需要通过一些特殊场景,包括刚才我们说的看那些无聊的电视剧,用这种方式让自己流流眼泪,让自己觉得自己还是个女人,向女性身份认同。

关于女性身份认同这个部分。你内心里面可能有一个向糟粕的文化认同的部分,比如女性不应该修水管,或者显得强大,或者是非常理性知性有文化之类的,尤其是强大,所以你需要通过容易哭来向糟粕的文化认同。我记得有两个被采访的女性,她们都见识非常的开阔,有那种全人类的视角的的女性,让人非常佩服的这种女性。

他们就提到一个词叫东亚女性。东亚女性在说这个词的时候,我是觉得有点受伤的,因为我周围都是东亚女性。东亚女人,然后我是东亚女人的儿子。说这4个字的时候,实在是在描述东亚女人的被限定,比如说有一个特征,前几天我还跟一个德国人聊到,你作为一个女人都不能够感到一点委屈,那还是女人吗?所以有些女性她是通过经常感到委屈,然后流泪,用这种方式来认同自己的女性身份,显然这是一种过时的东西,未来的社会不应该有这种糟粕的文化,好像一个女人必须要感到委屈。

如何拒绝对方:干净利索的拒绝更不会导致伤害

问题:如果遇到一个融合的这种爱的感觉,你感觉到你跟他要融合,然后你又不好去推开。如果对方是那种婴儿般的依恋的感觉,我又控制不了自己去推开,怎么办?

干干净净的推开,不会导致这比较大的伤害。比如这次过年我一个哥们给我打电话说过年是不是聚一聚,我直接跟他说,我最近没时间,不想聚。他说好吧,电话就挂断了,我是非常清楚的知道这个事情我拒绝的越干脆,他越不会受伤害,相当于我们理解一下催眠,比如你打电话给我想拒绝你,我直接说我没时间,我在说我没时间的时候,就相当于在给你催眠说你不会受伤害,你不会受伤害,所以我才这么干净利索。但是如果你给我一说,我就表现出非常为难的样子,我就这个事那个事给你解释半个小时,说我为什么不见你?我每解释多一句,你就觉得伤害多一分。

把它还是上升到理论层面,当我是一个充分分化的人的时候,我既不会向你投射弱小,也不会认为我自己很弱小,所以我可以该怎么样就怎么样,这个不会导致伤害。但是如果我把我的弱小投射了给你,然后再安抚你的话,这就会导致伤害。所以把它归结成我们平常经常说的一句话,在拒绝和不拒绝的时候,我们听从内心的呼唤就可以,这个就是顺其自然就可以,我今天的确是不想出门,不想见你,就完了。

这里面还有一个跟精神分析有关系的理解,我如果拒绝你的时候显得特别的犹豫不决,啰里啰嗦的话,实际上是在掩饰我本来就想伤害你。你一定会感觉到我的潜意识,你会感觉到这家伙就是瞧不起我,就是想在这过年的时候给我恶心,想泼我的面子,损害我的面子,但是干净利落的拒绝,不会出现这种情况,这个也包括平常生活中间借钱诸如此类这样的事情,你要干净利落的拒绝不会导致伤害,但是啰里啰嗦迟迟疑疑的拒绝,就会让别人觉得非常不舒服。

在亲密关系中也是这样的关系,亲密关系中间只不过是加了一点血缘,或者是其他一些让这个关系变得更加灵活的东西而已,本质上所有的关系都是一样的。

当我们内在的客体关系改善之后,外在的客体关系也会跟着改善

你描述了跟父母的关系,在同一个城市,但是一年只见几次面,情感上比较隔离。我们在理解一个成年人跟父母的关系的时候,我们也需要从防御这个角度来理解。现在这样的状况,有点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一样,是经过了漫长的岁月的进攻、防守、试探等等这样一系列的行为之后,所维持的一个相对来说和平的边界,意思就是如果有人想突破现有的打引号的政治边界,就有可能引发战争。战争在精神分析里面可能会被描述成有一些被防御的与乱伦有关系的冲动可能会被激活。

比如你如果从几个月见父母一次把它变成每个星期都去见他们,他们一定会觉得自己的边界被冒犯了,他们会像你对你的女儿一样的对你产生讨厌的感觉,并且让你知道,让你又自然而然的回到几个月才见他们一面的正常的频率上面去。换句话说,你们现在所维持的几个月见一面的设置,实际上你们都舒服的设置,大家都不会相互的过度侵入而导致人格的震荡。

所以有很多人学了精神分析之后,他们想通过在现实层面跟父母亲搞好关系,来弥补早年的某些遗憾,但是当然如果能够改善的话,当然是好事情了。但是我觉得在大多数情况下可能会导致双方的不舒服,会使这样的边界在动荡之后又制造战争,然后又重新回到原来的平均的状态中去。

所以精神分析的目标并不是要改善现实层面的孩子跟父母的关系,而是要改善我们跟已经内化的父母形象,也就是说内在的客体关系,来达到人格的成长。当然我们在临床上看到很多这样的情况,就是当我们内在的客体关系改善之后,外在的客体关系也会跟着改善,这样的改善就显得更加自然一些,就不会导致政治边界的的不稳定,又重新爆发战争这样的情况。

我想延伸一下,把刚才分析用到你对自己的孩子以后会不会啃老的这样的担忧上面。我们幻想一下,如果你的孩子以后是啃老的,大概的场景就是你儿子30多岁都不能工作,仍然住在你的房子里面,你每天都可以看到他,大概就是这样的情况。你有没有发现这种情况恰好跟你和你爸爸妈妈的情况完全相反,你和你爸爸妈妈如果有高度的情感隔离的话,你的孩子在啃老的时候跟你有极大的情感融合,所以也许这个被你称为你的内心里面比较黑暗的部分,希望自己的孩子永远跟自己在一起。

我担心孩子啃老:过度的担心等于期望

这真的是非常有趣。精神分析从来不管一个人他是怎么说的,精神分析管的是这个人说出来的东西,有可能跟他内心里面的想法相反,或者说他表达的东西是为了掩盖他内心里面相反的东西,比如你肯定知道一句真实名言,就是过度的担心等于期望,你担心她啃老,就表示你内心里面有一个希望他看到的愿望,然后你想消除它。

孩子每一天都在长大,意味着她每天都在抛弃你

你女儿说害怕你死,是因为她害怕她想你死,她害怕她希望你死的愿望。但是我们在理解死的时候,就理解小孩所说的死的时候,我们跟意识层面和跟我们成年人理解的死完全不是一回事。她理解的死有可能只不过是希望你消失一段时间,不要打扰她成长,而且她内心里面还有这样一个想法,她每天可能都在抛弃你。我们养过孩子的人都知道,那孩子真的是每天都在抛弃我们。

我跟我3岁7个月的女儿真的很亲,其实我白天带她的时间很多,但是最近一个星期左右,我只要一靠近她,他就会跟我说,你走开你长得太丑了,搞得我一方面大笑就觉得好玩,另一方面心里还是稍微一有那么一点点失落。有人觉得她现在已经竟然可以让我走开,就表示她人格独立性又增加了一点点,我有一种被抛弃了一部分的这种感觉,对小孩来说,你去死和你走开是一模一样的,是一回事儿。

妈妈是学霸,孩子是学渣:妈妈介入孩子学习太多,阉割了孩子学习的能力

我非常关心你两个孩子的学习成绩,因为我们看到了反差,而且这个反差根据我们过去的经验,在很多家庭里面都发生,这个反差是妈妈是学霸,然后孩子是学渣,但是我不喜欢学渣带有攻击性的这个词,我们这样说温和一点,妈妈学习成绩很好,在学习上面自我功能很好,而两个孩子在学习上的自我功能不太好,如果儿子到了倒数第一名的话,这个不太好,就稍微过了一点。有些父母会认为我如果是学霸的话,我的孩子哪怕全没到前面三名都算学渣,这个要求也过分了一点。

同样的根据经验,如果是刚才我们说的这种情况,妈妈成绩好,孩子成绩不好的话,我几乎可以肯定是因为在孩子与学习有关系的这样的事情上面,都是你进入太多。相当于你的学习成绩的那种光芒,像剑一样的,你跟你的孩子太近的时候,那些箭就把他们那些学习成绩的能力给阉割了。

妈妈是完美妈妈类型的学霸,她内在也有一个比较成绩差的部分,她把这部分投射给了孩子,孩子把妈妈防御的那个部分给活出来了,他要活成倒数第一。孩子得倒数第一,既是对妈妈的攻击,又是对妈妈的认同。这个认同是潜意识的认同,象征层面相当于妈妈是为自己成绩非常好自豪的,为了维持这个自豪就需要有人衬托,所以你在潜意识里面给你孩子发出的信息就是孩子为了让妈妈永远都是第一,最好把学习搞得糟糕一点。

我对你刚才说的有个细节很感兴趣,就是要孩子自己纠错。这有点像有些公司单位的领导就要求自己的员工的自我检讨,写检讨书跟有点一样了。你看看你自己有多糟糕,这个给孩子的暗示,我可能需要有错才能够讨好妈妈。一个更明显的事实就是他没有错,你竟然都认为他错了,就表示你期望他有错,然后只有在他有错的情况下,才能够更衬托你的正确伟大光明,诸如此类的。

我又想到我自己的一件事情。我以前在武汉上大学,我哥在北大上大学,大家看到这个大学的差别,然后我会给他写信,他也给我写很多信,他那些信全部都是批评我,这个那个不行。当然他北大的有资格这样说,一件让我觉得非常创伤性的事情是我给他写的信,经常被他退回来,上面用红色的笔把我的错别字做了修正,所以我要把我写的信再看一遍,上面有很多的改错,而且他会用非常激烈的语言说为什么这个字你都可以写错。

我估计到现在为止,我为什么没有写出几百万字的巨著的原因,是因为我一写我就幻想有一个巨大的惩罚在那里等着我,而且我自己写东西的时候也有点神经质,我要求每一个标点符号都不能错,这就让我写东西的时候,除了有享受那个部分的话,也有痛苦的部分。这也是我为什么现在没有成为刘慈欣这样的作家的原因,当然这有点过度的责怪他人的这种味道,推卸责任的味道。

你做的事情会形成一个模型,就是妈妈希望我犯错,并且希望我在她的要求下面又把这个错误纠正回来,这是我妈妈希望我做的,这会形成一个模型,而且我哥哥对我那样做实际上是有羞辱的味道。我要对你说,你对你儿子也有,你看看你错成什么样子了,诸如此类的。

如果妈妈作为学霸,孩子也是学霸的话,那就表示他们的关系中间,妈妈对孩子的与学习有关系的功能,具有保护和支持的作用。但是经过这么长时间之后,妈妈是学霸,孩子学习成绩是不太好的样子,这就已经证明不管意识层面你做了多少,听起来多么正确的事情,我们仍然会非常偏执的认为你潜意识层面已经做了跟那些东西相反的事情。

所以从现在开始跟孩子与学习有关系的所有事情保持距离,这就是我刚才为什么要问你,就是在与孩子学习有关系的事件上面,你的进入程度是什么样的原因。这是潜意识支配的,就是你意识层面,不管你是怎么样照着教科书去做,照着精神分析去做,那都有可能是你成绩好的光芒,每一个光芒都是倒刺,都会有阉割作用。

保持距离,让另外一个人接手,比如说请一个家教,也可以尝试一下让他爸爸进来,这段时间,如果没有效果的话,最好是让你和他之间隔着一个专业人员,专业人员他会非常中立的干他的技术方面的活,不会造成伤害。

精神分析是一门关于时间的学问。还有一个解释,你有一部分还是学霸身份,你周围需要几个学渣来衬托你,这表示你有一部分活在过去,然后你的孩子就变成了你当年衬托你的那些学生中间的一员和二员。

为什么即使潜意识意识化了,有些事情好像还是没办法去改变?

你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意识化之后离改变有多远,我们分两步回答,第一步是意识化了之后就表示已经有巨大的改变。我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别的改变,比如说行为上的改变,是不是要比潜意识意识化的改变更大,我不知道这两个改变哪个更大,如果一定要我选一个行为上的改变和潜意识意识化的改变,哪个更大的话,我还是倾向于潜意识意识化之后改变更大,因为行为上的改变会非常肤浅。比如我们只是要求一个人行为上改变,他内在潜意识意识化这个部分我们完全不管的话,这个行为上的改变基本上没有意义。所以这是第一个回答。就是再重复一遍,刚才这个回答行为上的潜意识意识化就是我们能够做的最大的改变,它要大于行为上的改变。

第二,我们如果只问整个人的从内到外的改变以及他外在关系的改变,这个需要时间渗透,为什么?因为行为有时候他自己有一套独特的系统,我们知道我们的行为有时候是受我们肌肉的习惯来控制的,比如说一个人驼背,心理性的驼背,你给他做了20个解释,他的确是潜意识意识化了,但是他驼背的这种骨骼和这种习惯,有可能一辈子都改变不了。

我们有时候真的也是要在行为层面想办法,虽然行为层面会像我们刚才说的有点肤浅,你想象一下你以后这样做,以后假如你女儿靠近你的时候,你的确是有点讨厌她,你就笑呵呵跟她说你滚,会怎么样,大家有没有觉得很干净。

我想象一下,如果我的父母对我这样说,我不觉得会受伤害,至少我们哥们之间一般的朋友之间经常会这样说,滚,没觉得这个是一个什么巨大的伤害,而且小时候如果一个孩子在家里学会了怎么样去应对,或者是体验怎么样接纳接受来自父母的这种,你滚,我现在不想看到你,就是这样的干净利索的对待的话,他在社会上再面对这个的时候,他会相当于被行为训练的可能也会舒服一点。我不知道这种真的是有点江湖气的理解是不是有时候比精神分析可能还来得更加直接一点。

你有时候跟女儿这样说的时候,我们再重复一下,就是啰里啰嗦的拒绝他的时候,她一定会受伤害,干净利落的拒绝她的时候不会受伤害,即使是说她伤害的话,他也不会变成一个延续的伤害,而是只是在那一瞬间不舒服,就是不会延伸。

来访者不断插入补充信息:潜意识的防御和拒绝

我需要做一个解释,为什么你已经3次或者4次补充信息了,但是都是我同意的,我们还是说潜意识,我猜测有可能是我们给你的解释就是慢慢的要渗透你,进入到你内心里面对你发生改变,但是你可能对这种改变有点不适应,所以你需要用你自己说话这种方式把我们给的那些解释从你身体里面推开,就是你每说一句话都是要推开我们对你说的一句话。

来访者多次插入发言,有一部分是控制,就像她影响她孩子的学习一样,她要去掌控这个过程,这是一个重现。在我们之间发生的事情一定会在你的原生家庭以及现在的4口之家里面肯定会发生。我们刚才给了一个动力学解释,她用她来说来抵消我们对她说,拒绝自己变成另外一个样子,这算一个动力。

还有一个动力是她想用这种方式来告诉我们,她是怎么样打扰或者说进入她孩子的自我功能的,我们把这个当成你给我们提供的表面上是语言的,但是本质上是非语言的信息。非语言信息是我不允许你们对我的分析自由的流淌,我需要把它切割,所以我每一次补充材料都是要切割我们对它所做的整体的分析。

来访者在发言时对自己进行精神分析,她把自己的身份当成了一个咨询师,而不是一个来访者,这是阻抗,就是用这种方式来否认自己作为来访者的身份。她对自己一开始就给了4个解释,这都是在向我们示威说你们说的我都懂。我们在临床中间也会遇到一些对精神分析很了解的人,我真的觉得我的一些来访者,包括我的学生悟性比我要好,这真的是一点都没有矫情的说,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做处理。

他使用了太多的术语,对自己有太多的分析的话,我们可能需要对它做一个干预,我更愿意看到真实的你,而不是懂得很多精神分析的那个你。能不能给我讲一点你生活中间的爱恨情仇,你的真实的故事,关于你的所有的小小的故事,柴米油盐的故事我都想听,但是你如果说太多的术语说出他的分析的话,我可能就会把你当成我的同行,那不利于对你更真实的部分的了解,如果这样干预一部分之后,他想跟我们进行学术交流的愿望就会减少,而作为一个人想跟我们接近的部分就会增多。

第一个被访谈,感觉很紧张:内心有个模式,一般来说第一个都不太好

我们每个人都会赋予第一以某种意义,今天是第一次课,对我来说也有意义,所以我在中间某一段时间有点长篇大论。这是我们这个班第一次开课的一个有点兴奋的反应,我之所以觉得有点紧张,是因为我们在这里第一好像出现了几次,第一次做访谈,然后你的儿子是你的第一个儿子。

如果你心里面有这样一个模式,一般来说第一个就不太好的话,第一个被访谈不太好的话,我担心你会投射给你的孩子,而你的孩子也有一个第一,就是倒数第一,我觉得紧张的中间可能有没有什么投射性认同,我一般会真的是不太在乎小孩子的学习成绩。但是如果倒数第一的话,这还是个问题。

我以前对我的大女儿就说过的,我对她的成绩只有一个要求,你只要不是倒数第一,哪怕有一个人比你差,我都不会觉得你成绩差。但是现在我们遇到的情况是刚才你说的比较特殊的,这就是倒数第一这种情况。所以我会认为这中间有可能与儿子有关系的某种投射性认同。

还有,潜意识里面是没办法分清楚第一和倒数第一的,就像我们的自恋是没办法分清楚是遗臭万年的好,还是流芳百世的好,遗臭万年也会满足我们的自恋,就跟倒数第一也能满足我们的自恋是一样的。潜意识是没办法分清楚正和负的。

被追赶的梦:这是关于整合的梦,意味着自己的一部分在追赶另一部分,寻求融合

刚才提到关于被追赶的梦,我记得我专门写过一篇文章,解释被追赶的这样的经典的梦到底意味着什么。我现在用这个案例来做一个解释,有可能这是一个关于整合的梦,被追赶意味着自己的一部分来追赶另外一部分,就是寻求融合。具体来说,你对孩子有爱,这个是没问题,同时有恨,有可能你不能够接纳你对这个孩子有恨。

精神分析一个非常伟大的对人类的贡献是,让每一个父母不管是妈妈还是爸爸,都能够觉察到自己本来就是恨孩子的,并且能够接纳这种恨,使这种恨不要在背后搞鬼。这就是真正的整合,我们既爱且恨,我们爱他的时候给他拥抱,给他好吃的赞美他,同时我们恨他的时候会跟他说你走开,我现在想自己待一待,等等,这都是我们需要接纳的一部分。

所以这个梦可以把它理解成你对孩子恨的部分在追赶你对孩子爱的部分,他像一个鬼一样的来追赶他,我猜测当你能够把对孩子的恨意识化,能够接纳自己对孩子的有时候的讨厌排斥情感隔离,这个梦就不会再做了,这是一种可能性。

另外梦见猫,被其中一只猫咬了一口,我们知道猫一般咬什么?咬老鼠对不对?老鼠是一种生活在黑暗中间的动物,估计这也意味着你不能够接纳自己所有的人都有的那个部分,有时候我们会烦孩子这个部分。

行为两极化背后的动力:爱和恨没有整合

妈妈的行为表现出两极化,有时候想和别人学习,如何管自己的孩子,有时候又完全放开不管,有很多的矛盾和纠结,还有不停地摇摆的两极化。这和关于爱和恨没有整合是有关系的。我们看看我们对孩子的爱和恨,如果没有整合的话,有时候恨占主导,就会做一些对孩子的自我功能、还有其他方面有伤害性的事情。但是当爱做主导的时候,我们也会做对他的成长,对他的健康有利的这种事情,这就是两极化后面的动力。

如果出现我们所说的就是爱和恨整合的这种状态的时候,那就不会出现两极化,那就会自然的有分寸。意思就是我在知道我对孩子又有爱又有恨那种情况下,我就既能够保持跟他的边界,又能够在安全的距离上爱他,就不会出现两极化的这种情况了。

很多妈妈问,我怎么做对孩子最好?妈妈应该思考,我可以不做什么的问题

你对自己人格是不是足够健康不确定,所以你的人格很健康,就是一个人的人格的确定性跟他的人格健康程度成反比,越觉得自己这样做对,程度到100%的就是越有问题,相反对自己的人格状态,对自己做的事情是不是对的,保持怀疑的话,这样的人绝对病不到哪去。这是搞金融分析的人的基本信念,你问了三次说自己的人格是不是足够健康,所以你三倍的健康。刚才说的不完全是开玩笑,就绝对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判断一个人的健康程度的标准。

但是在这个之后还是需要做一下另外一个动力学解释。你这样问本身我怀疑中间有一部分具有表演性,也可能你知道不确定性是健康的标准,所以你稍微夸张的或者放大了一点点你对自己的不确定性。你是在用这种方式告诉我们说,我对自己不确定,所以你们必须要判断我是健康的。我刚才已经回应了你这个部分,但是有一部分还是表示你是确定的,就是这个部分之前我们已经确定了很多了,做了很多的与这个有关系的解释。

有很多妈妈问的是我该怎么做,对孩子最好,也许是在对自己有更多的了解之后,对精神分析更多的了解之后,有可能可以问出这样的问题,我可以不做什么,我们可以体会一下,如果我们的父母他们开始思考这样的问题,他们可以不会为我们做什么的时候,我们会有什么感受,我估计我们会觉得某一些捆绑我们的绳子松了,或者是我们觉得那种被凝视的感觉减轻了很多,而这种凝视被存在主义哲学家认为有地狱般的作用。

怎么样成为自己的标准?和他人边界清晰,自我功能充分发挥

怎么样成为自己的标准是什么?有很多回答。我现在这个问题真的是要回答起来,可以写本书了,有很多人都在论述这样的主题,比如说欧文亚隆,他有一本书名字直接叫成为你自己。我们现在说两个标准,第一个标准是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边界在哪里,顺便也知道别人的边界在哪里,就不会做出太多的侵犯别人的边界,以及不自觉地邀请别人来侵犯自己的边界的这样的事情。第二个标准就是各种自我功能都发展的比较好,有26个自我功能,大家去把这26个自我功能背诵一下。

一个人除了刚才我们前面说的边界以外,他的各种能力都处在相对来说比较充分的发挥的中间,没有什么自我功能被压抑,这就表示他充分的成为了自己。因为一个人如果没有充分成为他自己的话,他一定有一些自我功能是外包给别人的。

大家知道自我功能外包是我发明的一个词,我曾经描述过一个我的来访者,他的很多的自我功能都是真的是被压抑了,我跟他这样说的,我说你现在这个样子好像你随时都要带着20个仆人在身边,你才能够活下去,为什么?因为每一个仆人都负责来执行你外包出去的一些自我功能。

原话不是这样说的,没有使用这么专业的词汇,就是大概意思这样子,比如说现实检验能力,但是不是那种精神分裂症级别的,你外包给别人了,整合能力抽象能力你都有相应的仆人在给你做,所以你啥事都不用做了。

内疚:用内疚来惩罚自己,就好像我没有做过某种违反道德原则的事情一样

当女儿想和妈妈亲密,妈妈感觉很厌恶,把女儿推开。表面上妈妈在说自己很内疚,把女儿推开的内疚,但实际上,推开孩子勾起了妈妈自身作为孩子时候的创伤,从反移情的感受看,她的情绪对父母对她的伤害的一种愤怒悲伤的表达。

第二个解释,内疚跟自恋程度成正比,大家也把它记下来。但是内疚还有一个功能,这也是克莱因说的。当我们内疚的时候,就表示我们已经有处于抑郁状态,就是刚才说的D状态的能力,D状态是一个更整合的状态,更健康的状态。

现在生活中间我是绝不会跟没有内疚感的人打交道,因为一个人如果就经常有内疚感的话,他真的坏不到哪去,但是如果他一丝的内疚感都没有,他就可以坏的没有底线。如果把它用更专业的术语来说,就是没有内疚感的人,他是超我缺损的,有可能是人格障碍这个级别的毛病,但是只要一个人有内疚感,我们就基本上可以判断他的人格水平已经发展到俄狄浦斯期,他如果有什么问题的话,也只不过是神经症水平的。而神经症水平的问题的人就是正常人。

所有人有可能出现的内疚感,我假设大家都是俄狄浦斯冲突这个级别的问题,大家都是正常人,第一是抵消,这个反移情,大家把它记住,我们以前强调的不够,现在我们再强调一下,那个意思就是我做了一件违背某种道德原则的事情,然后我用内疚这种方式来惩罚我自己,就好像我没有做过那种违反原则的事情一样,大家看到抵消了吗?那个意思就是比如说我在跟你私人打交道的时候,我对你做了一些糟糕的事情,做完了之后我内疚一下,就相当于我没对你做,大家看到抵消的效果了。

还有我戒酒三年了,以前经常喝很多,我也用这种抵消的方式,就是喝多了胡说八道,然后第二天第三天内疚一下,然后为第四天继续喝酒做准备,看到抵消了。有很多人对孩子发脾气就是这样子的,控制不住的对孩子怒吼一通,然后开始自我攻击内疚,就抵消了这些。我的内疚相当于我没有对孩子发脾气一样的,因为我已经受到惩罚,就已经完成了一个闭环。

一个经典的例子就是假如你对我做了糟糕的事情,然后你自己觉察了,你就跟我说你骂我一顿,这样我心里舒服一点。我如果整你的话,就是我绝不骂,就会增加你的内疚感,因为你要用更多的内疚来抵消你刚才对我做的坏事情。

第三个解释是,有可能你在代替父母对你的内疚。再把它说得清楚一点,当年也许你对你父母有很多的愤怒,你觉得他们做了一些让你创伤那样的事情,所以他们应该内疚,而你觉察到他们并没有因此内疚。所以跨时空的你过了若干年之后,你用对孩子经常内疚这种方式来替代早年的时候,父母应该对你的内疚。我就说的有点绕,但是我相信大家都还是听明白了。

你的内疚包括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你攻击了孩子之后的内疚,还有一个部分是代表父母在内疚,因为他们早年攻击了你,这样解释的目的是要把你代替父母内疚那个部分还给他们,你的内疚感就会减少,相应的就是自恋的程度也会降低,因为自恋和内疚是成正比的。

第四个这也是我发明的一个词,叫做因果倒置。我们意识层面的原因是因为我做了糟糕的事情,所以我内疚,但是因果关系太表面了,太肤浅了。真正的深刻的理解是如果我因为自恋,因为需要父母亲内疚,或者是因为某种受虐的需要,我就要维持长时间的内疚感,就是小剂量的内疚感,我随便找一个什么事情都可以让我内疚。就是因为要内疚,所以认为自己对孩子做了非常糟糕的事情,或者是对乌克兰人民做了很糟糕的事情,或者是对整个宇宙的生态环境有一些破坏,反正就是我随便找个理由都能够让自己持续的处在内疚中间,为什么让自己处在持续的内疚中间?这个动力在前面那段话里面我已经说过了。

第五个解释,我们区别一下内疚感和羞耻感,羞耻感是一件让人觉得更糟糕的感觉,如果内疚那种感觉还可以承受的话,羞耻感有时候会让人觉得很难以承受的。我怀疑内疚的人可能是在用内疚来替代羞耻,意思就是我如果觉得自己不好,我还是可以调控的,但是羞耻感是认为别人觉得自己不好,比较难以控制。他们的一个明显的差别就是内疚的人他是可以上街玩的,可以出门的,但是羞耻感太重的人,他可能连门都不敢出,会处在一个非常自闭的状态里面。

内疚是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这种不舒服的感觉有可能能够替代某种性兴奋的刺激,就是某种性刺激。我们再给一个最高级别的解释,就是这种内疚感,这种持续的自我刺激有可能是可以维护自己还活着的感觉。如果内疚这种刺激都没有的话,活着的感觉就会很淡,这个会让人觉得非常不舒服。这就跟我们为什么要吃辣椒的原因是一样的,就是辣椒那种刺激会让我们觉得我们还有味觉,还活着。

我用内疚这种方式来证明我活着,获益太大了,这是存在级别的利益。性兴奋的利益还只不过是低于存在级别的那种与性快感有关系的东西。

可以这样说,我内疚我活着,如果来描述这种情况的话,我如果内疚感都没有的话,我都会觉得我没有活着。换一种说法,有的人他是要带着罪恶感活着的,比如有一些基督徒,他潜意识层面是我活着就是有罪的,因为他们那个信念,但是更深的层面是只有在我觉得有罪的时候,我才感觉到我活着。

问题:级别这么深的这种没有活着感的感觉,就是说我内疚,或者是我有罪,我才能证明我自己活着,那是怎么形成的?

在这个问题有个标准答案,我们所学到的所有这些东西都是在早年的时候跟父母亲关系中间形成的。比如说中国的父母很容易向孩子传递这样一个信息,你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给我添麻烦的,所以你应该内疚。

内疚的感觉就是和父母在一起的感觉。我们如果对父母内疚的话就保护了父母,我们就不会对他无限制的剥削,所以这个也可能是投射性认同。比如说如果我是你的爸爸,我们不说能力的问题,我们说我不愿意,我不愿意给你提供精神上面足够多的爱,比如说你要亲近我,你要我给你买东西,我不愿意,因为我想重复我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足够的爱的这样的代际的创伤,所以我会向你投射这样的东西,你如果找我要什么东西的话,你应该觉得内疚。你一旦控制自己向我索取,我就被保护了,我就不会内疚了。但是本质上应该是我不能够提供足够的爱给你的时候,我应该内疚,看到中间的投射这种微妙的这种东西了。

这是我们的文化里面经常干的。比如说一个单位的上级,他从来都不会想我要为这个单位的人提供多么好的条件,让他们好好工作,他从来都是指责我的员工都不能够艰苦朴素,是不是很常见?所以我们会歌颂那些在艰苦的条件里面奋斗的人,但是我从来都不想,为什么不能够跟他们提供一点好的条件。比如说我们子弟兵去救灾,我们总要歌颂他们没吃的,喝雪水,连大冬天的救灾保暖的衣服都没有,我们歌颂他们这样的一个状态。

但是我们现在就要问为什么中国这么富裕不能够让他们吃饱一点,不能让他们穿多一点,不能够给他们提供热水,为什么不能够?因为那是父母干的。为了保护父母,我们就要让孩子吃更多的亏,或者是要孩子具有吃亏的能力。

代际传承的强迫性重复

他和孩子相处中的冲突,也呈现了自己作为母亲和内在小孩之间的冲突。我如果有一个儿子的话,我在跟他的关系中间的时候,在跟他的关系中间,一定有我和我爸爸之间的那些关系,在起某种背景的作用或者是调节的这种作用,这中间可能有1000种形态,其中一种形态就是假如我是一个被我父亲虐待的人的话,在我跟我的儿子的关系中间,就可能会出现1000种形态中间的一种,我爸爸都没对我好,我凭什么对你好,这就会制造代际之间的强迫性重复。这也就是我作为父亲和我作为孩子这种不一样的体验的内在冲突,会投射到我和我的孩子之间。

来访者在表达中用了大量的「就是说」高频词,如何解释?

我们曾经解释过的,我们把它看成高频词,一个人在叙述的过程中间的高频词,在象征层面意味着乳头。意思是我隔一段时间需要用这个高频词,就相当于隔一段时间我需要吸食一下这些高频词所象征的乳头,然后我才能够继续前进,所以这是一种退行的标志,也是对有一点像汽车隔一段时间就需要在加油站加油,只不过加油站是母亲,加油站的枪头就是乳房。

还有一个问题也挺好玩,我至少是碰到两个人告诉我,他们吃饭的时候总要在碗里面留那么一点点饭,像一小坨饭在那个地方,如果把饭吃得完全干净的话,他不舒服,总会留一点,我给他的解释也是你觉得那一小坨饭有没有一点像乳房。他们听了之后很震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