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推荐

如何看待 5 月 21 日的 vivo X 系列影像沟通会,把手机做成相机的意义在哪里?

2024-05-21推荐

人类从200年前尝试使用银盐介质记录历史发展的瞬间,经历了胶片时代、前数码相机时代、后数码单反时代,现微单时代到方兴未艾的移动影像时代。如佳能的「感动常在」,尼康的「影像从心」,富士的「为世界绽放更多笑容「,蔡司的」挑战想象力的极限「,徕卡的「主宰时刻」,哈苏的「记录历史的瞬间「,我们会发现,两个世纪来,人类不断精进光学技术和记录技术的根本出发点,是记录属于每个人,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那独一无二的瞬间。

从这个角度出发,摄影是一件文武相济的活动,它需要我们有发现生活中美丽绽放的瞬间的思维能力,也要有理解设备和合理运用设备的能力。摄影,绝不是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单向思维。设备的基础能力,决定了能否拍得到的大前提,而思维、创意、情感和互动,是一张照片能否永恒的核心原因。

今天这场vivo影像技术沟通会,除了继续传达5月13日X100 Ultra发布会上那些尖端科技和性能指标之外,最重要的一点,还是清晰阐述了在这样一个人工智能时代,行业为什么为手机这么一个智能终端选择影像这条赛道。

Photo By vivo X100 series

就像所有的相机大厂,在解决了其产品基本性能,开发出一些特色之后,总得寻找一些精神上的突破。所以爱摄者们津津乐道于感动常在和影像从心。做到感动常在,除了设备本身,还需要拍摄者用心寻找生活中的那感染人的点点滴滴,并且让设备的能力最大化,这是影像记录工作中最难的部分:理解设备,运用设备,把精神和设备交融在一起。

我见过很多法师用佳能多年,很难再转变为其他体系,那是因为他们哪怕闭着眼睛,也能知道什么场景,什么人物下,用佳能系统拍摄出怎样的作品;在什么样的光线氛围下,用佳能相机扬长避短的产出作品;这种已经融在摄影师血液里的东西,就是我说的文武相济,相机是摄影师的武器,而意识与预判,是摄影师的灵魂。

其实,只有从前数码相机时代(例如富士S602,佳能G3)过来,一路陪伴数码单反和数码微单进化的摄影玩家,才能比较容易理解我讲的摄影,是一件文武相济的事的意义。这些用户普遍不会太纠结设备的参数,而是更专注于理解设备,熟悉设备和进入拍摄状态。这并不是说硬件技术的进步意义不大,而是摄影用户本身是否能用一个较低的使用门槛去理解和应用这些新技术。

甚至于,这些技术内幕深刻,但是使用门槛很低的影像设备,对于拍摄对象也是很容易的沟通过程,这种过程其实很关键。这就跟我们评价车的好坏,除了从动力,内饰,智能化,经济性等硬指标评价外,还得听取用户们的评价:是否好开,适应性是否好,是否能满足用户日常的场景。

每个行业都有营销过度的倾向,相对手机行业来说,传统光学品牌的营销传播还是比较本分的,起码不会发明一堆不知所云,仔细扒皮之后经不起科学推敲的营销名词。解构厂家的营销名词,需要理解背后的技术内幕和自洽逻辑。逻辑自洽很重要,不能今年提个概念,明年觉得不好又推翻了重来。任何伟大的产品,都是聚沙成塔的过程,影像行业这种特别注重家学传承的更是如此。没有百年前阿贝在光学色散上的研究成果,哪有蔡司在全行业各种镜片的色散控制能力呢?科学是不断演进的,从理论根基到应用场景,都是在不断进化的,浮于表面的「字研科技「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它逻辑不够完整,不能带来长期价值。

BlueImage蓝图品牌的三驾马车逻辑

战略规划的完整性和产品设计的自洽能力,是消费电子产品长期发展的底层逻辑。过去有句话叫:」都是供应商的技术,你OEM装什么孙子呢?「 正所谓,你看到的这片天就井口这么大,可能你的认知也就这么多。在手机这个行业,排名靠前的几家公司,都有自己的完整的技术逻辑框架,而供应商们,需要遵循品牌的技术框架,去正确理解应用场景和真正的用户需求。

无论是芯片公司、图像传感器公司、屏幕公司甚至充电头公司,其实离消费者和行业用户非常远,作为元器件和核心技术供应商,大家不了解市场到底需要什么。我们过去做一级市场投资的时候,经常搞不清楚技术和产品的区别。技术,很多时候基于学术理论开发;产品,则是将技术中比较有用的部分场景化,为生产生活服务。同时精通技术和产品是很难的,供应商们多半精通技术,却对产品缺乏理解;而OEM们多半精通产品和服务,对技术是漫漫求索,不断积累。可以说谁也离不开谁。就像影像算法这个行当,始于Arcsoft,但现在远不止Arcsoft。

对于vivo来说,BlueImage蓝图想不成为寿命只有几年的营销名词,就必须统一技术+产品的思维框架。技术方面,vivo定下了「自研+共研」的战略方针。这是个很务实的方向,也是符合新质生产力结合全球供应链,引进来,走出去的大方向。蔡司用自己在光学领域的标准和技术,为vivo迅速解决产品基础性能问题;vivo利用这些成熟的标准和技术,迅速完善自研技术体系,专注在场景和体验的突破。

所以BlueImage蓝图由:六大拍摄场景自研算法矩阵+定期更新的V系列影像协处理芯片+联合定义研发的传感器组成。在蓝图之下,是蔡司和vivo构建的强悍的镜头小型化的光学优化体系。

其实,我们去看整个日本的相机产业,都是从模仿欧洲相机大厂起家的,Nikon I仿造的就是Leitz Leica,这并不妨碍尼康很快成为光学大厂,并拥有强有力的Nikkor镜头群。学习,仿制,超越,可以说,我们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走向高级供应链强国的征程,也是这么过来的。学习和仿制不丢人,向蔡司这样的从深空望远镜到眼镜镜片全产业覆盖的光学巨头学习更是一种难得的机会。

但是,这种学习,绝不能停留于营销表面,也就是狭义上的」联合营销「。所以我们看到从X70 Pro+开始,vivo给消费者和手机行业科普了什么叫做:ALC和ALD镀膜,什么是蔡司T*认证,什么是阿贝数,什么是移动影像领域真正的抗眩光和低色散,什么是APO镜头,什么是FCD100萤石级玻璃镜片。这些通行于全球的光学指标,专业用户一看就懂,一读就知道产品的性能深浅,这要比提出一个什么单反级虚化,单反级对焦,单反级人像,单反级微距之类的似是而非的东西要有用的多。Talk is Cheap,就算秀参数,也得秀相机用户们认可的那类参数。

可以说,BlueImage蓝图,本质上是基于传统光学厂牌技术逻辑,但又依托人工智能技术的移动影像技术品牌。它既有扎实的光学技术基础,也有新的人工智能场景落地。

所以我一直说,光学厂牌和手机厂,如果不是只搞点网络营销恰烂饭,想做点对用户有意义的事情,那一定是互相成就的。光学厂牌给手机品牌对于产品评价标准和基础性能的赋能,手机品牌帮光学厂牌在移动影像领域做战略转型。

那么,把手机做的像相机,到底有什么意义?这也是很多数码爱好者们长期思考不得其解的问题。当一个人研究参数的时间大大超过他拍摄的时间之后,就会情感枯竭,他找不到这世界上值得记录的瞬间了,这是一种悲哀。

几乎所有的相机厂商,无论何种类型的Slogan,核心其实就2个字:情绪。记录影像,往往是心底里爆发出的那一瞬间的灵感和情绪,这是最美好的事情。哪怕是一张韦伯望远镜拍摄的创世之柱,也不是一张冷冰冰的算法成像,同样倾注了天文学家们的感情,对宇宙创生的好奇,对人类渺小的感叹。

移动影像行业,过去花了太多的精力去扯皮 一颗传感器的大小,却忽略了我们花了这么多的研发资源,卷影像能力的原因。愿意花几百万去打一个野榜,也不愿意花点心思和消费者沟通,我们为什么要把一部分影像旗舰机做的像个相机,甚至比相机更易用,更容易出图。

我把这种现象,叫做技术的偏见和情感的枯竭。

影像技术发展史,技术的傲慢和偏见永远不是主流,摄影师和创作者更关心那令人激动的瞬间,这将使得读者们无论何时回味,都会把思绪拉到那个时刻中,这才是影像记录的奥义。

这段时间,我们也听到一些声音,说为什么vivo搞了这么多花里胡哨的场景,甚至也把其中一项模式也叫做人文摄影。这种观点,是对移动影像技术相对传统相机场景的误解。从操作面板上,相机的场景是技术场景,仅提供拍摄参数控制功能,例如AV,TV,P,B门等。而移动影像产品,可以从技术与性能上对标相机,但是在使用方式上必须超越相机,做到简单易用,一学就会。所以vivo目前提供:人像、舞台、悬日、微距、高像素、人文街拍等多种场景,把复杂的参数调整和技术动作,汇成场景按钮,让用户专注于服化道设计、取景和与拍摄对象的沟通。

人性化,大众化的专业影像系统,这是vivo严密的自洽主张。专业影像系统,意味着vivo要联合蔡司,联发科、高通等企业,解决性能问题。而人性化,大众化,则将技术化为场景的无形,用户只需要关注情感,情绪和环境设计,最后取景,按快门即可。

Photo By vivo X100 series

就像这张悬日下逆光的人像照片,无论是相机还是手机,都会存在曝光和HDR的技术难题,这对用户来说基本是无解的。解决这样的问题,只能靠手机厂通过光学优化结合算法解决。而用户侧并不需要vivo做了哪些事情,只需要知道在这种场景直接拍就好了,直出图片不会出现过曝或者HDR失衡的问题,直接可用。

一流的厂家做标准,二流的厂家做技术,三流的厂家做组装。成为标准级品牌,是任何一个工业强国头部厂商的梦想。定义移动影像Ultra标准,并不能靠BOM表,况且就算拿到所有的元器件,也做不到X100 Ultra这样的水平。vivo为Ultra这类影像创作工具树立的标准,是一流的光学基础,一流的算法能力和一流的场景落地能力,当然还有极低的使用门槛。一把好的武器,是趁手的武器,也就是低门槛武器。一个充满技术傲慢和偏见,无法建立群众基础和场景生态的产品,并不是好产品,在影像行业尤其如此。

我不希望大家把这场技术沟通会的成果,仅仅看成牛X参数的宣讲会,而是能意识到移动影像技术,正在以一个低使用门槛,高创作空间的革命态势席卷消费电子行业。这种高技术低门槛的创作工具,才是普罗大众记录生活,记录感动常在的利器,这也是vivo影像战略长远发展的内在逻辑。

记录美好瞬间,靠的还是人的意识和感情,vivo想做的,只不过是那把锋利的武器,谁用都可以。这大约就是这几年来vivo不断给我们影像体验惊喜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