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推荐

易中天先生讲的【道德经】比从前好多了,但问题依然很多

2024-03-23推荐

今天看到易中天先生的【道德经】讲座,总起来看,与从前相比,相对客观,比如他对「善用人者为之下」,「江海所以能成百谷王」、「大器免成」的理解比从前更容易被人接受,尤其是他能接受帛书【老子】并以帛书本校改传世本,这是一个极大的跨越,值得尊重。

但是他依然坚持以「批评者一定在被批评者之后」的所谓「逻辑」为证,认为老子批评孔子,因此老子晚于孔子——老子批评的是夏商周以来的礼法制度,与孔子有何关系呢?

下面讨探一下他近期【易中天讲老子】的讲座的有关问题。

他认为:老子的主要观点之一是「重女轻男」,其依据是:老子主张「上善若水」、「处下不争」、「柔弱胜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也,以其无以易之也」,「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若婴儿之未孩」,等等。

易先生这个观点并不新鲜,比如英国科技史专家,老子的铁杆粉丝李约瑟、白溪、陈鼓应、肖兵等,甚至当下仍然有不少人这么认为,西方女权主义者也有人这么认为。

事实上,老子之道无阴阳之别、上下之分、尊卑之差。人们总是追求自以为是的高大上的、尊贵的、荣耀的、热烈的,道家却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万物各有其性,各有其长,没有差别。

易先生所举「上善若水、处下不争、弱胜强、玄牝之门,婴儿」等,只是比喻,「比喻」是老子论道的基本方法,「比喻」是通过众所周知的简单的事物现象,揭示出深刻的、不为人们所知的道理。

老子为何以水喻道?因为它「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之所恶」,所以老子说:最好的社会管理者就像水那样,善于利益万物而不与万物争,而且水总是居处在人们所厌恶的低洼处。

老子将「水处下、利万物」这个人所共知的现象,经过提炼,上升到圣人之治层面,与性别没有关系,虽然水有「柔弱」的一面。

「婴儿」「赤子」在【道德经】中多次出现,但也与性别崇拜没有关系,这也是比喻,形容「道」的天真、质朴与自然。

能跟「重女轻男」似乎有点联系的是「万物母」、「玄牝(玄牝之门)」等比喻,但这也只是因为「母」「玄牝」具有「生」之功用,同样用来作比的还有「万物之宗」、「万物之始」、「天地之根」、「父」、「谷神」等,这些比喻各有其妙用,都是用来形容「道」的不同功能属性的。

事实上,老子论道,他所讨论的是社会的整体秩序与天下的和谐稳定,而且,整部【道德经】都是男人与男人之间的对话,即老子与老子的言说对象「侯王」,用一些关涉女性的比喻,就因此认为老子的思来自于某种家族制度,或具有「重女轻男」,或「重阴轻阳」倾向,实在是对老子思想的曲解。

他在解释「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也,以其无以易之也」时说:水是最柔弱的,但它又是最厉害的,最所向无敌的,石头很硬,最终滴水穿石。

「滴水穿石」是一个标准的说教案例,以此比喻,来说明弱能胜强,差强人意。试问:一滴滴的水,得多久能穿透巨石?铁杵磨成针,除了能说明契而不舍的世俗教化之外,对于老子这句话的比喻,能带来多少实质性的启示?

老子没有任何违反生活常识而强迫人们相信的意思,他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也,以其无以易之也」,意在强调:「无以易之」——攻坚克强的刀剑,也不能改变「水」的柔弱属性。

易先生甚至认为老子的「无为」是政治智谋,是老子「要想这样,必须那样的必然选择」,其目的在于「以无为的手段实现有为的目的」,这更是易先生对老子思想的严重曲解。

按照这一理解思路,他发挥说:要想成功就先得失败,要想正确就先得犯错;失败是成功之母,错误是正确他爹。

易先生这样的理解有自觉不自觉的走向了空洞教化之路:先失败的未必绝对能成功,犯错未必绝对就能正确。

「无为」是老子的根本政治主张,其基本思想是:「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不以兵强于天下」——不以暴政逞强于百姓,侵夺民力。这才是老子的「无为」的核心内容。

只有权力者「无为」,百姓才能「无不为」,也就是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民自化,我清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只有「我——权力者无为」,天下百姓不受强力干涉,才能实现「无不为」之目的。

如果说老子的「无为」是「以无为的手段来实现有为之目的」,岂不是像二程、朱熹所曲解的阴谋权诈之术?那是老子最反对的。

老子说:「以智治邦邦之贼,以不智治邦邦之福」,「以道莅天下」的圣人「我愚人之心也哉」,他怎么会玩阴谋诡计呢?

易先生解释「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以案例说明其意说:你追求女孩就找那个最丑的,他肯定跑不掉。

易先生这个比喻挺好玩,可是老子所讲的「善建」「善抱」可不是那么简单,老子论道论德,其主题不会离开「道」「德」二字,针对的是君王权力者。因此,「善建」的是「德」,「善抱」的一定是「道(朴、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