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0月2日,蒋介石针对锦州战事做出了新的部署,在侯镜如未到锦西的情况下,他选择让54军军长阙汉骞先指挥东进兵团的4个军立即增援锦州。
随着这道命令下达,东进兵团开始继续向锦州进军。东北野战军接到消息后,林总等人立即意识到眼下战局的关键,就在塔山的得失。
塔山名为山,实际上只是一个小村庄,这里最高点白台山海拔也只有261米。塔山虽然小,但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国民党大军要增援锦州,无论是走公路还是铁路,都必须要经过塔山。
于是,四野领导班子立即下令,要求2兵团司令程子华等人率部队迅速向塔山集结,守住塔山,无疑是此战的关键。可摆在程子华面前的,是一个巨大的难题,小小的塔山,根本就无险可守。
自古以来用兵都与地形密切相关,战争若是能抢占有利地形,甚至可以靠着险要以少胜多。对于阻击战来说,若要成功挡住敌人,更应该利用地形。
程子华带着大家勘察了塔山周围的地形,对于如何守卫塔山,众人有着不同的看法。
主流的观点认为:自然先占据高点白台山,在这里建立防御工事,居高临下能够有效阻挡敌军;还有人表示:应当固守塔山堡,那里虽说是大片的平底,却控制着铁路、公路。
双方的争论,让程子华等人需要做出抉择,有趣的是,另一场人们熟悉的阻击战,那就是三国时期的街亭之战。
蜀汉主帅马谡同样面临着高点与平地大路的选择,在1720年前马谡按照兵法选择了险要的高点,结果却输得一塌糊涂。可马谡的选择也不无道理,平地扎营无险可守,想要阻击敌人的难度会大大增加。
——最终,程子华做出了一个极为大胆的选择,即:让2兵团以正面的塔山堡为防御的重点,直接「在平地修筑工事」阻击敌人。
既然无法依靠险要,那就必须要修筑能抵挡敌军的防御工事,2兵团的战士们迅速开始行动,担任主要防御任务的4纵,在三四天的时间内就修筑了各种掩体2600多个,挖掘交通壕9500米,还挖了6公里的反坦克壕。
守卫塔山的部队分为不同的梯队,同时战线还有专门的预备队,为了有效阻挡敌军,2兵团还将炮兵集中起来,组成了两个炮兵群。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塔山的部队很快就迎来了敌军的进攻。
国民党东进兵团迅速对解放军的防线展开攻击,急于增援锦州的部队,将攻击的重点放在了铁路与公路的平坦地区。
国军的动向,也印证了程子华等人的判断,敌人虽然集中兵力在平坦地区展开猛攻,但早有准备的解放军,迅速将他们打退。
集中在一起的炮兵群,成功将敌人的阵型拦腰截断,防线上的战士们则趁机利用火力压制敌人。被分割的国民党军队进退两难,很快就在解放军不断打击下彻底溃退。
恼羞成怒的敌人,迅速组织了新一轮的进攻,解放军也很快意识到当前防线存在的问题。敌人的炮火十分猛烈,将大家修筑的工事打坏了,4纵的第一反应就是工事没修好。
当天晚上,4纵将士们就开始抢修工事,和之前不同,这次大家针对敌人的状况,开始有针对性修筑工事。部队将堑壕挖到1.5米深,战壕内还专门挖出了烟斗式的单人掩体,敌人的炮火过来,战士们就躲入这种掩体,除非炮弹落到壕沟里,否则就伤不到里面的人。
同时,壕沟前面布上铁丝网、鹿寨、地雷,阻碍国民党军行动。地堡上盖两层枕木,垫着1米多厚的泥土,以防御国民党军重炮。地堡外围伸出几条壕沟,便于出击消灭冲到跟前的国民党军。
经过这一轮的整修,防御工事变得更加坚挺,随后国民党军依靠着火炮,发动了更加猛烈的进攻,然而解放军的工事坚不可摧。
战士们依托着工事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为了迷惑敌人,部队还专门挖了许多假工事,让它们暴露在外吸引敌人的攻击,尽可能保护真工事。
最终靠着完善的防御体系,出色的工事,以及广大解放军战士悍不畏死的精神,塔山阻击战取得胜利。显然,这也是一场能载入教科书的阻击战。
同样没有地理优势,但程子华却凭借着出色的军事能力,好好给马谡这些纸上谈兵的人上了一课,原来阻击不一定非要依靠险要,平地阻击战抓住机会一样能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