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育儿

应对孩子发脾气最好的方法:讲道理,而不是大吼大叫

2024-01-10育儿

这一幕让人心疼的景象发生在一个家庭中,一位小男孩正对着自己的母亲歇斯底里地挥舞着拳头,脚在空中乱蹬,口中不断地喊着「王八蛋」、「有毛病」等粗鲁的话语,他的脸庞因愤怒而扭曲,情绪异常激动,似乎下一秒就可能对母亲做出更加激烈的举动。

母亲则是一副无可奈何的模样,她的眼中充满了痛苦和无助,显然是正在经历着难以言喻的折磨和痛苦。

那个看起来只有8岁的男孩此刻表现得非常坚定,他全神贯注地看着母亲,眼神中充满了强烈的情绪,完全是以一个成年男性的气势在与母亲对抗。

那个小男孩,瘦瘦小小的,全身因为恐惧而止不住的颤抖着。而他的妈妈,本来是一个优雅而亲切的人,此刻的眼中充满了血丝,一边用力的掐住孩子的脖子,一边歇斯底里的吼叫着,那声音如同恶鬼一般恐怖。那个妈妈仿佛已经完全失去了理智,成为了一只暴怒的母狮,她的牙齿狠狠的咬住了孩子的肩膀,似乎要将孩子的骨头一口咬碎。

兰海目睹了这悲哀的一幕,心中充满了难过和无奈,她深深地感受到男孩的内心正在经历着无尽的痛苦和挣扎。她知道,如果不采取行动,男孩和母亲的冲突将会变得更加激烈,甚至可能会导致不可预知的后果。于是,兰海毫不犹豫地走上前去,试图拉开男孩和母亲之间的冲突,希望能够平息这场风波。

她发现男孩的身体本能地有所抵抗,这显然是一种防御机制,但更深层的内心却无比渴望被拉开,被理解,这是一种对爱和理解的渴望。

兰海恍然大悟,男孩表面的愤怒背后,其实是一个极度依赖和脆弱的内心。是因为男孩的性格暴躁的母亲,不仅从未给过他满足需求的机会,还不断地在其面前对他进行打压和指责,导致男孩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得到自己应有的情感体验和成长,他的沟通能力自然也就跟不上发育的情感,无法正常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因此,男孩在内心深处感到非常的焦虑和无助,也无法得到他人的理解和支持,最终只能以歇斯底里的方式呼救,希望能够引起他人的关注和理解。

看着眼前这个倔强的孩子,尽管外表冰冷坚硬,但是兰海内心深处却深深地为他感到痛心和难过,他为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经历了太多的痛苦和折磨,心灵饱受创伤,却依然坚定不移地前行,这让兰海感到十分震撼和感动,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泪水。

「他在试着将所有见到的一切都装进心里,包括每一个细节和每一个眼神,但是这对于他来说是个沉重的负担,他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些东西。他开始质疑自己的记忆力,担心自己无法记住所有重要的事情,担心自己会忘记最重要的东西。他尝试理解这个世界,尝试理解周围的人和事物,尝试理解人们的行为和情绪,但是这对于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他的世界充满了未知和不确定性。

」这是心理学家阿利瑟·所特的名言,告诉我们,我们应该理解和尊重孩子的思维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和处理各种问题和挑战。

也正是因为这个沉重的「心灵包袱」,时常在孩子们稚嫩的肩上压出无边无际的重量,使得他们无法全力以赴地去追求属于自己的梦想。

他们的世界很小,小到一杯水就能装下,一点小小的事情就能使他们欢天喜地或是伤心欲绝。那些孩子们的心灵之容器里装满了他们接触这个世界的所有喜怒哀乐,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是简单而直接的,他们不懂得如何去分析和处理这些情感,只是不断地将这些情感积累起来,无论好坏,都是一样。

而情感的分量远比智力更先成熟,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各种情绪,这些情绪有时可能会因为各种因素而被压抑或积聚,无法得到适当的释放和发泄,所以总是不断溢出,像焰火在天空绽放,随时随地发脾气。这就是孩子随时随地发脾气的根本原因。

正如教育学家金伯莉·布雷恩在其著作【0~3岁孩子的正面管教】中所指出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他们的生理和情感的成长早已超过了他们自身蹒跚的语言和沟通技能。这种成长的不平衡,使得孩子在特定的年龄段出现了一些表现出任性和发脾气的现象,这可能是由于他们的情感和心理需求在成长过程中得不到满足,导致他们通过发脾气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总是难免遇到一些不如意的情况,当面对这些状况时,我时常感到束手无策,整个人就像一个火药桶,只要有一点火花就能迅速点燃,引发不可控的情绪爆炸。

然而,孩子真正需要的,其实很简单,只是被陪伴、被理解和被当做重要的存在。他们需要的并不是金钱、玩具等物质财富,他们只需要父母的关爱和陪伴,这是他们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事情。父母在纠正孩子错误的同时,也要给予他们足够的理解和支持,不要把自己的期望强加给他们,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感到压抑和疲惫。

他们需要的是父母的爱和关注,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爱的陪伴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这无异于火上浇油,使得他们本来就已经濒临崩溃的小心灵更加不堪重负。

因此,要想有效地制止孩子的脾气爆发,我们必须首先充分地满足孩子的生理需求,比如适当的休息、饮食和锻炼,同时也需要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比如友谊、爱情、亲情和尊重,这样才能真正消除孩子的「心灵包袱」,并从根本上解决他们发脾气的问题。

马未都深深地记住了那个黄昏,那是他人生中一个难忘的时刻,他还记得当时的情景。那天,他正带着自己的宝贝儿子在商场里参观,打算好好带他了解一下这个充满着各种新奇物品的大世界。在出发之前,他已经跟儿子做了约定,今天他们是来参观的,而不是来买玩具的,儿子也开心的答应了,他以为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一切都应该按照他的计划去进行。

然而,当他在一家玩具店面前停下来,看着那些各式各样的玩具时,他的内心开始动摇,他想起了那个约定,他开始犹豫不决,他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本以为这次旅行会很愉快,谁知游览到一半,橱窗里那些五颜六色的积木吸引了儿子的目光。他的视线仿佛被吸住了一样,只剩下那盒积木,他目不转睛地盯着它,口水都快流下来了,似乎这个世界上只剩下这盒积木。

马未都提醒道:「别买这个,这个肯定不能买。」马未都继续向儿子说明其中的利弊,希望能打消他的购买念头,可是就在他转身的一瞬间,儿子已经扑到橱窗前死拽着要买了。

马未都完全没料到自己的儿子会反应如此强烈,他强忍着内心的愤怒,在公共场合尽量克制自己的情绪,向儿子严肃的表示回家再哭泣。听到父亲的这番话语,儿子心中充满了无尽的委屈,眼泪更是如同决堤的洪水一般涌了出来,但他仍然强忍着泪水,听从父亲的话,乖乖的跟着离开了现场。

马未都不禁松了口气,他原以为这个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

马未都没想到,一回到家,他的儿子竟然就摆出了小板凳,一脸严肃地对着空气放声大哭起来!他边哭边表示:「我长大了,我绝对不会允许我的孩子受到这样的委屈!」这一刻,马未都如遭雷劈,他意识到,自己的儿子可能因为一直被强制压抑了正常的情感表达,所以才会在自己心中埋下这样的创伤种子。

作为家长,我们首先需要保持对孩子的兴趣,以热情的心态去倾听他们的话语,给他们足够的表达机会,这不仅可以增强亲子之间的信任和亲密感,也能够让他们有安全感和自由感。而不是单纯的把孩子当作「小孩」去对待,简单的强压和驱散他们的情绪,这不仅不会让孩子的情绪得以释放,反而可能会使他们的情绪和身心健康受到损害,进而产生出更多的负面情绪。

我们应该让他们有机会发泄和释放自己的情绪,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在他们需要的时候提供帮助和支持,这样他们才能够更好地应对压力和挑战,成为更健康、快乐、有能力的人。

「为什么只给哥哥礼物,不给我,这不公平!」一位小弟弟挺着腰,怒视着面前比他高大许多的父亲。原来是小姨给哥哥寄来了生日礼物,却没有给小弟弟的。

本以为收到礼物会很快乐,但没想到却成为了一场纠纷的导火索。

然而父亲却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理直气壮地分析着,表示没有任何不公平的情况,说弟弟也会在他的生日收到礼物的。他自认为自己的观点是通情达理的,孩子应该能够理解。

小弟弟听到父亲的解释后,不但没有释怀,反而更加生气,于是就踢了父亲一脚。

父亲并没有看到孩子内心深处的嫉妒和被冷落的情感,如果这种负面情绪得不到有效的疏导,只会越积越深。

更注重父母的情感反应,而不是理性分析。

比如,父亲可以柔声地安抚孩子,并分享自己小时候也曾为兄弟姐妹收到的礼物而感到嫉妒的经历,让孩子知道他的感受是很正常的,而且是被理解的。

这种疏导比任何逻辑论证都要有效得多。

例如,父母可以重复孩子的话,并描述孩子当下的表情,这可以让父母显得非常重视孩子的话,同时让孩子感到被理解,这种感觉比任何礼物和承诺都更加温暖,也更能化解他们的怒火。

「情绪本身并没有错,错误的是行为。」这是儿童心理专家吉诺特的名言。当孩子无法控制情绪而表现出暴躁行为时,我们作为父母,不能简单地否定或者打压他们所有的情绪体验。

这样会使孩子的情绪变得更加极端,也会使引导的机会白白丧失。

相反,吉诺特建议我们区分孩子情绪释放的「绿黄红」三个区域,这三个区域分别代表着:

"绿色"区域代表我们认可甚至鼓励的表达,例如做深呼吸冷静下来的建议。

「黄色」区域是暂时可以容忍的负面宣泄,比如生病时的哭闹,可以理解为是可以被接受的。

红色区域是严禁的行为区域,如打人骂人等行为是绝对禁止的。

同时,父母需要明确告知孩子不同行为的相应后果。例如,安抚自己可以获得父母的关心,而伤害他人则会受到制止甚至惩罚。

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在情绪化的时候才能明白自己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从而更有可能选择父母所认可的行为,而非任性胡来。

父母应该耐心地指导孩子,让他们掌握更健康有效的表达自己的方法。通过引导孩子写日记、进行艺术创作等活动,可以为孩子宣泄内心的负面情绪,防止负面情绪的过度堆积。

杰克的爸爸感到十分焦虑和疲惫,因为4岁的杰克总是会毫无理由地大发雷霆,歇斯底里的行为让爸爸束手无策。而且,当爸爸试图用更大的声音来制止杰克时,他只会变得越来越激动。

终于,有一天,杰克又一次因为一些莫名其妙的小事而勃然大怒。爸爸依然如往常一样急切地想要他停止这种行为,但他的话还没有说完,就看见杰克的小脸已经涨得通红,而且还在不停地挥舞着拳头。

这时,爸爸心里闪过一个念头,他鼓起勇气朝儿子喊到:「杰克,我需要一个拥抱!」杰克愣住了,抽泣着询问这是什么意思。

爸爸坚定的重复了一遍。

杰克的情绪被这突如其来的举动打乱了,他有些木讷地走了过来,极不情愿地给了爸爸一个拥抱。在两人身体紧密贴合的瞬间,爸爸感受到了杰克内心的脆弱和对亲情的深深渴望。

此刻,他终于明白,孩子在暴风雨般的情绪爆发时,最需要的就是来自父母一个简单的拥抱。

拥抱是爱的最好诠释。当孩子在暴风雨中迷失方向时,父母真诚的拥抱是最明亮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