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育儿

仅在妈妈肚子里待了181天超早产的「巴掌宝宝」成功闯关出院啦

2024-05-22育儿

(通讯员 龚雨西 林云)「谢谢你们,是你们给了我的孩子生命!」5月21日,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新生儿科病房门口,彤宝(化名)妈妈为新生儿科医护人员献上了锦旗和鲜花,表达自己的无尽感激之情。

这个仅在妈妈肚子里待了181天(胎龄25+6周),就迫不及待来到世间的「巴掌宝宝」,出生体重仅860克。经过新生儿科医护近90天的日夜精心照护,一路「闯关打怪」,终于要顺利出院了。所有见证这一幕的人都由衷地感慨,彤宝的出生和成长,是一个生命奇迹。

25+6周超早产儿来到世间

3个月前的一个晚上,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值班医生在接到产科请急会诊的电话后,片刻不敢耽误,直奔产房。原来,一位孕25+6周的孕妇因宫颈机能不全导致宫口已开,提前进入临产状态,孩子马上就要生出来了!

经过产房内医护人员紧张地抢救后,体重仅860克的彤宝,身上插着管、带着呼吸机,被极速转入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

与此同时,新生儿科医护已在病房准备好各类急救物品,严阵以待,在彤宝被送来的第一时间便给予紧急救治。身长仅32厘米的彤宝如巴掌大小,透明如纸的皮肤上,蛛丝般的血管若隐若现,但她小小的心脏在胸腔里有力地跳动着,所有人都能感受到她顽强的求生意志。

近年来,新生儿科团队在主任方成志教授的带领下,成功救治多例超早产儿(指胎龄不满28周的早产儿),此前最小胎龄为25+9周,最小体重630g,积累了丰富的治疗和护理经验。

彤宝入院后,方成志主任和尚彦彦护士长带领医护团队成立了治疗和护理小组专班,精心制定专属诊疗计划和护理模式,24小时对患儿进行一对一「专人专护」,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各类指标。科室PICC(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护理团队,在患儿的丝状血管中成功置入PICC导管,为药物和营养的供给提供了生命通道。在医护团队的精心守护下,彤宝一次又一次转危为安,一天天地平安长大。

「既要保命,更关注成长」

「超早产儿救治,既要保证生命安全,同时也要注重日后生存质量。」这是新生儿科团队一直严格秉承的救治原则。在彤宝的救治过程中,以谢莉莉副主任、陈赛医生为主的医疗专组一直恪守该原则并积极践行。

彤宝入院后,妈妈在身体恢复良好后便尝试开奶,乳汁分泌正常。医生与家属积极沟通后,决定让患儿接受母乳喂养,以便提供更好的营养和保护。

考虑到住院患儿病情的不稳定性,为了确保彤宝能第一时间吃到新鲜安全的母乳。在对母亲的病毒检测、母乳运送、巴氏消毒、经口喂养以及家属宣教和母乳的院内管理等,各个看似平凡却关键的环节,医护人员都按照相关流程进行了严格把控。

从1毫升到3毫升,再到30毫升的母乳喂养,管床护士配合新生儿口腔运动干预来促进患儿的吸吮吞咽能力,彤宝的奶量稳定增长,出院时奶量每顿可达60毫升,期间基本未出现喂养不耐受的情况。

住院期间,彤宝的生命体征基本稳定后,为了促进生长发育,经过医护团队充分评估,建议患儿的父母可以到科室参与「袋鼠式」护理。护理过程中,爸爸或妈妈将新生儿直立式贴在其胸口,通过皮肤与皮肤的接触,让宝宝感受到母(父)亲的心跳及呼吸声,为其提供所需的温暖及安全感。

从最开始的10到15分钟,双方逐渐适应后,袋鼠式护理可以延长到30分钟甚至1个小时,效果十分显著。开展一周后,彤宝对氧的需求开始下降,学会自主吃奶了。这些明显的变化让医护人员和她的家人都十分欣喜。

「虽然我很小,但我很坚强。」入住新生儿科的第87天,体重增至2.91kg 的彤宝康复出院了。她是目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成功救治的超早产儿中中胎龄最小的一个,且在住院过程中无重要并发症发生。

方成志表示,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新生儿科一直紧盯学科前沿,积极推进真正使患儿和家属受益的新技术、新项目、新服务等,「袋鼠式」护理等家庭参与式护理是近些年来持续推进的专科项目,后续科室会创造条件努力为更多的早产儿提供该项护理服务,力争使每一位早产儿和家庭都能从中获益。

近年来,随着超早产儿的数量逐渐增多,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救治和护理技术也在和患儿的共同历险闯关中不断精进,百余名28周及以下胎龄的超早产儿从该科康复出院,且在后续的随访监测中,这些「巴掌宝宝」们都发育良好。

责任编辑:肖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