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推荐

如何认识五十年代末六七十年代广大农民的实际生活状况?

2024-02-10推荐

近年来,少数人一再美化所谓的「大集体」时期,一旦有人回忆说这时缺吃少穿,便有人说这是「抹黑」,还有人说广大农民长期温饱不足,是因为「打基础」,缺「良种、化肥」等。

实事求是地说,当时确实有一部分人不存在吃穿问题,如少部分农村地区,还有城里的一些吃商品粮的人。但广大农村在改革开放前「大集体〞时期长期存在着温饱不足的问题,这样说并不是抹黑。

我们搞建设,当初虽有苏联的帮助,但主要还是靠自力更生,主要靠自身的积累来发展自己。我们要靠自身的积累发展工业等事业,需要农业提供一定的积累为发展工业等服务,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来实现,对农业的投资是少了一些。

但是,从改革开放前后的经验来看,是可以处理好「吃饭」与建设的关系的。建国初期和「三年困难时期之后的几年,在解决吃饱饭的问题上,做的是比较好的。大包干之后农业生产条件比改革前几乎一样,也很快解决了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

改革开放前广大农村的温饱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主要是因为:

一是「极左」思潮的干扰。党的八大制定的正确方针,没有得到正确执行。长期实行「以阶级斗争为纲」,「割资本主义尾巴」,片面强调「一大二公」,不允许发展私营经济,广大农村的农民,被束缚在那「一亩三分地〞上务农,农民搞家庭副业和到外地挣钱受到严格限制,时常冒着被批斗等处罚的风险,生产的积极性被严重束缚和受到挫伤。

二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严格限制。那时,全国大部分人口在农村,大部分劳动力集中在农业领域。实行「以粮为纲」,可耕地要以种粮为主。农村集体组织,要按计划进行农业生产,广大农民更没有生产经营自主权,常年听命于生产队长的指挥干农活,在搞「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形势下,广大农民一言一行都要再三小心,对大小干部必须「尊敬」,更不敢得罪。对于发展农业的事,广大农民不愿想,出现了农村活能磨就磨、人家咋着我咋着这样消极被动的局面。

家庭经营农业、包产到户,这是适合国情、农情的农业经营方式,这被叫做「单干〞,是受到批判的农业生产方式,在改革开放前,是发展农业的「禁区」,农民日子再难,在粉碎「四人帮」前,是万万不能采用所谓的「单干」这种方式的。

在当时的政策和体制下,广大农村的经济活力和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可避免地受到极大的抑制,势必严重影响农村、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生活的提高,必然造成广大农村、农业的落后和广大农民的共同贫困。

因此改革开放前,虽有良种、化肥、农药和「八万座水库」等条件,但没解决好普遍存在的温饱不足的问题。

倒是包产到户后,与之前相同的农业条件下,由于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迅速解决了温饱问题。

实践表明,农村改革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金光大道。

(以上图片来自【今日头条】免费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