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推荐

如何评价最近很火的「美白黄金」光甘草定,和烟酰胺、377相比有什么不同?

2022-12-31推荐

从美白来看,光甘草定比烟酰胺强,和377同一等级,三者各有特点。

烟酰胺只能阻止黑色素小体转移,无法从源头抑制黑色素,治标不治本, 停用烟酰胺容易反黑

SymWhite377是间苯二酚衍生物,抑制酪氨酸酶活性 ,从源头美白。但377比较刺激,使用不当或377浓度过高会引发一系列肌肤问题。皮肤敏感不太适合高浓度377。

光甘草定同样是间苯二酚衍生物,美白效果不输377 ,但更温和,覆盖的美白通路也更全,属于全能型美白优等生。

下面讲讲这三者美白的特点。

1.光甘草定、377、烟酰胺的美白原理不同:

一般皮肤变黑包括四个方面:

1)紫外线照射后产生信号;2)信号被传递到黑色素细胞;3)细胞产生黑色素;4)黑色素运输到角质层导致皮肤变黑。

常规美白产品都在狙击这四个步骤:

光甘草定、377、烟酰胺对应的起效步骤不同,美白原理也不同。

光甘草定 有间苯二酚结构,可以竞争性抑制酪氨酸酶,减少黑色素生成,根源美白;可以减少自由基,抵抗氧化暗沉;可以抗敏,减少皮肤色沉。

SymWhite377 同样有间苯二酚结构,能直接抑制黑色素生成,可以从根源上美白。

烟酰胺 只能阻止黑色素传递到表皮 [1] 。黑色素都生成了,但送不出去,导致皮肤看起来白。这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方式,没从源头降低黑色素含量。

--

2.光甘草定、377的美白效果比烟酰胺强:

原理的差异,决定一个成分是否有持久的美白效果。

题目里问到「烟酰胺」,它的美白通路单一,仅靠抑制黑色素转运,让皮肤角质层看起来白一些。

要注意的是,这种「治标不治本的美白」本就可逆,一旦停用烟酰胺,黑色素重新发放到角质层,很容易反黑。

根据2005年一项研究,5%的烟酰胺使用8周确实可以提亮肤色,但是 停用后,皮肤反黑成原样 [2]

烟酰胺除了反黑外,还有两个问题:

一个是 起效浓度高 ,3%-5%烟酰胺才能美白,低浓度的烟酰胺基本没有美白效果。

一个是烟酰胺生产过程 易残留烟酸 ,烟酸刺激皮肤产生泛红、干痒以及刺痛感,而烟酰胺浓度一高,烟酸的含量就随之增加,对皮肤的伤害也就更大。

很多人所说的「烟酰胺不耐受」,往往是「烟酸不耐受」,不太适合敏感肌。

很多产品一直把美白卖点放在「烟酰胺」上,倒不是烟酰胺美白效果多好,而是 经过长期的广告宣传,大众认同它是个不错的美白成分,愿意为它买单

--

真正的美白王者不是烟酰胺,而是那些能从源头上减少黑色素生成,覆盖尽可能多的美白通路,还温和不刺激的成分。

比如 光甘草定 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光甘草定有多强呢?从体外细胞实验来看,在相同浓度(3.125mg/L)时,光甘草定体外抑制酪氨酸酶的效率比烟酰胺高100倍 [3] ,简直吊打 烟酰胺

可能有人说烟酰胺在抑制酪氨酸酶活性这方面就是菜鸡,光甘草定PK烟酰胺,胜之不武。那再来PK一下经典的酪氨酸酶抑制剂—— 曲酸

2005年,有个甘草提取组分抑制酪氨酸酶的研究,从中看到低量光甘草定即可抑制酪氨酸酶,效果是曲酸的14.4倍 [4]

当然,题目中提到的377在美白方面的表现也很出色。

377 和光甘草定具有相似的间苯二酚结构,他们同属于间苯二酚衍生物,能竞争性结合产生黑色素的酪氨酸酶,从源头上减少黑色素生成,在美白效果及持久度上均比烟酰胺出色得多。

既然377和光甘草定同为间苯二酚衍生物,那么它们有什么区别吗?

主要区别在光稳定性、刺激度上。

--

3.SymWhite 377能有效美白,但刺激度略高,光稳定性略低:

德之馨的377是非常出名的间苯二酚类美白成分,但在国家标准中, 377的添加上限是0.5% ,因为它过量添加有一定安全隐患。

第一个安全隐患是: 377有一定刺激性

之前一项细胞研究中显示,10uM的377中,细胞增殖降低20% [5] 。而15uM (约50mg/L)的光甘草定中,细胞增殖只降低2% [3] 。同为间苯二酚衍生物,377的刺激性略高一些。

第二个安全隐患是: 377遇光不稳定,分解后一些副产物可能导致过敏。

之前一些研究中报道过用377后,一些人出现皮肤泛红刺痛的问题 [6] 。相对来说,光甘草定的光稳定性比377略高,目前暂时也没看到光甘草定的过敏案例。

总的来说,377刺激性略高,光稳定性不高,平时使用也要注意一下。

--

4.光甘草定有舒缓效果,减少炎症带来的反黑

前面主要讲了光甘草定、377和烟酰胺在美白原理以及刺激性方面的差异,其实光甘草定还有几个加分的地方。

首先,光甘草定有一定 抗氧化效果 。这个在1998年最早的光甘草定生活活性实验里就确证过它的抗氧化能力 [7]

其次,光甘草定能够 抑制前列腺素PGE-2分泌 ,降低皮肤炎症,随之可以降低皮肤炎症导致的色沉 [8] 。另外,光甘草定带的甘草黄酮基团,也增加了光甘草定的舒缓能力。

--

总结:

从美白效果来讲,光甘草定、377>烟酰胺。

从温和度、光稳定性来讲,光甘草定>377。

光甘草定美白通路齐全,并且在高效率美白的同时,还能舒缓皮肤,减少皮肤炎症带来的色素沉着和肤色不均,是比较全面的成分,可以说是最稳妥的美白选择。

参考

  1. ^ Hakozaki T, Minwalla L, Zhuang J, Chhoa M, Matsubara A, Miyamoto K, Greatens A, Hillebrand GG, Bissett DL, Boissy RE. The effect of niacinamide on reducing cutaneous pigmentation and suppression of melanosome transfer. Br J Dermatol. 2002 Jul;147(1):20-31. doi: 10.1046/j.1365-2133.2002.04834.x.
  2. ^ Greatens A, Hakozaki T, Koshoffer A, Epstein H, Schwemberger S, Babcock G, Bissett D, Takiwaki H, Arase S, Wickett RR, Boissy RE. Effective inhibition of melanosome transfer to keratinocytes by lectins and niacinamide is reversible. Exp Dermatol. 2005 Jul;14(7):498-508. doi: 10.1111/j.0906-6705.2005.00309.x.
  3. ^ a b [3]王瑞雪,赵珍,钟雁,李小迪,王志勇.几种常用美白剂协同作用研究[J].日用化学工业,2014,44(10):572-576.DOI:10.13218/j.cnki.csdc.2014.10.128.
  4. ^ Kim HJ, Seo SH, Lee BG, Lee YS. Identification of tyrosinase inhibitors from Glycyrrhiza uralensis. Planta Med. 2005 Aug;71(8):785-7. doi: 10.1055/s-2005-871232.
  5. ^ Sorg O, Kasraee B, Salomon D, Saurat JH. The combination of a retinoid, a phenolic agent and an antioxidant improves tolerance while retaining an optimal depigmenting action in reconstructed epidermis. Dermatology. 2013;227(2):150-6. doi: 10.1159/000353578.
  6. ^ Pastor-Nieto MA, Sánchez-Pedreño P, Martínez-Menchón T, Melgar-Molero V, Alcántara-Nicolás F, de la Cruz-Murie P. 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 caused by phenylethyl resorcinol, a skin-lightening agent contained in a sunscreen. Contact Dermatitis. 2016 Oct;75(4):250-3. doi: 10.1111/cod.12617.
  7. ^ Yokota, T., Nishio, H., Kubota, Y., and Mizoguchi, M. (1998).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glabridin from licorice extracts on melanogenesis and inflammation. Pigment Cell Res 11, 355-361.
  8. ^ Kwon HS, Oh SM, Kim JK. Glabridin, a functional compound of liquorice, attenuates colonic inflammation in mice with dextran sulphate sodium-induced colitis. Clin Exp Immunol. 2008 Jan;151(1):165-73. doi: 10.1111/j.1365-2249.2007.03539.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