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旅游

广州这些带「仓」字的老街小巷,藏着一段被遗忘的旧时光

2024-06-30旅游

仓前街的「谷仓时光」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以稻米为主食的南方地区,历史上曾建造不少粮仓。有的在岁月长河里消失,不留一丝痕迹;有的旧仓难觅,幸好留下「仓」的地名,让后人找回记忆。

经历过禾稻栽种、晒收稻谷的人,对粮仓有种特殊的感情。差不多在我五六岁的时候,农忙季节就开始帮父母干活,干最多的活就是晒稻谷:

爸妈把田间用打谷机( 脚踩的那种 )新鲜打出的稻谷,用板车一蛇皮袋一蛇皮袋地拖回家。解开稻草系的封口,一袋袋混着稻梗清香的稻谷,被拖成一条条谷线,平行地「躺」在晒谷场。

图片来源网络

我要做的,就是用竹子做的扒和木板做的推,将新鲜的稻谷均匀地铺平在晒谷场,把里面掺杂的稻草梗挑出扔掉。然后,每隔2小时翻动全场的稻谷,让 每一粒稻谷都「雨露均沾」地,享受到阳光热烈的炽晒

晒谷的活不累,但最怕暴风雨来袭,那就必须和时间赛跑,使出吃奶的力气,发动身边的人一起帮忙,赶紧把晒谷场的稻谷,转移到室内。每次抢收晒着的稻谷,都把自己弄得狼狈不堪。

没有风雨侵袭的话,在夕阳柔和的光中,用推和扫帚慢悠悠地把稻谷聚一起,用簸箕把稻谷一簸箕一簸箕地倒入一个个箩筐。

如此晒收重读一个多星期,完全脱水的稻谷变结实,谷壳被里面的米粒撑得谷谷的,可以装入家中的米仓了。

图片来源网络

记得家里有两个米仓 (铁的) ,差不多中等衣柜那么大,砖木垫起来防潮。一个仓自己吃,另外一个仓的稻谷售卖上交粮管所。

小时候的日子虽苦,一个星期可能就吃一次肉,但 因为有谷仓,再难的日子总算有一口饭吃。

小洲粮仓,位于海珠区小洲村

大学毕业,南下广州揾食。关于广州,知道更多的是「羊城」「花城」,后来知晓的「 穗城 」,即便现在被提及得都不多。

广州得名穗城,除了源自「五位骑着五色羊的仙人,手执‘一茎六出’的谷穗来到广州城」的 神话传说 ,在历史长河中,广州和稻米的故事,可谓源远流长。

越秀公园五羊雕塑记载该传说

去过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博物馆参观的朋友,可以看到陈列展出一种特别的 古陶器 ,顶端有尖帽、主体呈圆筒状,是汉代先民用来储粮的。

隋唐是中国古代粮仓制度体系的成熟期。 唐代的粮仓包括正仓、转运仓、太仓、军仓、常平仓、义仓等,功能各异。不过在唐代,广东除珠三角一部分和粤北韶州等地开发较早外,还有很多地方尚未开发。

所以即便盛唐时,广州依然没有常平仓。这一状况在宋代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宋代,中原人大规模南迁,带来农耕文明时代更先进的生产技术,建设水利工程,扩大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大增。

广东封开一带的稻田

宋真宗时,朝廷在广州首置平抑粮价的「常平仓」 ,通过「平籴法」,采用市场手段平抑粮价,高效流转粮食,孕育出全国第一大米市。广东出产的米,连同在广西出产的,据说都先集中于广州,然后运往沿海各地出卖。

彼时广州成名副其实的「有米之城」,米店云集的一条街,就是如今光塔附近的 米市路 。今越秀区仓边路一带,在宋代同样有临水而建的粮仓。

元明清三代,广州的粮仓还承担粮食进出口的仓储功能 。国内外的粮食汇聚于广州粮仓,城内留下诸多粮仓遗迹。

旧粮仓里的光影流转,是关于粮食的记忆。随着粮食供给市场化,旧粮仓退出历史舞台,或消失在滚滚时代浪潮中,或变身市井烟火气的平民社区。

芳村码头附近的粮仓

幸好留下包含「仓」字的地名,云淡风轻的日子,漫步广州这些旧街小巷,渐渐被唤醒的,除了关于粮食的记忆,还有小时候的生活片段。

就像粮仓里的稻谷,完好如初!

01 仓边路

仓边路南北走向,南起于中山四路,北止于东风中路。明代称仓边街,1920 年扩建成马路,由仓边街更名为仓边路。1966 年曾名登峰南路,1984 年复现名。

仓边路-越华路 斑马线

虽然因宋代附近曾建有盐仓得名,但这一带也曾有粮仓。据悉,仁生里原来是清兵左翼镇外箭道官地,乾隆年间兴建了十座粮仓,共三十间。福恩里还有南海县的漕谷仓,共二十一间。

穿过照耀巷可以到福恩里

除了仁生里、福恩里的粮仓,在城隍庙的东侧,据说还有一座属番禺县的容丰仓。而今天市法院的位置,原来也有一座粮仓,叫安平仓。

历史推至早远的秦朝,秦以任嚣为南海尉,在城东二百步建 任嚣城 ,是广州最早的城。任嚣城遗址,在今仓边路一带。

两千多年过去,这一带生活气息依旧,周边居民社区云集。

通往仁生里的小巷

这条不长的马路上世纪开始,众多律所、司法机构云集,成为著名的「政法一条街」。上世纪80年代,电台有档政法节目 【仓边路口】 ,专门以此为栏目名。

02 旧仓巷

两千多年前的任嚣城只是一座小城,小到「仅能藩篱官舍暨中人数百余家」。关于这座小城的具体位置,大多数的说法是在今广州仓边路以西的旧仓巷一带。

如果以任嚣城开启广州城历史的话, 旧仓巷或许才是广州城的原点 。和仓边路一样,旧仓巷因为宋代建有盐仓而得名,两条平行的道路,相距不足200米。

旧仓巷更隐秘安静一些,长不足500米,宽4米左右的街巷,隐藏在中山四路、越华路的高楼中。从在中山四路迈入巷口,麻石巷道、老屋旧门窗,好像穿越回二三十前的广州。

旧时盐仓位置难寻,但生活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在这从未缺席,市井烟火气,在这依旧浓郁。肉菜小铺、小餐馆、理发室、缝补改衣的生活小店,就像门口聊家常的老人一样,随处可见。

03 大有仓

西湖路一带,古代曾经有许多粮仓。西湖路的西面的起义路,有一条大有仓巷,原来也是粮仓,后为街巷名,又称大有仓巷、大有仓街,连接起义路以及南朝街里的贤藏街。

从西湖路穿过起义路就可以看到「大有仓」三个字,但街道在施工,难窥巷子旧貌。从南朝街牌坊进去,里面也在施工,只能在这一带的桂香街、师好巷,感受老旧社区的岁月感。

师好巷取「尊师重教」之意,清代此地多书院、祠堂,其中保存比较完整的道南书院,青砖灰瓦很有历史感。

道南书院

旁边的 恩荣里 ,名称出自南北朝诗人谢灵运【命学士讲书】诗:「古人不可攀,何以报恩荣。」里面也有几栋旧民居楼,诉说着一段被遗忘的时光。

恩荣里

04 仓前街

连接六榕路和海珠北路的仓前街,得名因附近曾经有过粮仓相关。明洪武六年 (公元1373年) ,官方割静慧寺(今六榕寺) 的一半建永丰谷仓,清代更名为「裕信仓」,仓前街由此得名。

据悉,最初仓前街与官塘街 (海珠北路) 并不相通,后来街道向西扩展时才打通的。如今,逛完六榕寺 ,喜欢从仓前街穿到海珠北路,再从净慧路去到光孝寺 ,一个下午把广州城两座千年古刹逛个遍。

仓前街右侧的旧楼房

漫步其中,可以看到一些关于「仓」的新老街景,会遇到一栋可爱的幼儿园。但记得,转入右手边的稻谷仓小巷,里面才是古代粮仓所在。

05 稻谷仓

稻谷仓南起仓前街,北止于广州市知用中学,长约302 米,宽约5米。清代就有此巷,曾名大谷仓、道谷仓,后称为稻谷仓,因清初驻粤八旗兵的稻谷仓 (裕信仓) 曾设于此而得名。

在稻谷仓的西面,原有一个地方叫石马槽,具体位置在今 百灵路 中段南面,可能是明代开辟的街道,街内有宋代四大古井中的北井,名双眼井。民国前期还是一片空地,后来建知用中学,石马槽便划归学校用地。

漫步稻谷仓,巷子右手边有一排老房子,转进里面,有几栋年代新一些的旧小区楼。从稻谷仓可以直接转到六榕路,一墙之隔的 知用中学 ,时不时传出学生们在操场的欢闹声。

一直往前可以穿到六榕路

06 仓前直街

珠光路牌坊

从北京路转入珠光路,沿马路右侧步行10多米,第一条巷子便是仓前直街。

仓前直街,顾名思义即是仓库前面街道的意思。清朝,珠光路一带临近珠江,沿线水路多设有盐、米仓库,所以留下了一个街名「仓前直街」。

仓前直街中还有小巷

彼时,仓前直街向南可直达珠江边上,是城内居民通往江边的重要交通要道,广州上任新官员从天字码头下船坐轿子经此条巷子来到北段的接官亭( 大致位于仓前直街南段与今北京路之间 )休息。

北京路南的牌坊

如今这条不足3米宽的窄街巷,两边大都是老旧民房,偶见有居民房屋挂起「杂货」「理发」的木牌做起小生意。

门口悠闲的老人

积谷防饥,仓中有粮心不慌。如今早已不是「 深挖洞,广积粮 」的年代, 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三餐四季吃米饭」的简单生活,却在渐行渐远。

人生海海,繁华落尽,岁月如梭,真情永恒。 简单的生活,简单的幸福,可能才是生命中最好的状态。

增城朱村稻田公园

逛完广州这些「仓」街, 突然有点怀念,那个在晒谷场收稻谷的夏天。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