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推荐

「普拉桑」来袭,上海再度直面大风大雨!为什么秋天的台风这么猛?

2024-09-19推荐

上海中心气象台2024年09月18日14时00分发布台风蓝色预警信号:

受今年第14号台风「普拉桑」(热带风暴级)影响,预计19日早晨到上半夜本市将出现阵风7-8级、高层建筑及沿江沿海地区8-9级的大风,请注意防范台风对高空作业、交通出行、设施农业等的不利影响。

市防汛指挥部决定同步启动全市防汛防台Ⅳ级响应行动。

上海市水文总站2024年09月18日14时30分发布黄浦江高潮位蓝色预警信号:

受2414号台风「普拉桑」影响,预计9月19日黄浦江苏州河口子潮和午潮(1时和13时)最高潮位将超4.55米,发布黄浦江高潮位蓝色预警信号。市防汛指挥部要求各级防汛机构、沿江沿海各单位检查落实防范措施。

今日天气

上海今天气温没有昨天冲得猛,但太阳下依然又热又晒,徐家汇站最高气温定格在33.2℃。好在天空湛蓝、云朵飘飘,对眼睛很友好。

目前我国附近有三个热带系统在四处捣乱:

「贝碧嘉」虽已减弱,但与冷空气相结合,依然给河南带去暴雨;

南海热带低压主要影响海南及华南沿海;

「普拉桑」是个急脾气,正以每小时45公里的速度冲向东海。

台风动态和天气趋势

今年第14号台风「普拉桑」今天14时中心位于距离琉球群岛那霸市东偏南约330公里的太平洋洋面上,强度维持热带风暴级。

路径和强度

预计「普拉桑」将以每小时45~50公里的速度向西北方向快速移动,强度变化不大,18日夜间移入东海海面,并于19日下午到夜间在浙江玉环到象山一带沿海登陆,登陆时强度为热带风暴级或强热带风暴级,之后强度逐渐减弱。

上海风雨影响

受「普拉桑」外围云系影响,19日早晨到半夜上海有阵雨天气并伴有短时雷雨,局部地区有暴雨(60~90毫米),最大小时雨强30~50毫米,集中降水时段主要在19日上午和傍晚到上半夜;期间本市大部阵风7~8级,高层建筑及沿江沿海地区阵风8~9级。风大雨大,气温却没降多少,明天全天气温在26~31℃之间。

普拉桑VS贝碧嘉 比较

「贝碧嘉」最强达强台风级,直接登陆上海,影响上海时间不长,但风雨都相当强烈。

「普拉桑」最强可达强热带风暴,登陆点位于浙江中部,对上海的风雨影响不如「贝碧嘉」。但是,「普拉桑」登陆后大气环流形势非常复杂,21日前后,副热带高压断裂,冷空气和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结合,将带来明显的降水。降雨时间长、短时降水明显,防雨、防内涝是重中之重!

终于降温!

雨雨雨、车轮雨的唯一好处是申城「终于要降温了」。下周本市气温全面下降到2字头,炎炎暑热看到尽头了。

为什么秋台风比夏台风还猛?

今年9月以来台风真的没「闲」过,不仅有「摩羯」和「贝碧嘉」这两个破纪录的台风,「普拉桑」和未来的「苏力」也都不是善茬儿。

气象学中,台风依据其生成月份被明确划分为夏台风(6月至8月间形成)与秋台风(9月至11月间形成)。

尽管登陆我国的台风活动高峰聚焦于7-8月,但9月登陆的秋台风的平均强度超过了夏季,为一年中登陆台风强度最强的月份。

△9月是登陆我国台风强度最强的月份。图片来源:中国天气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可鑫介绍,在海洋上出现台风,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海面水温要足够高,要求达到26~27℃以上。温暖的浅层海水蕴藏大量的水汽和能量,是台风的主要能源。

中低层大气运动中存在适宜的扰动,能够触发低层气流发生辐合上升,这是台风生成的启动机制。

地转偏向力要足够大,才能使辐合气流逐渐形成逆时针旋转的水平涡旋。因此大气扰动通常要位于远离赤道5个纬度以上的地区才能发展为台风。

对流层高、低层的水平风速差异不能太大。当水汽在中高层凝结后,会释放出大量的热量加热中高层大气。在高、低层风速差异较小的情况下,这样的热量能够稳定而高效地加热低层扰动上方的大气,由此形成的「暖心」结构能够保证低层气压的不断降低,最终形成台风。

△台风生成过程示意图。图片来源:aristo,汉化作者: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陈可鑫。

秋台风之所以如此强大,主要是因为秋季的海洋温度更高。夏至后,太阳直射点从北回归线向南回落,副热带洋面历经第二次被加热,海面温度达到一年中的最高。在温暖的海洋提供的充足养料下,此时生成的台风一般成长得又强又壮。

历史数据表明,在西北太平洋地区,虽然9月生成的台风数量不是最多的,但9月却是超强台风和强台风出现比例最高的月份。

△图片来源:中国天气

海温的整体升高意味着一旦有台风生成,其发展为强台风甚至超强台风的可能性将会越来越高,空气中容纳更多的水汽也意味着未来台风带来的降雨更具倾泻之势。

根据中央气象台的统计,21世纪以来,登陆影响我国台风的强度有增强的趋势,这种趋势在未来也提醒我们,在台风的预报预警工作和防台减灾工作中值得重视。

综合上海天气发布、上海市天气、中国天气网

记者:柏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