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推荐

如何评价三国时期姜维这个人?

2014-03-10推荐

我愿评价他为「北风行」。

姜维这个人很立体,历史上的绝大多数人都被脸谱化、平面化。从结果上来说,蜀汉末年,他作为首屈一指的权臣,国破家亡,他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这种结果论本身就违背科学认知。后续的人民评价人物大多因为结局的成功而对他高度赞扬,因为他结局的失败而极尽诋毁,我们应该从他的行为过程中完整的总结他这个人,再来下定义。

从军事理念,用兵角度来说,姜维出征主要目的是频繁多次的袭扰魏国,多次北伐中他多次迁徙当地百姓;对于凉州的异民族,他以各种形式鼓动他们反叛,增加魏国的统治成本;遇到坚城绝不浪费力量;遇到普通城池和指挥水平差的敌将,就尝试攻坚,最大可能给予魏国杀伤;生涯行军多次快速穿插,讲究速攻,很少做出同期其他将领长时间修建营垒、打对抗消耗战这种行为。

作为对照,姜维的前辈诸葛亮的用兵讲究目的性,目标在于恢复国土、还于旧都,所以可以看到诸葛亮极少迁徙百姓;对于上圭、陈仓等等坚城,诸葛亮对此进行攻坚作战,力图围点打援,歼灭魏国主力;诸葛亮五次北伐,也多次修筑营垒,力求发动战役级别的作战,全歼魏国有生力量。

与前人相比的话,姜维更类似于400年前的彭越,扰楚撩骚,让项羽非常难受,但不致命;诸葛亮类似于当年的韩信,每一场战争都可能是决战,一旦打输,失去的就不只是皮毛。

所以从用兵来讲,姜维绝不是他人讲的这样不堪,只是目标打法不同,就如同彭越被认为是名将一样,姜维也不应该因为打法受到如此多的诋毁。

从政治水平来说,自从费祎去世后姜维独掌大权,理应于几位前辈一样,注重民生,革除弊政。但他连年动兵,百姓疲弊,在史书中没有记载他有任何政治建树,可见与几位前任相比,姜维相差甚远。

从人生结局来看,因为自己的战略失误,导致汉中丢失,自己也面对围追堵截。紧急关头,他灵活用兵闪转腾挪,最后及时的堵住了剑阁这个战略要地。但不幸遇到邓艾这个天纵奇才,在翻山越岭后大败蜀汉中央军,迫降刘禅。在结局已经落定的情况下,以身入局,使敌国军队大乱,主要指挥官尽皆身陨。

身为一国权臣: 「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资财无余,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

身为敌国主将:魏主曹奂 「蜀所恃赖,唯维而已。」 钟会: 「公侯以文武之德,怀迈世之略,功济巴、汉、声畅华夏,远近莫不归名。每惟畴昔,尝同大化,吴札、郑乔,能喻斯好。」「以伯约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胜也。」 与他多次交手的邓艾: 「姜维,自一时雄儿也。然与某相值,故穷耳。」

从190年群雄讨董开始,天下形式混沌不堪,没有人知道风吹往何方;可是到了姜维时期,天下形式已经明朗,吴蜀两国绝无可能吞并魏国,而魏国却有希望灭亡两国。在国内极度缺乏支持的情况下,姜维依然独自一人穿梭于西北的山林之中,行进于陇西的河谷之间,留给后方一个孤独凄凉的背影。

于是所有的人都感受到了此刻的风向,名为时代的狂风已从北方呼啸而来。而姜维就是这个在狂风中的逆行者,来自凉州的少年在他乡奋斗近四十年,没人知道他如此坚持究竟是为了什么。 「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但是故事就这样戛然而止,带着他毕生执念的目标,带着他未曾实现的理想,带着他无法言说的遗憾,但是他依然称得上不负赤子初心,不坠青云之志。

「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带着离开故乡时的话一切都被埋葬在了成都,包含着一切的野望,和一个到死也没能回到故乡的不完美的英雄。但——何处是归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