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推荐

带兵人不要轻易下结论,分清情况再「对症下药」

2024-07-03推荐

「心病」还须「心药」医

■第72集团军某旅机关干事 卢田甲元

「卢干事,我不忍心看一名优秀战士就这样‘浪费’了。」

一天,我作为心理咨询师,跟随集团军心理服务小分队,到某旅开展「心理服务下基层」活动。一名连队指导员主动找到我,寻求帮助。

该连上等兵小张训练成绩出色,基础体能、专业技能样样名列前茅,连队把他当作骨干苗子培养。然而,去年濒海训练时,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小张不敢游泳。

「在我们单位,濒海训练是必修课。」指导员告诉我,游泳训练难度不大,但小张每次都极度恐惧,原本在岸上练得很熟的动作,一下水就严重变形,甚至无法换气呼吸。

为了帮助小张,班长骨干一遍遍讲授游泳技巧,然而努力了许久,情况仍不见起色。最终,小张没能参加考核,连队多年来百分之百参训参考达标的纪录也没保持住。

「我们实在没办法了,怎么做小张的思想工作都没用。」指导员言辞诚恳地拜托我,希望通过专业的心理治疗,解决这个「难题」。否则,服役期满,小张如无法通过考核,将不得不退伍。

这名上等兵怕水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谈话中,我发现,小张不断重复「在水里无法呼吸」「我给连队拖了后腿」「无论怎么样我都做不到」这样的话。我意识到,小张的问题出在心理上,而非在思想认识上。

「心病」还须「心药」医。在心理治疗过程中,我从小张记忆深处发掘出一段往事:他幼时曾遭遇溺水,获救后对水产生了恐惧。这一心理创伤使他今后再遇到水时,身体就会不受控制地出现应激反应。找到病因后,我综合运用心理治疗方法进行干预,帮他突破心理障碍。

「我突然有一种想去游泳的冲动。」治疗结束后,小张说,感觉压在心头的石头消失了,提到游泳、濒海训练,他不再反感、排斥。

回到连队后,小张主动找到班长,请他传授游泳技能。小张的态度变化如此明显,战友们都很惊讶。后来,大家来到泳池,在战友们注视下,小张深吸一口气,跳进了水中。

今年4月,小张打来电话,说他成功克服了「恐水」障碍,已经顺利留队、选取军士。他还告诉我,今年的濒海训练即将开始,他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征服大海,把去年的遗憾弥补回来。

我听后很是欣慰,但在欣喜之余,心里仍有一丝担忧。

当初治疗结束时,我和小张的指导员进行了交流。「我们一开始没意识到这是心理问题。」指导员坦言,很多战友指责小张太过娇气,对自己不够狠,缺乏军人血性。

其实,这样的想法很有代表性。如果战士在训练中表现出「抗拒」「畏惧」等情绪时,带兵人的第一反应往往是「他吃不了苦」,但从我多年的心理服务工作经验来看,其中不乏有人心理出了问题。比如,曾找我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战士小刘。

因为抗拒夜训,小刘饱受「负面评价」的煎熬——连队干部骨干认为他借口逃避训练,战友则说他胆小怕事。长期处于这样的氛围里,小刘的日常生活训练受到了不小影响。

小刘真的胆小吗?不是的。一次休假,他遇到歹徒行凶,毅然挺身而出,见义勇为。那小刘为什么害怕夜训呢?经过深入交流,我发现他小时候曾在夜里迷路,因此找不到家,饿了3天。正是这段经历,让他的身体到了晚上就会「自动开启保护模式」。后来,经过心理治疗,小刘的情况得到明显改善,现在已经可以正常参加夜训了。

小张和小刘的遭遇,都与带兵人的误解有关。当战士出现问题时,他们往往习惯于从思想上找原因,殊不知有些问题是心理造成的。所以,站在心理服务工作者的角度,我希望在遇到类似情况时,带兵人不要轻易下结论,一定要先分清到底是思想问题还是心理问题,然后再对症下药采取措施。

带兵是一门学问,涉及很多方面,我希望一线带兵人能有意识地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这样做好一人一事工作才会更加有的放矢、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