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旅游

红尘里的一方净土

2024-06-02旅游

作者:段金泉

从琼岛飞赴蓉城,我前往的第一站便是杜甫草堂。

最美人间四月天,蓉城及周边可供赏玩的景点很多,但我依旧惦记着浣花溪畔的那几间茅草小屋,以及留存在那里的千年史诗沉淀,还有属于诗圣的那片绚烂天空。

地处闹市红尘之中,杜甫草堂却犹如一处寂静的世外桃源,成为众多朝拜者心中的诗和远方。步入景区,沿着当年诗圣的足迹一路追寻,似有久别重逢般的感觉。以山水为背景的三个园区,既有碑亭祠堂的庄重与肃穆,又有江南园林的婉约和灵动。园内有苍翠的松柏,有茂密的竹林,有怡然的花草,有幽僻的石径、有幽深的碧池,有流淌的溪水,几间茅草小屋,掩映在田园风光般的诗意里,清幽而雅致。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在灿若星河的唐代诗人中,李白与杜甫,代表了当时诗歌的两大流派。相较于李白诗歌雄奇豪放、清新俊逸的浪漫主义理想,我更喜欢杜甫诗歌沉郁顿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情怀。

杜甫出身于一个官宦世家,他的祖父、父亲都是朝廷命官,家庭条件优越。用现在的标准来看,绝对是个衣食无忧的「官二代」。他七岁能写诗,年轻时漫游大半个中国,过得潇洒自在。但是,他两次科考都没考上,仕途之路并不顺利。进入中年后,迎接他的几乎都是霉运。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逃往风翔投奔肃宗拜为左拾遗。后因得罪肃宗,被贬华州司功参军。这年冬天,他回家探亲,还没进门就听见一家人惊天动地的哭声,原来是自己的小儿子被活活饿死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杜甫回忆十年长安生活,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长安难安,杜甫便带着家人翻越陇山,在秋风萧瑟时来到秦州(今甘肃天水)投靠亲友,希望在秦州可以建一个草堂,过上安稳的日子。但他的这一愿望,仅仅过了三个月就化为泡影。这时,他接到同谷县(今甘肃成县)县宰的来信,邀请他到同谷去,结果却沦落到在山间捡拾橡栗、挖掘黄独块茎充饥的地步,全家生活几濒绝境。

走投无路之时,杜甫携家带口,在一个寒冷的冬天由陇入蜀。几经波折,几经辗转,历尽千辛,来到成都。

这一年是公元759年,杜甫时年48岁。

杜甫到成都后,得到剑南节度使严武和诗人高适的周济和帮助。杜甫的祖父杜审言和严武的父亲严挺之,曾同朝为官,杜甫和严武从小就认识,算是世交。严武帮他在西郊的浣花溪畔,修建了几间茅草屋,还向朝廷推荐他当上检校工部员外郎,全家人总算暂时安顿下来。平时,严武常给他送些柴米油盐之类的生活用品,诗人高适也常从郫县给他送竹筒酒等。杜甫在村里还有一些酒友,与从茅屋路过的人,隔着篱笆也要对饮两杯。

园内最令人注目的茅屋故居,是依据杜诗描写和明代修葺扩建时的格局恢复重建的。故居建有客厅、书房、卧房、厨房等,看上去十分简陋。在这间茅屋里,杜甫写下了许多传世名篇,如千百年来为人们广泛传诵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个在自己的茅屋即将为秋风所破,雨中「床头屋漏无干处」的穷困潦倒之人,还牵挂着那些流离失所的贫苦百姓,祈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至纯至真至善至美的人间大爱,彰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走出茅屋,有一条连接草堂的红墙夹道小径,挺拔的竹子与深红色的墙壁相映成趣,有许多迎风摇曳的似锦繁花,它们摆动的模样,像人们在跳红绸舞,为草堂内的景色平添了几分清雅和风致。花径门楹两旁,有郭沫若先生撰书的对联「花学红绸舞,径开锦里春」,为花径注入了浓浓的诗意。花径的尽头是「草堂影壁」,有清末四川劝业道道尹周善培用青花碎瓷镶嵌的「草堂」二字。1958年,毛主席视察草堂时,曾对着这两个字久久凝视。如今,作为草堂的标志之一,游人多在这里拍照留念。

草堂的中心位置是诗史堂,也是草堂旧址的主体建筑。通过杜甫留下的1400多首诗,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杜甫被后世称为诗圣,其诗歌作品被称为「诗史」,建筑因此名为「诗史堂」,主体建筑为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修建。匾额「诗史堂」三个字遒劲有力,由曾是清代翰林的邵漳补所书。诗史堂正中,塑有一尊古铜色的杜甫立像;东西两侧,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杜甫和李白的塑像。李杜二人年龄相差十多岁,诗歌创作风格不同,但这并不影响他们之间的真挚友谊。

诗史堂里,有朱徳元帅「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的对联;还有陈毅「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以及郭沫若「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的诗句,表达了对杜甫忧国忧民情怀的敬意。

杜甫在成都的四年,是他一生中比较安定的一段时间,也是诗歌高产时期。他在这里共创作了240多首诗词,比如编入中学教材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等,都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

这期间,杜甫曾两度离开过成都。第一次是因严武受朝廷嘉赏,离开成都到长安,杜甫便携家带口到中江、阆中等地,严武回成都后,把他请回。杜甫最终离开,是严武英年早逝。当时他早已辞去工部职务,没有了薪水,一家人的生活全靠朋友接济。严武离世后,断了他的生活来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诗人离开成都之前的真实写照。

公元765年,杜甫携家人经水路出蜀,至夔州又滞留二年。出三峡后漂泊于荆、湘,以舟为家。公元770年,杜甫病逝于湘江舟中,卒年59岁。

杜甫一生漂泊,晚景悲凉,关于他的死因,坊间还有赐死、饿死、淹死之说,究竟是怎么死的,至今仍然是个未解之谜。

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破败,直至唐末诗人韦庄寻得,在旧址之上重修草堂,此后历代均进行了修葺扩建。时至今日,仍完整保留着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和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修葺扩建时的建筑格局。新中国成立后,又并入了梅园、草堂寺建筑群,于1955年成立杜甫纪念馆,1985年更名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